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一讲 正宗分——大心普济觉▪P3

  ..续本文上一页不只是要度众生,最好首先是要自己能够解决这个生死问题。

  因为,如果你自己都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你的说法,你的做事就不够感人,度众生的能力也就有局限了。

  当然了,菩萨也有凡夫菩萨。你看到了解脱生死的方法,自己不一定真的证得了这个解脱道。但是你看到了,你明白了解脱的方法,你马上就去告诉别人解脱,这也是可以的。

  但是凡夫菩萨,如果你证得解脱道,再回过头来度众生,这是圣人菩萨。

  那么菩萨发起的大乘心,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个大乘心发起了之后,有三句话我们要了解,就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话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核心问题。

  “菩提心为因”就是说菩萨发心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佛道就是觉悟之道,菩提就是觉悟的智慧,那么内心要以觉悟的这样一种心态为内在的正因。

  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到这个世界的生死轮回的痛苦,你以为世间的种种五欲之乐,人天乘的快乐就已经足够了,那么这种发心就不是菩提心。

  比如说有人提倡人间佛教,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做一些慈善事业,让社会大众,现前的大众,能够得到物质上,精神上的劝慰,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安定、快乐、宁静的生活。

  这虽然是菩萨,大乘菩萨所要做的具体行为,但是,如果你的内心当中,没有觉得分段生死的可怕,也没有觉悟到变易生死的威胁,没有愿望让众生去解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这个如果没有的话,那么这就不是以菩提心为因了,而是修习世间的善法。

  所以人间佛教,我们要学习人间佛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内在的核心问题。

  人间佛教如果只是做一些好事而已,只是让大家在一起相聚,感到非常欢喜,高高兴兴地过一辈子,那么最多也就是像人天乘。

  所以,这背后的出世间,也就是了脱生死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根本所在,这点无论如何不能丢弃,无论如何不能忽略。

  《八大人觉经》当中的发大乘心,就是要以菩提心为内在的主因。

  那么,“大悲为本”,就是下面要说的两句话“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是大慈大悲,也就是整个菩萨生活在世间的根本所在了。

  我们看到所谓的人间佛教,如果做得好,就是大乘菩萨大慈大悲的体现,因为大慈悲心里面要具备代众生受苦,给众生快乐的这样一种精神。人间佛教就是具体的一个方法,暂时借用一下,叫做方便。

  比如说,有个人非常贪财,他放不下这个财,那么你就先让他满足一下,然后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告诉他,这个财不可取。或者你也可以告诉他财本来就不可取的,你用一个多贪众生,用不净观来观察他,让他明白。这是一种方便。

  又比如说贪色的,看到美女或者看到美男子就会动心,就会烦恼,那么这个时候你让他修不净观,让他舍离了这种烦恼,这也是一种方便。

  各种方便都是因人而异。

  佛法,他不是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比如说我们要修出离心,他并不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你赶紧别呆着,赶紧全部跑到月球上去,跑到某个地方去,他的本意不是这里。

  他的本意是,我们众生在这个世界上,被这个世界所污染了,因为这个世界的种种情形,财色名食睡,使我们痛苦不堪,所以才叫我们要解除,要解脱,要离开。

  假如我们不为世间一切法所动,那么也没有必要叫我们离开了,也没有必要叫我们解脱了。

  所以“方便为究竟”这一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度众生的时候,我们要不舍一切手段。方便就是手段,只要让众生能够得到快乐,只要让众生能够离开痛苦,我们就要想尽一切方法,一切手段,这是第一层。

  这个一直到菩萨,修菩萨行到成佛都要用的,十方诸佛也都要用方便法门度众生,所以叫做“以方便为究竟”。从菩萨发心,凡夫菩萨开始一直到成佛都要用方便,这是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从菩萨的自身而言,菩提心为正因,以大悲心对待众生的时候,那么自己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方便。

  比如说在网络上,我们诸位同修在这里,有网管,有在这里听法的。网管、听法的包括我现在在这里跟大家讨论佛法,这都是方便。

  那么这个方便在解脱之后的菩萨看来,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六根门头所放的就是自性的光明。所以,菩萨在用方便法门的时候,这就是他全体生命的全部显现,这就是究竟的。

  究竟是什么?佛性在这里起用了,自己受用了,方便本身就是究竟。

  所以不要以为我现在暂时用了这个方法,然后待会儿再用一个究竟的,那个才是真实的。菩萨见到佛性之后,没有这个观念。

  见到佛性之后,一切法,一切行,包括做梦,在梦境当中也都是究竟真实,因为梦也是佛性在显现。假如我们没有佛性的话,我们不会做梦。

  我们的妄想,我们自己在妄想当中生活的这个念头,第六意识,平时害我们不浅,我们因为这个妄想受尽了痛苦。

  但是菩萨,他知道这个妄想只是一个方便,而且这个方便又是佛性的显现。

  所以,他的一切想法都是究竟,那么一到究竟之后,就不叫妄想了,就叫做智慧了。

  所以第六意识转识成智之后就叫做妙观察智。他非常微妙地去观察事物的本相。这是我们生命当中本来就有的功能,所以不能偏废。

  那么,菩萨有了菩提心,有了大悲心,有了方便,方便就是究竟的,这个自利利他就具足了。

  那么在自利利他都具足的这个情形上,第八觉知的最后四句话,可以说把大乘菩萨道自己修行和度脱他人修行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给特别强调了一下。

  所以,以大悲为根本之后,又说了四句话。“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就是大悲心,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是大慈心。所以,我们经常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那么“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为什么叫做“愿代众生”?后面一句为什么是“令诸众生”?

  “愿代众生”是我们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我们愿意去代众生受苦,那么众生,他会不会让我们代他去受苦?他会不会接受我们的美好的愿望呢?很难。

  其实,佛菩萨都有这种愿望。不要说佛菩萨有这种愿望,在这个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也都有这种愿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集体,他也愿意代大家受苦,叫做成人之美,代人之劳。

  那么有了这个愿,愿意代众生受无边的痛苦,这个痛苦包括什么呢?包括苦苦、行苦和坏苦。

  这里面这个无量苦,我们不要以为愿意代众生受无量苦,就是皱着眉头,好像是很难受的一件事情,不是的,菩萨的大悲心当中没有这种很难受的感觉。

  他看到我们在受苦的时候,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怕受这个苦,所以想尽办法不让我们受这个苦,他尽量来分担,这个是要以受苦的感受来替代我们,来分担我们的。比如说这个肉身上的,财物上的,物质上的。

  还有一种是,我们凡夫众生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菩萨也要代我们接受这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实际上是坏苦,坏了之后就苦。

  比如说有许多学佛的人,家里人在集体聚会,或者觉得应该快乐一下,那么发了大菩萨心的菩萨,你也应该去参与他们的快乐,参与他们的快乐的同时,你看到,哎呀,这个快乐是坏苦,众生不知道啊。

  所以,我现在跟他们一起快乐,那么一起快乐,有了这个接触,有了这个缘分之后呢,想尽办法让众生从这中间呀脱离出来。

  如果我们整天只是受苦,没有代众生接受这种世间快乐的这种承担的能力,那么世间的众生就会觉得我们是个怪物。

  菩萨绝对不是怪物,这点更难了。

  所谓八风,四个逆风比较好防,痛苦的,负面的,这个一般的修行人都比较容易抵得过。可是顺风,好的,快乐的,就难防了。

  一方面,我们容易被他所转;另外一方面,别人让你接受快乐的时候,你又不敢去接受这种快乐。别人让你觉得这个世间也有快乐,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你觉得只是很无常,这种快乐你不想要,什么都不想要,什么都排斥,整天皱着个眉头,看世间整个就是一个大火坑,苦死了,那么这也是不慈悲,没有大悲心的。

  所以,大悲心代众生受苦,是三种苦都要代的,不是光光代一个苦苦。坏苦也要代,这样子才算生命的完全付出。

  假如你只是看到别人挑不动的时候,你去代他一下,然而人快乐的时候你不去分享,那么与众生缘分也就少了。

  所以,就像对一般比较好的朋友,也就是说,苦乐都能相当,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世间,对于菩萨来说,也是要有大悲心才行的。因为“有福同享”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从这个福当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生命的付出才是无有丝毫的保留。

  那么“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不是“愿诸众生,毕竟大乐”了。而是我们有具体实际的行为,让众生能够得到快乐。

  “毕竟大乐”,这是大慈悲心。什么叫“毕竟大乐”呢?你给他的一些快乐,小小的快乐,这只是方便。那么真正的快乐,是把每一个众生,内心当中,绝对自由的,绝对幸福的这样一种力量,完全地开发出来。

  不是给他几块糖吃吃,哄哄他,让他高兴高兴,不只是这点。虽然这个也是给众生快乐,但这只是先以欲钩牵。

  真正要让他入佛智的,是要让他获得的快乐一定要彻底,没有丝毫的负面影响,一点都不应该有。如果有一丝毫的负面作用,那这就不是真正的“毕竟大乐”了。

  在菩萨修行的整个过程当中,菩萨自己获得了这种幸福,他会身不由己的去对众生说,希望众生也能够从中获得这样一种幸福和美好。

  那么,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所在,佛法也不是把世间,把这个人世间看得是一塌糊涂,而是世间的这种快乐,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他。

  那么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悲心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间的痛苦,更客观去认识他,然后去承担他,这是大悲心。

  大慈心呢?就是我们要承担世间的、出世间的这种快乐,真正究竟的大乐,这是真正的大慈,也要承担。

  所以,在《涅槃经》里面讲,菩萨解脱一切痛苦却能够真正的“常乐我净”。

  所以,真理有四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真理不会改变,这是常;第二个要素是真理没有痛苦,如果是痛苦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承认他是真理,所以是快乐,常乐;第三是真理绝对没有副作用,这就是我,“常乐我净”的我;第四是真理不会有烦恼污染,这是清净。

  那么涅槃四德当中的 “常乐我净”,“乐”可以代表凡夫众生希望得到的感受。那么菩萨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也就是说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证得大涅槃,“大乐”就是大涅槃。这是《八大人觉经》后面四觉当中的最后一句话了。

  那么大乐的这个涅槃,我们可以回顾前面第四觉的第一句话,叫做“愚痴生死”。那么,只有愚痴无明破除了,才能够见到中道佛性,见到大涅槃,也就是 “毕竟大乐”。

  我们再回顾一下就知道了,要解脱生死,一定要解决贪嗔痴。先要把这三毒的真相看清楚,然后我们把他解决掉。

  贪嗔痴要解决,那么贪嗔痴的根在哪里呢?就在于无明,不知道真相,所以破除无明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当我们把这个无明破除掉了,你哪怕是破一分无明,你就能够证得一分法身,也就是能够获得一分大乐。

  菩萨自己从这条路上走过来,所以,菩萨最后,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真正究竟的大乐,也就是生命的绝对自由和绝对幸福。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一讲 正宗分——大心普济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