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講 正宗分——出家梵行覺▪P2

  ..續本文上一頁己的工作和環境,很努力地去認真對待。這樣子,整個身心不受色欲所影響,然後還能夠積極地完成我們的使命。如果能這樣子,那你就具備了大乘佛法的精神。

  第叁是貪名圖利。名,這個名,其實是虛名,但是我們一般的人,都沒有辦法超脫,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有名不是壞事,但是如果你因爲名而痛苦,那真是壞事。即使你現在沒有名氣,但是你卻因爲沒有名氣而痛苦,想要名氣,這也是不允許的,這也是一個過患。那麼有了名之後,你又討厭名,你覺得名害了你,這也沒有必要。

  因爲名是一個虛幻的東西,他實際上並沒有害你,也沒有拿你怎麼樣,他只是一個外在的灰塵,只是一個塵而已,但是我們卻把他當真了。沒有名的時候想要名,有了名呢?又覺得爲名所累。

  實際上,爲名所累的人,實際來說,是被自己的內心所累,而不是爲名所累。名累不到他。

  下面,食和睡,貪吃貪睡,這是我們一個深深的習氣和業障。

  對于這個五欲,佛經裏面告訴我們,“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這個五欲,他的根在地獄裏面,所以你只要跟他沾上了邊,那麼你也就種下了地獄的根。

  這裏一個關鍵所在就是,你因他們而痛苦,而煩惱了,産生過患了,産生過失和患得患失了。這是所有衆生整個生活的一個基本動向。

  我們舉目看看現代社會的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文明在哪裏?文明在五欲五塵上面。精神文明是在第六塵,就是法塵上面。

  當然了,社會上提倡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還是非常的重要。我們在“文明”這兩個字裏面感覺不到有是非的爭執,感覺不到有人爲的破壞,也感覺不到有戰爭,有恐怖,有互相怨恨,沒有這一切。

  可是我們的生活呢?我們的社會呢?我們的地球呢?是不是真的沒有這些過患了?不是的。那麼,這離我們真正的文明還相差很遠。

  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大家都在這個五欲當中打滾的這樣一種情形,生死過患皆從此中而來。

  諸位要看到,這個生死,有兩種,一種是現實的生死,一種是我們內心的生死。內心的生死又叫自性生死,自性衆生。

  我們一個念頭生起來就是生,一個念頭過去了就是滅,這就是一個生死。那麼我們一天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妄想,就是無量無邊的生死,就是無量無邊的衆生。

  所以,當我們的念頭落入到,爲了物質,爲了聲音,爲了香味,爲了身體的感觸,爲了財色名食睡,這樣去奔忙的時候,這樣去動腦筋的時候,諸位,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衆生。

  諸位度衆生,不要以爲把哪個人勸過來信佛,拜叁拜佛,說信佛了,以爲這是度衆生。更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每一個衆生是否都沒有生死了。我們內心當中的每一個念頭生起和過去,都沒有被五欲的罪過所牽引,這樣子才是真正的度衆生,把我們內心的衆生全部度完了,這才是真度衆生。

  

  所以古德告訴我們:靜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諸位,你想想看,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這顆心有沒有落在財色名食睡上?沒有;有沒有落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也沒有。你只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超度我們內心的無邊生死,就是解脫我們的一切自性衆生。所以,從內心當中,從正因裏面,這個是我們用功下手的地方。實際上,禅宗、密宗以及其他的種種法門,也無非是讓我們解脫這五欲的過患。

  下面一句話,“雖爲俗人,不染世樂”。“雖爲俗人”是指在家菩薩,稱爲世俗當中的人。菩薩有兩種,一種是在家菩薩,一種是出家菩薩。所以諸位不要看表面形象,出家可以修菩薩行,在家同樣也可以修菩薩行。

  在家的菩薩怎麼修呢?就是,雖然在世俗當中生活,要和光同塵,但是不改初衷,通常稱爲居士。居士兩個字,意思是居家大士,大士就是菩薩,就是在家修行的菩薩,這是真正的居士。

  諸位一旦皈依佛門之後,你就稱爲居士了,這是一個雅稱,也是一個尊稱,尊敬我們是在家的菩薩。

  但是,真正做居士的,不容易,因爲他整個身體要在五欲裏面打滾,整個內心要在五欲當中去思前考後,考慮問題。比如說這裏的網管,他要通過種種的想法,來把這個網站做好,要動腦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有一些名氣,也要努力地爲他人做好,讓大家感覺滿意,使大家能夠有好的受用,要爭一些知名度,有個好的名聲,整個就在五欲裏面頭出頭沒。

  那麼菩薩呢,雖然是世俗當中的人,但是,一定不會爲這個網站,爲世俗的種種五欲所煩惱,所動搖,這才是真正本分的在家居士。

  如果爲此動搖了,起了貪嗔癡,那麼我們不但度不了衆生,就是其他的菩薩看到我們,也要爲我們動腦筋了。

  我們常常會犯這樣的毛病,比如說在開會的時候,我們會理直氣壯地去訓斥別人,說別人,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說來說去說了半天,然後自己的貪嗔癡,在說話當中表露無遺,完全表露出來了。

  那麼這個時候就反而需要別的菩薩來度我們了。自己有時候還在那裏沾沾自喜,以爲自己發了大乘心,哎呀,我正在度衆生呢,你看這衆生多難度啊。

  實際上真的菩薩,他又因爲我們的愚癡,因爲我們的嗔恨,因爲我們的貪欲而生起了大慈悲心,自己反而成爲菩薩要度的對象了。所以,在家菩薩很不容易。

  後面“不染世樂”,就是不再染著世間的快樂。什麼叫“染”?過去中國人,特別是婦女,出門的時候,要拿香來熏衣服,熏了之後,這個衣服穿出去,身上就很香了,這是染香。那麼所染上的這個,他本來沒有,慢慢的時間久了,就好像她衣服就是香的一樣。

  我們在世俗當中,世間的快樂,你有了這種快樂,實際上並不要緊。比如說你生活條件很好,你就好好地生活,你有機會出去旅遊,那你就去旅遊。世間的快樂,你能夠享受的,已經擁有的,你可以享受。

  但是,你不要因此而內心産生一種不能分離,不能放下的這樣一種執著。如果有了這種執著,那麼我們的內心就像被繩索捆住一樣,就被五欲捆住了。

  這個世間的快樂,包括了欲界的淫欲、食欲和睡欲。欲界的這叁種欲,貪吃、貪睡、貪淫欲,這叁種欲不要被他染著。這個染,同時也是煩惱的意思,也不要爲這些欲望所煩惱。

  色界的快樂是四種禅定,菩薩,特別是在家菩薩,即使修行有了一點點的受用,也不能貪著這種禅定的快樂。

  不過,菩薩在度衆生的時候可以遊戲神通,目的是爲了利益衆生。所謂“遊戲神通,只爲利益衆生”,因爲其他的衆生,比如說身邊的人,他們對世間的財色名食睡可是非常貪得無厭的,那麼你要爲了度他,也要表現得跟他差不多,不要太有距離感,甚至表現得比他更突出。

  他這個老板能賺100萬,你就做一點表率,賺他200萬,他對你佩服了,然後你再告訴他賺錢的方法。然後你表現的生活還很灑脫,他問你爲什麼會這麼灑脫,你說我內心其實是沒有求,沒有求你才能把錢賺得更好,你這樣才有力量說服他。

  所以在家菩薩不容易,他在家修行還要遊戲神通,還要把自己在家的生活的這個所有能力都調動起來,讓別人覺得學佛,覺得這個修菩薩行的人,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怪物,而是現實生活當中最了不起的人,他的物質、他的精神面貌以及他內心的修爲,那實在是太好了。這樣子才算是真正的大菩薩,維摩诘居士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要“不染世樂”,不染,就是不要因此而煩惱。

  下一句話說“常念叁衣、瓦缽、法器”,這是關鍵所在了,這是在家居士的關鍵所在。身體雖然在家,但也要時常思念出家人的清淨無诤的生活,這個是文字的表面意思。

  “常念”就是念念不停。“叁衣”是出家人穿的叁種袈裟。叁種袈裟第一種叫五衣,第二種叫七衣,第叁種叫祖衣。五衣是五條的;七衣是七條的;祖衣呢,又分開九品,有上品、下品、中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這樣九品。

  那麼“常念叁衣、瓦缽、法器”,這個“叁衣”是表示什麼意思呢?剛才講的這個身體雖然在家,內心也要經常思念出家人過的那種清淨無诤的生活,哎呀,那真舒服,要這樣想。這是表面文字的意思。

  實際的內涵是指,菩薩行當中必不可少的東西。這叁衣中,五衣叫做“作物衣”,勞作用的,就是出家人平常幹活的時候,日常生活當中都要穿著的這個五衣,五衣是不能離開身體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告訴我們,在家居士的生活,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能想到,要符合清淨的這樣一種心態,符合清淨的出家生活的這樣一種心態。

  生活是指什麼?生活裏面包括我們待人接物,你待人接物的時候不要生起貪得無厭,爲自己的這樣一種心態,而是要想到身心要非常的清淨。

  我們穿衣服,社會上要趕時髦,要是你不時髦,人家說你老土,那麼你如果有條件的話,你也可以去趕時髦,你穿時髦衣服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所穿的是清淨的衣服。

  這個出家人穿的袈裟功德非常大。過去有一個人,出家人,他每次搭衣的時候都要念一個偈誦“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每次搭衣都要念這句話。

  但是這個出家人,守戒不太好,所以,死了之後墮落在畜生道。剛要墮落下去,要去做那個豬,小豬。要做小豬的時候,有一個人就拿了一件,他看去像衣服一樣的,實際上是豬皮。豬皮拿給他穿,穿上就要投胎了。

  他拿到這件衣服之後,習慣了,他就說:“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這個豬皮,一下子變成袈裟了,他豬也不用做了,就轉身升天了。

  所以我們在家居士,穿衣服的時候,最好也想到,我穿的是清淨的福田衣服。你要是能夠這樣想,穿上這個衣服,你的福報就會非常大。這是在生活當中的衣服。

  第二種,七衣。七衣是修行衣,修行的衣服。在家居士的修行衣是什麼呢?就是在家居士,在生活當中,看到自己的表面行爲都要能夠…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講 正宗分——出家梵行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