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講 正宗分——出家梵行覺▪P4

  ..續本文上一頁致命的誤會,總以爲,我放下了這個財色名食睡,我就得不到了,得不到那我不就比別人少了。

  實際上,這是大錯特錯,特別是在家居士,如果在家居士,你不貪吃不貪睡不貪穿,那麼在什麼都不貪的這種思想之下,你就什麼都可以吃,什麼都可以穿,什麼都可以睡,什麼都可以用。而且你每件事情,比如吃,你會吃得津津有味。你不貪,你就不會受這個食品所左右,你會更客觀地去享受你在家生活的這一切。

  其實這裏所講的“梵行高遠”,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要修習禅定,禅定就是四禅八定。

  四禅是高禅定,因爲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他可以通過自己的第六意識來激活自己全身的細胞,使自己的整個身心,都處于非常歡喜的禅悅當中。比起我們欲界的凡夫,那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了,所以這是高,真實是高。

  因爲凡夫衆生的這個欲,特別是淫欲,那是很低劣的,低劣到什麼程度呢?低劣到連自己都無法把握,低劣到自己生命中的短短的一刹那,或者幾分鍾。

  如果是一個追求欲望的人,那麼他的這一生當中,他的快樂只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整個生命除了欲望之外,他就得不到快樂了。

  那麼,當你把一切欲望都消除完了之後,你不但從在家的欲望中得到快樂,而且沒有欲望的時候,你也會去感受山河大地,感受美妙的風景,感受世間的滄桑,這一切都成爲我們的妙用。所以,有了禅定,你的快樂就比世間的欲望更加高,享受也更加精細。

  比如上一次我說的,欲界的六欲天的欲望非常的短暫,那麼色界的第一層天,初禅,初禅的快樂就可以無限製的,因爲他不需要有對象,他憑著自己內心的把握,想到快樂的時候,他的整個身心就會快樂起來,就會法喜充滿。

  這種快樂,是自己可以去控製的,自己想長就長,想短就短,想身體的某個部分快樂,那個部分就會快樂,想全身都快樂起來。全身也都會快樂起來,這是初禅就能夠達到的,所以他實在是高。

  那麼我們欲界的凡夫呢,他一定要有一個對象配合,才能感到一點快樂,而且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像修行禅定功夫的人,他的快樂就非常的圓超,在世間人看來,那真的是遠遠的,非常的遙不可及。這叫“梵行高遠”。相對我們凡夫來說真的是很遠,比起叁惡道的衆生來說那更是遠得不得了了。

  那麼所做的這一切是了爲什麼呢?最後一句話說“慈悲一切”。慈悲一切要“與樂、拔苦”無有窮盡。與樂就是給予衆生快樂,拔苦就是拔除衆生的痛苦。

  衆生怎麼樣才能夠得到快樂,我們要告訴他們,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們快樂,而且要想辦法讓他們得到永恒的究竟的快樂。

  如果是在家居士,你首先要想到,讓自己比別人快樂,然後,讓別人也更快樂,如果他們的這種快樂是有限製的,有局限的,你想辦法讓他們把這種快樂的時間延長。比如說,他很貪財,他有財他就快樂了,那麼沒有財的時候他就不快樂。那麼這裏面你就要想辦法,讓他從這個短暫的快樂當中超脫出來,告訴他還有更長的快樂。

  當然了,這首先是要你自己有本事,能感受到禅定或者佛法的快樂,感受到生活其他部分快樂的時候,你才能夠引著他,他才會感受得到。

  這是菩薩所修行的,從凡夫菩薩,乃至解脫之後的菩薩,一直到成佛,都要努力去做的,爲了慈悲一切衆生。

  這個“慈悲一切”,包括有情、無情。對有情,包括我們的親人、朋友,像昨天我們說修慈悲的那七種人。

  對無情,我們也要給他快樂。這個花今天快要死了,我們澆水讓它快樂;這個石頭擺在路中間,讓人踢,讓別人不舒服,我們把他擺好;房間裏面沒有打掃好,亂七八糟的,我們把他擺得整齊,對它賦予慈悲心,對于一切萬法都生起大慈悲心。

  所以,《大智度論》裏面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大寶積經》說:“是名菩薩摩诃薩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慈悲喜舍,若諸菩薩摩诃薩,安住如是四無量波羅蜜者,當知是則爲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諸位看看,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是菩薩修行的重點所在,也是我們對待生活,對待環境的一個要點。

  諸位,這裏面有兩個詞語,需要大家注意,就是覺悟和覺知。八覺當中,第一、第五、第七是覺悟;二、叁、四、六、八都是覺知。

  第一連同前面的四覺都是解脫道,所以第一個是覺悟,讓我們生死凡夫要覺醒。覺悟了,我們就知道世間是怎麼回事,該怎麼用功修行了,所以,第二、叁、四就是覺知。

  那麼第五、六、七、八呢?“第五覺悟”的那個悟是又悟到大乘佛法了,所以五、六、七、八是菩薩道。

  那麼第七覺悟是怎麼來的?第七覺悟是總結,總結菩薩道的修行經驗、生活態度。

  我們看,五、六、七這叁覺的第一句話加起來就包含了現實衆生的貪嗔癡這叁毒,那麼現實衆生有了貪嗔癡,我們在家的,出家的菩薩,在家人應該如何做,出家人應該如何做,在第七覺悟裏都有說明。所以,實際上第七覺悟已經把菩薩的修行,從凡夫一直到成佛的修行,概括性的又給我們講了一遍。

  這裏還有一點,是什麼呢?就是,痛苦能夠使使我們覺醒,快樂容易使我們迷失。

  許多修行者都是因爲生活遇到痛苦了,他才開始覺醒的,所以諸位,在痛苦的時候,我們容易覺悟。

  那麼五欲呢?他是一種快樂的欲望,一種生活的事實,不容易使我們覺醒。

  所以,第七覺悟裏特別強調,在快樂當中容易迷失的我們要趕緊地覺悟。

  古人說,八風吹不動。這八風當中,四個是順風,四個是逆風。逆風就是痛苦的,讓我們感到痛苦的,這是逆風,順風是讓我們感到得意的。比如說你得到利益了,得到名譽了,我們得到稱贊了,得到快樂了。這四種,我們在這些快樂當中,容易迷失。

  所以特別要指出來,在家和出家的菩薩,對于五欲,對于色聲香味觸這五塵,我們趕緊要覺醒,不要再因五欲六塵而身陷痛苦之中了。

  諸位,我們自己是想去當菩薩,看到衆生的煩惱痛苦然後想去慈悲地度他的人呢,還是自己是沈溺在五欲當中,需要菩薩來度的人呢?這個選擇就在我們自己了。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講 正宗分——出家梵行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