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正宗分——大心普济觉
我们昨天在一起学习了《八大人觉经》的第七觉。第五觉、第六觉、第七觉,这三觉主要是分开来针对于众生不同的烦恼而言的,也就是讲了我们众生有贪、嗔、痴这三毒。
由于这三毒的原因,导致了我们在生死当中受无边的痛苦,那么这个痛苦的情况就要在第八觉来做一个总结说明。
为什么要说前面七觉?就是因为众生有无边的生死。从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开始,一直到第七觉,外至山河大地的成住坏空,内至凡夫众生的生老病死,这种种现象正好是我们凡夫众生迷惑自己生命真相的一个具体表现。所以,第八觉知就直接告诉我们: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说到生死,佛法里面的生死观跟世间一般人的生死观是不一样的。佛法的生死观包含了我们这一生肉体的生死和我们内心世界的生死。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叫分段生死;内心世界的迁流变化,一个念头生起来就是生,一个念头消灭了就是死。这是变易生死。
在分段生死当中,我们又具备了无量无边的痛苦。佛陀在经典当中说过一个偈诵“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说世间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当这些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都消灭了之后,我们内心真正达到了寂灭的境界,那就得到了解脱道究竟的快乐。
由于众生不能自己直接体悟本来没有生死的寂灭心性,乱起种种妄想、颠倒、执着,从而导致了迷惑、造业、受报,于是轮回生死,受尽苦厄,无有了期。
诸佛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大德们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力,运用方便智和究竟智的般若智慧,揭开了生死大事的这样一种神秘面纱,让我们看到了生死当中具备了无量的苦恼,无量的狭隘;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死当中还有丰富多彩和玲珑剔透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真正觉悟到生死真相之后,智慧和慈悲就会从每个人的心中油然生起。当我们有了智慧,有了慈悲,我们就懂得了生活,也就不再苦恼,不再畏惧生死,而能在生死当中得自在。
那么一般而言,我们直接来观察我们的生死,佛陀也是让我们从现实的生活当中入手,来看清楚我们的身心世界,这里面有三个层次,也就是说认识生死有三个层次的不同。
第一个层次,认识生死是痛苦的。首先,生死真的是非常痛苦,因为凡夫众生,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都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努力的结果呢,也都无法达到绝对完美的幸福。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有生必有死,死亡,大家谁都不愿意,这就是大家不能自由,不能幸福的最直接的一个表现了。
那么生和死,这个生死就有极大的束缚性,他能够束缚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现在无法知道生与死的来源和去处,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悠悠乎乎,懵懵懂懂。
有一个比喻,说我们一切众生在轮回当中,就像在苦海当中一样,每一个人就像是一叶扁舟,就像一只小船在生死当中,在这个苦海上一样。大家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去,都是拼命地往前开。
那么,旁边有些船开得快一点的,有些船稍微大一点的,我们就会羡慕。我们就会努力,努力干嘛呢?跟他们比较,他们升官了,我官还要比他升得更高,他们发财了,我财也要比他发得更多。
这样子,我们在轮回当中就有了攀比心,大家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小团体当中,就树立了某一种价值观。为了这样一个非常有局限的价值去拼命地努力。
那么,努力的结果呢,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努力。
所以,这只船在狂风巨浪当中,不知道自己从什么地方来,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去什么地方。
但是大家都知道,我这只船,一定到达不了我的目的地就会在当中沉没了。我们也看见我们身边有许多的船沉没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他们都带着遗憾,带着无奈,带着无知死去的,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也是这样。
我们就是不知道我们的目的在哪里,也不知道我们的生命的归宿在哪里。我们只知道我们大家一定会死的,而且死,一定是我不愿意的。所以,这一点就非常的使人痛苦,这个死就有这样大的束缚性。
我们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局限当中,因为我们不知道生前和死后,所以大家考虑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死之前,生之后。
在几十年短暂的人生当中来考虑问题,用尽心思,绞尽脑汁,考虑我们生活活得怎么样,所以,非常的狭隘和短浅。
古人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对于过去和未来都毫无知晓,毫无把握,最多也只是留下了一些模糊的记忆,却无法重现他们的真实面目。诸位可以想象,我们能够重现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历程吗?肯定是不行。
所以,我们整体的生命似乎被分割成无数个零落的碎片一样。诸位想想我们的人生,非常的零落,非常的散乱,这无数个零落的碎片随风飘逝。而感觉当中,我们还总以为自己拥有什么似的,以为自己拥有了一个生命,拥有了一个身体,拥有了一段人生。
那么,对于生前和死后的零乱和隔阂,这种无知的状态,在佛法里面就称为分段生死,我们的生死是一段一段分开的。
那么,现实的人生就是分段生死的展现。我们现在的这个人生,包括形体的美丑、寿命的长短、知识的多寡、情绪的高低、智慧的深浅,人人各不相同,自有特色。彼此之间难以沟通,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的种种差别情景,都是分段的意思。
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三种痛苦,所以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这三种最基本的痛苦,就是苦苦、行苦、坏苦。通常称为三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具体的、客观的痛苦的感受。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生有很多痛苦,一切不如意的痛苦感受,具有强烈的逼迫性,一切痛苦都在逼迫我们,使我们的身心感到困顿、恼怒和烦恼,痛苦使我们不堪忍受。
生老病死谁替得?咸酸苦辣自承当。爱者有别离,怨憎却相会;所求不如意,五阴常炽然;忧悲恼苦,难以尽言;旧苦未去,新苦又来。譬如麻风病还没有痊愈,又生了毒痈,毒痈还没有好又生疮。再譬如年老体衰已经行动不便,偏偏又摔跤骨折,甚至瘫痪。
所以古人说:屋漏更遭连夜雨,人生之痛何堪言!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位,什么职务,从生到死总要受尽各种苦难的折磨。这一切苦苦,生老病死,特别是老病死,这个苦是最自然,最根本的痛苦。
第二种是行苦。行就是变化,也就是间接的、无形的、变化的、不苦不乐的感受,这是行苦。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没有永恒存在的,这种不知不觉的变化,使我们迁流在三界六道之中受尽苦楚。
我们平常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太多的痛苦,也没有太多的快乐,那么生命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岁月就这样流逝了,这就是行苦。
时光不待人,渐渐皆远去,只看他人老,不觉轮到己!人生在世,能让自己快乐和痛苦的事情在时间的比例上并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乐的感受,才是最多的。从生到死,能够留下记忆的,实在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大部分光阴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流逝。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是何等的无能为力。一任时光流逝,一任岁月蹉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无常面前,众生显得何其脆弱,何其无奈!这是第二种行苦。
第三种是坏苦,就是指直接的、具体的、客观的、快乐的感受必将坏灭,从而产生痛苦,这叫坏苦。
所有的快乐感受都会形成感官上的强烈对比,在失去快乐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痛苦。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亲人的别离,爱人的分手,青春的逝去,才华的枯竭,财富的消耗,荣华的衰落,无一不是乐极生悲的惨状。
正所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有的快乐终必损败,无常的世间谁能久留?
人们只知道追求幸福,却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时候,幸福已经渐渐地远去了。临死之际回首人生,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
凡夫众生处于生死之中,不知诸法缘起缘灭,不明白生命的本质内涵,对于身心苦乐的感受,产生了种种喜欢与讨厌的执着,非常坚固的执着。
如此习惯成自然,不能从痛苦之中认识到真相,也不能从苦难当中锻炼自己的意志,而是在苦上加苦,苦不堪言。
也不能从快乐当中觉悟真理,不能由欢乐而升华生命,而是乐极生悲,徒自兴叹。
也不能从不苦不乐之中晓了实相,不能因为不苦不乐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豁达超越的胸怀,而是在糊里糊涂,得过且过,浪费生命。
所以,受苦固然是痛苦的,就是快乐也会变成痛苦的根源,不苦不乐亦会成为痛苦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人生之中最大的苦,莫过于生、老、病、死之苦了。在十二因缘当中,“老死”是属于同一支,在出生之后的种种病苦,以及忧悲恼苦就包含在老死当中。
因此,佛法正面告诉我们,对人生一定要有一个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的这样一种觉悟的眼光。
那么,佛法对生死之苦的第二层认识,就是告诉我们,生死的痛苦是可以解决的。对于生死痛苦的解决,这是整个佛法的主体部分。
佛法的内涵和终极理念可以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世间法就是对于世间各种资生产业,和世间种种差别相状的描述。比如说,如何获得财富,如何支配我们的财富。我们在家生活,如何来应付,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如何来处理,这是佛法中的世间法所讲的。
而佛法里面有出世间法,这才是佛法根本的义趣。他包括了解脱道和菩萨道。解脱道主要是对生死之苦的解脱,而菩萨道的重心,则在于帮助他人解脱生死之苦。
在佛法里面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这三种就是解脱生死痛苦的方法。
在这四…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一讲 正宗分——大心普济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