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講 正宗分——出家梵行覺▪P3

  ..續本文上一頁符合于修行,這是一種行爲。

  前面的五衣,是代表我們所穿的表面的形式,我們待人接物,打扮,種種形式,這是五衣。

  七衣,是我們的行爲。因爲出家人搭上七衣之後,他是要如法修行的,只有如法修行的時候才搭七衣。平時勞作的時候,雖然是如法的行爲,但是不是如法的修行。

  所以在家居士在自己的行爲當中,要能夠常常想到,我應該符合佛法。行爲當中,你要想到符合佛法,這是第二種衣。

  第叁是祖衣,出家人搭起祖衣來是幹嘛呢?是度衆生的。過去在印度,出家人要搭祖衣去托缽化緣,完了之後要給居士說法,這個是祖衣的功用。

  所以現在諸位在寺廟裏面看到的大和尚,住持方丈,他搭祖衣的,因爲他要領衆修行,要爲大家說法。有些大的法會也要搭這個祖衣,也是要弘揚佛法,利益衆生。

  我們在家居士呢?也同樣的要念念不忘度衆生。當你的行爲符合佛法了,當你的表面形式是爲了衆生,給衆生帶來福田、幸福。那麼我們的內心呢?也要不停地想到,我應該度脫無量無邊的衆生,這樣子,才算真正的“不染世樂,常念叁衣”。

  第一是表面形式,我們要做得好,讓衆生歡喜;第二,我們的行爲要符合佛法;第叁,我們要念念不忘度衆生。這個就是在家菩薩要念出家叁衣的根本意趣。

  “瓦缽、法器”,瓦缽就是出家人吃飯的碗,法器是度衆生的一個具體操作的器具,比如說敲打唱念有法器。

  那麼對于我們在家居士來說,瓦缽代表我們的所吃;法器代表我們的所用。也就是衣食住行,行住坐臥,在四威儀當中不忘記佛法。

  你看看,“常念叁衣、瓦缽、法器”,我們不是整天爲了穿、爲了吃、爲了住嗎?不是的,而是在家居士不要以染著于世間的欲樂的態度去爲了好吃、爲了好穿、爲了好用。

  雖然在家的不能吃素,你吃的時候也要想到,我吃的一切一定要是清淨的,即使不吃素也要爲衆生回向。最好能夠吃素,不要以爲這吃了是我的福報,而是要想到,我的整個生活不應該爲了吃、爲了穿、爲了住而煩惱。同樣的,跟五欲一樣,一切衆生都有過患,出家人、在家人、所有衆生都是如此。

  那麼這裏就告訴我們在家居士,我們不要因爲吃、因爲穿、因爲住而感到痛苦,而感到煩惱,而感到內心有汙染,無論你遇到什麼樣的吃、什麼樣的穿、什麼樣的住、什麼樣的用,你都應該要把整個身心調節到最佳狀態,不要被世間的一切快樂與不快樂所影響,不要受他們影響。所以才告訴我們要“常念叁衣、瓦缽、法器”。

  下一段是“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這四句話是講出家菩薩的修行,出家菩薩也不容易。

  志願出家是立志發願。已經出家了,我們要心甘情願,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志願者。志願是不求回報而認真地去出家。在家居士也可以發願出家。

  實際上,出家有四種,分別爲,身心俱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

  那麼講到這四種出家,身心都不出家的就是在家人,在家不學佛的人。只有身體出家,內心卻落入在五欲六塵當中,煩惱不堪,這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

  或者還有一種講法,出家有四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辭親割愛,就是出家當和尚,離開了自己的親人,割舍了自己的愛人,不再有在家的親人、愛人愛護的這樣一種生活,這叫出世俗家。

  第一種出家,辭親割愛,離開世俗的各種雜染煩惱,出家修行;第二種出家,是識心達本。這個比光辭親出家要高明得多;第叁種出家,是解無爲法;第四種出家,是成就佛道。

  第二層比第一層更重要的是認識到我們的真心,通達了我們的本性,就是禅宗講的明心見性,這個很不容易。

  諸位,我們整天看到自己這顆妄想心,就把這個妄想當成我們的心。所以,哎呀,今天我心裏很煩,很難過,心裏很不舒服,我內心真的很著急,這些全部都是妄想心。

  “識心達本”不是指這個。

  那麼,怎麼認識真心呢?要把我們這個妄想,頓時斷除幹幹淨淨,沒有妄想,沒有痛苦,沒有知道,沒有了解,這才是真正的真心,佛教講的真如。也就是《八大人覺經》前面四覺,主要說明的那個解脫道。

  你真正識心達本了,這個就是解脫道上出離了叁界生死輪回的這樣一個家,這是真的出家。這是第二種,能夠解脫生死輪回,從我們個人來說,自己得解脫了,這個出家的意義就很深了。

  其實還不夠深,第叁層更難一點的是解無爲法,就是能夠徹底了知無爲法的道理。那這就是我們《八大人覺經》後面四覺所說的。無爲法的道理,只有菩薩才能夠在現實生活當中了解佛法的無爲,無爲而無所不爲。

  就剛才說的,菩薩在家修行,要種種應酬,觸類逢緣,待人接物,形形色色,林林總總,我們都要去,樣樣去對付。不但去對付,而且還要努力地去參與,不但去參與,還要做得最好。

  這個如果你沒有無爲法的這種心態,你是會被煩惱所糾纏的。雖然會發起,比如說想發心好好地來弘揚佛法,幫助師父弘法了,可是做了兩叁天之後心裏就軟了,沒意思了,這就說明你沒有解無爲法。

  那麼真正的菩薩,包括剛才所說的在家菩薩,和現在要說的出家菩薩,都是處于這種狀態。諸位,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比自己解脫還重要的一種出家。這是出家的第叁層含義。

  出的是什麼家?是出五欲之家,出小乘的解脫之家,也叫出涅槃之家,能夠解無爲法,在生活中受用。自己能夠受用,而且還能引導一切衆生受用,這是第叁層出家。

  那麼第四層出家就更好了,叫“成就佛道”,這是出無明之家。

  雖然你明白了無爲之法,但是畢竟在內心當中我們時時會想到“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常常會想到我要度無邊的衆生。

  當你真正的一切有緣衆生都得度了之後,你只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的內心並沒有一個衆生可度,也沒有佛道可成,這是妙覺佛果。

  妙覺佛果要我們真正的成就佛果之後,才能夠圓滿地體現出來。這個叫做出家出到家了。整個佛法的道理,在這裏完全明白了;整個生命的內涵與實相,以及人生的真理在這裏都得到了圓滿的統一,感情與理智也到達了圓滿極致的完美,這是真正的出家。

  每一個衆生都可以這樣出家。但是,要志願出家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那麼志願出家,就是身體在世俗當中,我們無法修行,所以通過辭親割愛的第一種最低層次的出家來解決我們的問題。

  如果在家居士能夠發大心,在生活當中能夠超越這種辭親割愛的最低層次的出家,不受世間染汙,這是菩薩行,所以稱居士叫做在家菩薩。

  那麼出家之後,修行就擺在面前了,因爲整個生命,這一生的努力,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自己求解脫以及教他人解脫,自覺覺他成爲生命的全部重心。

  那麼,這就需要“守道清白”了。“守道”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遵守佛教戒律的生活,守清淨的戒律之道;第二層,是守菩薩道。

  菩薩道怎麼守呢?發大慈悲心,看到衆生的痛苦而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要守住這個道。

  如果是參禅的,你見性了,時時要保任,要守持這個道。念佛修淨土有受用了,你時時要能夠把這句佛號提起來,也是守道。

  那麼,“清白”是什麼意思呢?內心清淨無煩惱,這是“清”,行爲潔白令人敬仰,這是“白”。

  那麼,只有我們的內心,安住在自己所修行的法門當中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內心清淨,才能夠行爲潔白。

  諸位學習佛法,我相信在座聽法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修行的方法。如果你是持咒的,現在你就靜靜地持這個咒,當你持咒, 內心沒有起妄想的時候,你看,你內心會很清淨,沒有煩惱。那麼這個時候,你跟別人說話,你的行爲就會很受人敬仰,很潔白,沒有任何汙染。

  那麼念佛的同修呢?只要你把這句佛號念起來,也同樣。你念佛號,要清清楚楚,念清楚,聽清楚,自念自聽自聞。自己聽聞,從心裏面想出來,從嘴巴裏面念出來,從耳朵裏面再聽進去,或者你就聽這個無聲之聲。聽到自己沒有聲音的這個念佛聲。現在諸位可以念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當你沒有妄想的時候,你看看,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你內心真的一點煩惱都沒有,非常清淨。

  可是,有些同修可能會覺得,哎呀,我念佛的時候老是打妄想,怎麼也清淨不下來。實際上,你是對自己要求得太高了。你以爲坐下來一個小時就要一個小時都不打妄想,其實是做不到的,因爲功夫不夠。

  如果所有的妄想,你都不去管他,你只管自己把這句佛號念清楚,聽清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聽清楚的時候,你的內心也就清淨了,內心清淨了煩惱也就沒有了。所以妄想,想與不想跟你無關,內心還是保持非常清淨,這個時候,你站起來,去洗碗,去掃地,那麼這個行爲就非常的潔白,非常舒服。

  所以,只有真正守住自己所修的這個道,才能夠清淨潔白。

  當然了,念佛這只是一個法門的,如果你用功更精進了,念佛念到能所兩忘,也沒有能念的我,也沒所念的佛,這句佛號還聽得清清楚楚,那麼你安住在這裏,你的內心也會非常清淨,你的行爲也會非常潔白。

  所以,守道清白非常重要。

  那麼下面一句叫“梵行高遠” ,“梵行”有叁種,明悟欲心、潔淨欲身、不犯欲塵。當我們看清楚了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六根、六塵還有六識,我們的身心和這個色身還有外界的法,當我們正視我們的真心,實在來說,看你的內心,是絕對的清淨。不犯就是清淨的意思,沒有欲界的汙染。

  “高遠”是什麼意思呢?思想高超,德行遠播。思想高超,高到哪裏去呢?

  我們舉世看去,凡夫衆生無非是爲了名利、爲了世間的短暫的享受。當我們的思想,放下這一切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凡夫有一個…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講 正宗分——出家梵行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