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P2

  ..续本文上一页己的工作和环境,很努力地去认真对待。这样子,整个身心不受色欲所影响,然后还能够积极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如果能这样子,那你就具备了大乘佛法的精神。

  第三是贪名图利。名,这个名,其实是虚名,但是我们一般的人,都没有办法超脱,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有名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你因为名而痛苦,那真是坏事。即使你现在没有名气,但是你却因为没有名气而痛苦,想要名气,这也是不允许的,这也是一个过患。那么有了名之后,你又讨厌名,你觉得名害了你,这也没有必要。

  因为名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他实际上并没有害你,也没有拿你怎么样,他只是一个外在的灰尘,只是一个尘而已,但是我们却把他当真了。没有名的时候想要名,有了名呢?又觉得为名所累。

  实际上,为名所累的人,实际来说,是被自己的内心所累,而不是为名所累。名累不到他。

  下面,食和睡,贪吃贪睡,这是我们一个深深的习气和业障。

  对于这个五欲,佛经里面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这个五欲,他的根在地狱里面,所以你只要跟他沾上了边,那么你也就种下了地狱的根。

  这里一个关键所在就是,你因他们而痛苦,而烦恼了,产生过患了,产生过失和患得患失了。这是所有众生整个生活的一个基本动向。

  我们举目看看现代社会的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文明在哪里?文明在五欲五尘上面。精神文明是在第六尘,就是法尘上面。

  当然了,社会上提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还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在“文明”这两个字里面感觉不到有是非的争执,感觉不到有人为的破坏,也感觉不到有战争,有恐怖,有互相怨恨,没有这一切。

  可是我们的生活呢?我们的社会呢?我们的地球呢?是不是真的没有这些过患了?不是的。那么,这离我们真正的文明还相差很远。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大家都在这个五欲当中打滚的这样一种情形,生死过患皆从此中而来。

  诸位要看到,这个生死,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生死,一种是我们内心的生死。内心的生死又叫自性生死,自性众生。

  我们一个念头生起来就是生,一个念头过去了就是灭,这就是一个生死。那么我们一天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妄想,就是无量无边的生死,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

  所以,当我们的念头落入到,为了物质,为了声音,为了香味,为了身体的感触,为了财色名食睡,这样去奔忙的时候,这样去动脑筋的时候,诸位,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众生。

  诸位度众生,不要以为把哪个人劝过来信佛,拜三拜佛,说信佛了,以为这是度众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每一个众生是否都没有生死了。我们内心当中的每一个念头生起和过去,都没有被五欲的罪过所牵引,这样子才是真正的度众生,把我们内心的众生全部度完了,这才是真度众生。

  

  所以古德告诉我们:静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诸位,你想想看,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这颗心有没有落在财色名食睡上?没有;有没有落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也没有。你只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超度我们内心的无边生死,就是解脱我们的一切自性众生。所以,从内心当中,从正因里面,这个是我们用功下手的地方。实际上,禅宗、密宗以及其他的种种法门,也无非是让我们解脱这五欲的过患。

  下面一句话,“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虽为俗人”是指在家菩萨,称为世俗当中的人。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在家菩萨,一种是出家菩萨。所以诸位不要看表面形象,出家可以修菩萨行,在家同样也可以修菩萨行。

  在家的菩萨怎么修呢?就是,虽然在世俗当中生活,要和光同尘,但是不改初衷,通常称为居士。居士两个字,意思是居家大士,大士就是菩萨,就是在家修行的菩萨,这是真正的居士。

  诸位一旦皈依佛门之后,你就称为居士了,这是一个雅称,也是一个尊称,尊敬我们是在家的菩萨。

  但是,真正做居士的,不容易,因为他整个身体要在五欲里面打滚,整个内心要在五欲当中去思前考后,考虑问题。比如说这里的网管,他要通过种种的想法,来把这个网站做好,要动脑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有一些名气,也要努力地为他人做好,让大家感觉满意,使大家能够有好的受用,要争一些知名度,有个好的名声,整个就在五欲里面头出头没。

  那么菩萨呢,虽然是世俗当中的人,但是,一定不会为这个网站,为世俗的种种五欲所烦恼,所动摇,这才是真正本分的在家居士。

  如果为此动摇了,起了贪嗔痴,那么我们不但度不了众生,就是其他的菩萨看到我们,也要为我们动脑筋了。

  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毛病,比如说在开会的时候,我们会理直气壮地去训斥别人,说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说来说去说了半天,然后自己的贪嗔痴,在说话当中表露无遗,完全表露出来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反而需要别的菩萨来度我们了。自己有时候还在那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发了大乘心,哎呀,我正在度众生呢,你看这众生多难度啊。

  实际上真的菩萨,他又因为我们的愚痴,因为我们的嗔恨,因为我们的贪欲而生起了大慈悲心,自己反而成为菩萨要度的对象了。所以,在家菩萨很不容易。

  后面“不染世乐”,就是不再染着世间的快乐。什么叫“染”?过去中国人,特别是妇女,出门的时候,要拿香来熏衣服,熏了之后,这个衣服穿出去,身上就很香了,这是染香。那么所染上的这个,他本来没有,慢慢的时间久了,就好像她衣服就是香的一样。

  我们在世俗当中,世间的快乐,你有了这种快乐,实际上并不要紧。比如说你生活条件很好,你就好好地生活,你有机会出去旅游,那你就去旅游。世间的快乐,你能够享受的,已经拥有的,你可以享受。

  但是,你不要因此而内心产生一种不能分离,不能放下的这样一种执着。如果有了这种执着,那么我们的内心就像被绳索捆住一样,就被五欲捆住了。

  这个世间的快乐,包括了欲界的淫欲、食欲和睡欲。欲界的这三种欲,贪吃、贪睡、贪淫欲,这三种欲不要被他染着。这个染,同时也是烦恼的意思,也不要为这些欲望所烦恼。

  色界的快乐是四种禅定,菩萨,特别是在家菩萨,即使修行有了一点点的受用,也不能贪着这种禅定的快乐。

  不过,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可以游戏神通,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所谓“游戏神通,只为利益众生”,因为其他的众生,比如说身边的人,他们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可是非常贪得无厌的,那么你要为了度他,也要表现得跟他差不多,不要太有距离感,甚至表现得比他更突出。

  他这个老板能赚100万,你就做一点表率,赚他200万,他对你佩服了,然后你再告诉他赚钱的方法。然后你表现的生活还很洒脱,他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洒脱,你说我内心其实是没有求,没有求你才能把钱赚得更好,你这样才有力量说服他。

  所以在家菩萨不容易,他在家修行还要游戏神通,还要把自己在家的生活的这个所有能力都调动起来,让别人觉得学佛,觉得这个修菩萨行的人,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而是现实生活当中最了不起的人,他的物质、他的精神面貌以及他内心的修为,那实在是太好了。这样子才算是真正的大菩萨,维摩诘居士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要“不染世乐”,不染,就是不要因此而烦恼。

  下一句话说“常念三衣、瓦钵、法器”,这是关键所在了,这是在家居士的关键所在。身体虽然在家,但也要时常思念出家人的清净无诤的生活,这个是文字的表面意思。

  “常念”就是念念不停。“三衣”是出家人穿的三种袈裟。三种袈裟第一种叫五衣,第二种叫七衣,第三种叫祖衣。五衣是五条的;七衣是七条的;祖衣呢,又分开九品,有上品、下品、中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这样九品。

  那么“常念三衣、瓦钵、法器”,这个“三衣”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刚才讲的这个身体虽然在家,内心也要经常思念出家人过的那种清净无诤的生活,哎呀,那真舒服,要这样想。这是表面文字的意思。

  实际的内涵是指,菩萨行当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三衣中,五衣叫做“作物衣”,劳作用的,就是出家人平常干活的时候,日常生活当中都要穿着的这个五衣,五衣是不能离开身体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家居士的生活,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能想到,要符合清净的这样一种心态,符合清净的出家生活的这样一种心态。

  生活是指什么?生活里面包括我们待人接物,你待人接物的时候不要生起贪得无厌,为自己的这样一种心态,而是要想到身心要非常的清净。

  我们穿衣服,社会上要赶时髦,要是你不时髦,人家说你老土,那么你如果有条件的话,你也可以去赶时髦,你穿时髦衣服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所穿的是清净的衣服。

  这个出家人穿的袈裟功德非常大。过去有一个人,出家人,他每次搭衣的时候都要念一个偈诵“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每次搭衣都要念这句话。

  但是这个出家人,守戒不太好,所以,死了之后堕落在畜生道。刚要堕落下去,要去做那个猪,小猪。要做小猪的时候,有一个人就拿了一件,他看去像衣服一样的,实际上是猪皮。猪皮拿给他穿,穿上就要投胎了。

  他拿到这件衣服之后,习惯了,他就说:“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这个猪皮,一下子变成袈裟了,他猪也不用做了,就转身升天了。

  所以我们在家居士,穿衣服的时候,最好也想到,我穿的是清净的福田衣服。你要是能够这样想,穿上这个衣服,你的福报就会非常大。这是在生活当中的衣服。

  第二种,七衣。七衣是修行衣,修行的衣服。在家居士的修行衣是什么呢?就是在家居士,在生活当中,看到自己的表面行为都要能够…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