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P3

  ..续本文上一页符合于修行,这是一种行为。

  前面的五衣,是代表我们所穿的表面的形式,我们待人接物,打扮,种种形式,这是五衣。

  七衣,是我们的行为。因为出家人搭上七衣之后,他是要如法修行的,只有如法修行的时候才搭七衣。平时劳作的时候,虽然是如法的行为,但是不是如法的修行。

  所以在家居士在自己的行为当中,要能够常常想到,我应该符合佛法。行为当中,你要想到符合佛法,这是第二种衣。

  第三是祖衣,出家人搭起祖衣来是干嘛呢?是度众生的。过去在印度,出家人要搭祖衣去托钵化缘,完了之后要给居士说法,这个是祖衣的功用。

  所以现在诸位在寺庙里面看到的大和尚,住持方丈,他搭祖衣的,因为他要领众修行,要为大家说法。有些大的法会也要搭这个祖衣,也是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我们在家居士呢?也同样的要念念不忘度众生。当你的行为符合佛法了,当你的表面形式是为了众生,给众生带来福田、幸福。那么我们的内心呢?也要不停地想到,我应该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子,才算真正的“不染世乐,常念三衣”。

  第一是表面形式,我们要做得好,让众生欢喜;第二,我们的行为要符合佛法;第三,我们要念念不忘度众生。这个就是在家菩萨要念出家三衣的根本意趣。

  “瓦钵、法器”,瓦钵就是出家人吃饭的碗,法器是度众生的一个具体操作的器具,比如说敲打唱念有法器。

  那么对于我们在家居士来说,瓦钵代表我们的所吃;法器代表我们的所用。也就是衣食住行,行住坐卧,在四威仪当中不忘记佛法。

  你看看,“常念三衣、瓦钵、法器”,我们不是整天为了穿、为了吃、为了住吗?不是的,而是在家居士不要以染着于世间的欲乐的态度去为了好吃、为了好穿、为了好用。

  虽然在家的不能吃素,你吃的时候也要想到,我吃的一切一定要是清净的,即使不吃素也要为众生回向。最好能够吃素,不要以为这吃了是我的福报,而是要想到,我的整个生活不应该为了吃、为了穿、为了住而烦恼。同样的,跟五欲一样,一切众生都有过患,出家人、在家人、所有众生都是如此。

  那么这里就告诉我们在家居士,我们不要因为吃、因为穿、因为住而感到痛苦,而感到烦恼,而感到内心有污染,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吃、什么样的穿、什么样的住、什么样的用,你都应该要把整个身心调节到最佳状态,不要被世间的一切快乐与不快乐所影响,不要受他们影响。所以才告诉我们要“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下一段是“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这四句话是讲出家菩萨的修行,出家菩萨也不容易。

  志愿出家是立志发愿。已经出家了,我们要心甘情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志愿者。志愿是不求回报而认真地去出家。在家居士也可以发愿出家。

  实际上,出家有四种,分别为,身心俱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

  那么讲到这四种出家,身心都不出家的就是在家人,在家不学佛的人。只有身体出家,内心却落入在五欲六尘当中,烦恼不堪,这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

  或者还有一种讲法,出家有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辞亲割爱,就是出家当和尚,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割舍了自己的爱人,不再有在家的亲人、爱人爱护的这样一种生活,这叫出世俗家。

  第一种出家,辞亲割爱,离开世俗的各种杂染烦恼,出家修行;第二种出家,是识心达本。这个比光辞亲出家要高明得多;第三种出家,是解无为法;第四种出家,是成就佛道。

  第二层比第一层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我们的真心,通达了我们的本性,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这个很不容易。

  诸位,我们整天看到自己这颗妄想心,就把这个妄想当成我们的心。所以,哎呀,今天我心里很烦,很难过,心里很不舒服,我内心真的很着急,这些全部都是妄想心。

  “识心达本”不是指这个。

  那么,怎么认识真心呢?要把我们这个妄想,顿时断除干干净净,没有妄想,没有痛苦,没有知道,没有了解,这才是真正的真心,佛教讲的真如。也就是《八大人觉经》前面四觉,主要说明的那个解脱道。

  你真正识心达本了,这个就是解脱道上出离了三界生死轮回的这样一个家,这是真的出家。这是第二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从我们个人来说,自己得解脱了,这个出家的意义就很深了。

  其实还不够深,第三层更难一点的是解无为法,就是能够彻底了知无为法的道理。那这就是我们《八大人觉经》后面四觉所说的。无为法的道理,只有菩萨才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了解佛法的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就刚才说的,菩萨在家修行,要种种应酬,触类逢缘,待人接物,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我们都要去,样样去对付。不但去对付,而且还要努力地去参与,不但去参与,还要做得最好。

  这个如果你没有无为法的这种心态,你是会被烦恼所纠缠的。虽然会发起,比如说想发心好好地来弘扬佛法,帮助师父弘法了,可是做了两三天之后心里就软了,没意思了,这就说明你没有解无为法。

  那么真正的菩萨,包括刚才所说的在家菩萨,和现在要说的出家菩萨,都是处于这种状态。诸位,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比自己解脱还重要的一种出家。这是出家的第三层含义。

  出的是什么家?是出五欲之家,出小乘的解脱之家,也叫出涅槃之家,能够解无为法,在生活中受用。自己能够受用,而且还能引导一切众生受用,这是第三层出家。

  那么第四层出家就更好了,叫“成就佛道”,这是出无明之家。

  虽然你明白了无为之法,但是毕竟在内心当中我们时时会想到“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常常会想到我要度无边的众生。

  当你真正的一切有缘众生都得度了之后,你只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的内心并没有一个众生可度,也没有佛道可成,这是妙觉佛果。

  妙觉佛果要我们真正的成就佛果之后,才能够圆满地体现出来。这个叫做出家出到家了。整个佛法的道理,在这里完全明白了;整个生命的内涵与实相,以及人生的真理在这里都得到了圆满的统一,感情与理智也到达了圆满极致的完美,这是真正的出家。

  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这样出家。但是,要志愿出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那么志愿出家,就是身体在世俗当中,我们无法修行,所以通过辞亲割爱的第一种最低层次的出家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如果在家居士能够发大心,在生活当中能够超越这种辞亲割爱的最低层次的出家,不受世间染污,这是菩萨行,所以称居士叫做在家菩萨。

  那么出家之后,修行就摆在面前了,因为整个生命,这一生的努力,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自己求解脱以及教他人解脱,自觉觉他成为生命的全部重心。

  那么,这就需要“守道清白”了。“守道”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遵守佛教戒律的生活,守清净的戒律之道;第二层,是守菩萨道。

  菩萨道怎么守呢?发大慈悲心,看到众生的痛苦而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要守住这个道。

  如果是参禅的,你见性了,时时要保任,要守持这个道。念佛修净土有受用了,你时时要能够把这句佛号提起来,也是守道。

  那么,“清白”是什么意思呢?内心清净无烦恼,这是“清”,行为洁白令人敬仰,这是“白”。

  那么,只有我们的内心,安住在自己所修行的法门当中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内心清净,才能够行为洁白。

  诸位学习佛法,我相信在座听法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修行的方法。如果你是持咒的,现在你就静静地持这个咒,当你持咒, 内心没有起妄想的时候,你看,你内心会很清净,没有烦恼。那么这个时候,你跟别人说话,你的行为就会很受人敬仰,很洁白,没有任何污染。

  那么念佛的同修呢?只要你把这句佛号念起来,也同样。你念佛号,要清清楚楚,念清楚,听清楚,自念自听自闻。自己听闻,从心里面想出来,从嘴巴里面念出来,从耳朵里面再听进去,或者你就听这个无声之声。听到自己没有声音的这个念佛声。现在诸位可以念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你没有妄想的时候,你看看,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你内心真的一点烦恼都没有,非常清净。

  可是,有些同修可能会觉得,哎呀,我念佛的时候老是打妄想,怎么也清净不下来。实际上,你是对自己要求得太高了。你以为坐下来一个小时就要一个小时都不打妄想,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功夫不够。

  如果所有的妄想,你都不去管他,你只管自己把这句佛号念清楚,听清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听清楚的时候,你的内心也就清净了,内心清净了烦恼也就没有了。所以妄想,想与不想跟你无关,内心还是保持非常清净,这个时候,你站起来,去洗碗,去扫地,那么这个行为就非常的洁白,非常舒服。

  所以,只有真正守住自己所修的这个道,才能够清净洁白。

  当然了,念佛这只是一个法门的,如果你用功更精进了,念佛念到能所两忘,也没有能念的我,也没所念的佛,这句佛号还听得清清楚楚,那么你安住在这里,你的内心也会非常清净,你的行为也会非常洁白。

  所以,守道清白非常重要。

  那么下面一句叫“梵行高远” ,“梵行”有三种,明悟欲心、洁净欲身、不犯欲尘。当我们看清楚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六根、六尘还有六识,我们的身心和这个色身还有外界的法,当我们正视我们的真心,实在来说,看你的内心,是绝对的清净。不犯就是清净的意思,没有欲界的污染。

  “高远”是什么意思呢?思想高超,德行远播。思想高超,高到哪里去呢?

  我们举世看去,凡夫众生无非是为了名利、为了世间的短暂的享受。当我们的思想,放下这一切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凡夫有一个…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