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一講 正宗分——大心普濟覺

  第十一講 正宗分——大心普濟覺

  我們昨天在一起學習了《八大人覺經》的第七覺。第五覺、第六覺、第七覺,這叁覺主要是分開來針對于衆生不同的煩惱而言的,也就是講了我們衆生有貪、嗔、癡這叁毒。

  由于這叁毒的原因,導致了我們在生死當中受無邊的痛苦,那麼這個痛苦的情況就要在第八覺來做一個總結說明。

  爲什麼要說前面七覺?就是因爲衆生有無邊的生死。從第一覺悟世間無常開始,一直到第七覺,外至山河大地的成住壞空,內至凡夫衆生的生老病死,這種種現象正好是我們凡夫衆生迷惑自己生命真相的一個具體表現。所以,第八覺知就直接告訴我們: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說到生死,佛法裏面的生死觀跟世間一般人的生死觀是不一樣的。佛法的生死觀包含了我們這一生肉體的生死和我們內心世界的生死。我們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叫分段生死;內心世界的遷流變化,一個念頭生起來就是生,一個念頭消滅了就是死。這是變易生死。

  在分段生死當中,我們又具備了無量無邊的痛苦。佛陀在經典當中說過一個偈誦“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就是說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當這些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都消滅了之後,我們內心真正達到了寂滅的境界,那就得到了解脫道究竟的快樂。

  由于衆生不能自己直接體悟本來沒有生死的寂滅心性,亂起種種妄想、顛倒、執著,從而導致了迷惑、造業、受報,于是輪回生死,受盡苦厄,無有了期。

  諸佛菩薩以及曆代祖師大德們秉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願力,運用方便智和究竟智的般若智慧,揭開了生死大事的這樣一種神秘面紗,讓我們看到了生死當中具備了無量的苦惱,無量的狹隘;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生死當中還有豐富多彩和玲珑剔透的本來面目。

  當我們真正覺悟到生死真相之後,智慧和慈悲就會從每個人的心中油然生起。當我們有了智慧,有了慈悲,我們就懂得了生活,也就不再苦惱,不再畏懼生死,而能在生死當中得自在。

  那麼一般而言,我們直接來觀察我們的生死,佛陀也是讓我們從現實的生活當中入手,來看清楚我們的身心世界,這裏面有叁個層次,也就是說認識生死有叁個層次的不同。

  第一個層次,認識生死是痛苦的。首先,生死真的是非常痛苦,因爲凡夫衆生,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都不能得到絕對的自由,不管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了社會。努力的結果呢,也都無法達到絕對完美的幸福。

  爲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有生必有死,死亡,大家誰都不願意,這就是大家不能自由,不能幸福的最直接的一個表現了。

  那麼生和死,這個生死就有極大的束縛性,他能夠束縛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現在無法知道生與死的來源和去處,生不知何來,死不知何去,悠悠乎乎,懵懵懂懂。

  有一個比喻,說我們一切衆生在輪回當中,就像在苦海當中一樣,每一個人就像是一葉扁舟,就像一只小船在生死當中,在這個苦海上一樣。大家都是朝著一個方向去,都是拼命地往前開。

  那麼,旁邊有些船開得快一點的,有些船稍微大一點的,我們就會羨慕。我們就會努力,努力幹嘛呢?跟他們比較,他們升官了,我官還要比他升得更高,他們發財了,我財也要比他發得更多。

  這樣子,我們在輪回當中就有了攀比心,大家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小團體當中,就樹立了某一種價值觀。爲了這樣一個非常有局限的價值去拼命地努力。

  那麼,努力的結果呢,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麼努力。

  所以,這只船在狂風巨浪當中,不知道自己從什麼地方來,也不知道自己將要去什麼地方。

  但是大家都知道,我這只船,一定到達不了我的目的地就會在當中沈沒了。我們也看見我們身邊有許多的船沈沒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他們都帶著遺憾,帶著無奈,帶著無知死去的,我們對自己的未來也是這樣。

  我們就是不知道我們的目的在哪裏,也不知道我們的生命的歸宿在哪裏。我們只知道我們大家一定會死的,而且死,一定是我不願意的。所以,這一點就非常的使人痛苦,這個死就有這樣大的束縛性。

  我們現在就處在這樣一個局限當中,因爲我們不知道生前和死後,所以大家考慮問題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在死之前,生之後。

  在幾十年短暫的人生當中來考慮問題,用盡心思,絞盡腦汁,考慮我們生活活得怎麼樣,所以,非常的狹隘和短淺。

  古人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對于過去和未來都毫無知曉,毫無把握,最多也只是留下了一些模糊的記憶,卻無法重現他們的真實面目。諸位可以想象,我們能夠重現小時候成長過程中的生命曆程嗎?肯定是不行。

  所以,我們整體的生命似乎被分割成無數個零落的碎片一樣。諸位想想我們的人生,非常的零落,非常的散亂,這無數個零落的碎片隨風飄逝。而感覺當中,我們還總以爲自己擁有什麼似的,以爲自己擁有了一個生命,擁有了一個身體,擁有了一段人生。

  那麼,對于生前和死後的零亂和隔閡,這種無知的狀態,在佛法裏面就稱爲分段生死,我們的生死是一段一段分開的。

  那麼,現實的人生就是分段生死的展現。我們現在的這個人生,包括形體的美醜、壽命的長短、知識的多寡、情緒的高低、智慧的深淺,人人各不相同,自有特色。彼此之間難以溝通,難以理解,難以想象的種種差別情景,都是分段的意思。

  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叁種痛苦,所以說“生死熾然,苦惱無量”。這叁種最基本的痛苦,就是苦苦、行苦、壞苦。通常稱爲叁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具體的、客觀的痛苦的感受。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生有很多痛苦,一切不如意的痛苦感受,具有強烈的逼迫性,一切痛苦都在逼迫我們,使我們的身心感到困頓、惱怒和煩惱,痛苦使我們不堪忍受。

  生老病死誰替得?鹹酸苦辣自承當。愛者有別離,怨憎卻相會;所求不如意,五陰常熾然;憂悲惱苦,難以盡言;舊苦未去,新苦又來。譬如麻風病還沒有痊愈,又生了毒癰,毒癰還沒有好又生瘡。再譬如年老體衰已經行動不便,偏偏又摔跤骨折,甚至癱瘓。

  所以古人說:屋漏更遭連夜雨,人生之痛何堪言!無論你是什麼身份,什麼職位,什麼職務,從生到死總要受盡各種苦難的折磨。這一切苦苦,生老病死,特別是老病死,這個苦是最自然,最根本的痛苦。

  第二種是行苦。行就是變化,也就是間接的、無形的、變化的、不苦不樂的感受,這是行苦。

  一切事物都是無常變化,沒有永恒存在的,這種不知不覺的變化,使我們遷流在叁界六道之中受盡苦楚。

  我們平常大部分時間,都是沒有太多的痛苦,也沒有太多的快樂,那麼生命就這樣白白地浪費了,歲月就這樣流逝了,這就是行苦。

  時光不待人,漸漸皆遠去,只看他人老,不覺輪到己!人生在世,能讓自己快樂和痛苦的事情在時間的比例上並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樂的感受,才是最多的。從生到死,能夠留下記憶的,實在來說是少之又少,因爲大部分光陰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流逝。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卻是何等的無能爲力。一任時光流逝,一任歲月蹉跎。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在無常面前,衆生顯得何其脆弱,何其無奈!這是第二種行苦。

  第叁種是壞苦,就是指直接的、具體的、客觀的、快樂的感受必將壞滅,從而産生痛苦,這叫壞苦。

  所有的快樂感受都會形成感官上的強烈對比,在失去快樂的時候,內心就會産生極大的痛苦。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親人的別離,愛人的分手,青春的逝去,才華的枯竭,財富的消耗,榮華的衰落,無一不是樂極生悲的慘狀。

  正所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所有的快樂終必損敗,無常的世間誰能久留?

  人們只知道追求幸福,卻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時候,幸福已經漸漸地遠去了。臨死之際回首人生,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

  凡夫衆生處于生死之中,不知諸法緣起緣滅,不明白生命的本質內涵,對于身心苦樂的感受,産生了種種喜歡與討厭的執著,非常堅固的執著。

  如此習慣成自然,不能從痛苦之中認識到真相,也不能從苦難當中鍛煉自己的意志,而是在苦上加苦,苦不堪言。

  也不能從快樂當中覺悟真理,不能由歡樂而升華生命,而是樂極生悲,徒自興歎。

  也不能從不苦不樂之中曉了實相,不能因爲不苦不樂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甯靜致遠,豁達超越的胸懷,而是在糊裏糊塗,得過且過,浪費生命。

  所以,受苦固然是痛苦的,就是快樂也會變成痛苦的根源,不苦不樂亦會成爲痛苦的重要因素。

  可以說,人生之中最大的苦,莫過于生、老、病、死之苦了。在十二因緣當中,“老死”是屬于同一支,在出生之後的種種病苦,以及憂悲惱苦就包含在老死當中。

  因此,佛法正面告訴我們,對人生一定要有一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的這樣一種覺悟的眼光。

  那麼,佛法對生死之苦的第二層認識,就是告訴我們,生死的痛苦是可以解決的。對于生死痛苦的解決,這是整個佛法的主體部分。

  佛法的內涵和終極理念可以分爲世間法和出世間法。

  世間法就是對于世間各種資生産業,和世間種種差別相狀的描述。比如說,如何獲得財富,如何支配我們的財富。我們在家生活,如何來應付,待人接物,爲人處事,如何來處理,這是佛法中的世間法所講的。

  而佛法裏面有出世間法,這才是佛法根本的義趣。他包括了解脫道和菩薩道。解脫道主要是對生死之苦的解脫,而菩薩道的重心,則在于幫助他人解脫生死之苦。

  在佛法裏面的四谛、十二因緣和六度,這叁種就是解脫生死痛苦的方法。

  在這四…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一講 正宗分——大心普濟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