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

  大家在一起学习佛法,我感到非常的欢喜。昨天我们把《八大人觉经》的第六觉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今天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第七觉。

  我们知道,八大觉的后面四觉是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在这四觉当中,第五觉主要是针对凡夫众生的愚痴。我们会发现,每一觉的第一句话都是菩萨看到众生的毛病所在而发起修行菩萨行的一个根本要点。第五觉讲了我们凡夫众生的愚痴,这是第五觉里面最根本的,第六觉讲了嗔恨。那么今天我们要接下来学习第七出家梵行觉:

  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诸位学完这个《八大人觉经》,就能够牢牢地把握住之所以整个大乘佛法要在人间弘扬,之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菩萨的原因,就是因为轮回中的众生都有贪嗔痴这三毒。

  愚痴,是最根本的大毒。因为没有智慧,就把我们的法身慧命给埋没掉了。

  那么,自以为有智慧了,却是世智辩聪,容易被自己的嗔恨之火所焚烧,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心之火能烧功德之林。这样一来,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就被烧得灰飞烟灭了,所以嗔恨也是我们凡夫众生的一个重要的“毒”。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贪欲之毒,贪得越多,毒害也就越深。记得我出家的时候,我师父曾经说过一句话:量大福也大,越贪越没有。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看到周围的人,非常的贪心,他们总是对环境抱有极大的不满,贪得无厌。这样子不但害了自己,而且还害了别人。

  更严重的是,五欲的这个本身,我们为什么会贪求这五欲?诸位,我们其实不晓得我们所贪的事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好,当我们得到的时候却不见得好,他反而反过来咬我们一口,使我们在五欲当中流转痛苦,流转生死。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所对的种种境相,无非都是五欲六尘。所以“五欲过患”的这句话,是说五欲五尘罪过无边,众生之苦、生死过患皆从此中而来。

  五尘就是六尘当中的前面五尘,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我们生活在世上,首先是为了好看。所以对色尘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要洗脸,衣服要穿整齐,要穿漂亮,要穿时髦,要让别人看了顺眼、舒服,让别人动心。这就是对色尘上的一种追求。

  为什么我们要去追求色尘?这是因为我们的眼根不守本位。我们的眼根包括“净色根”和“浮尘根”,“净色根”就是指我们的视觉神经,“浮尘根”是指眼球,眼珠以及视网膜,这些表现在外的,这样子就构成了一个眼根。那么他不守本位,就要对照色尘而产生作用了。

  耳根有缘于声尘的,追求声尘的这个功能,鼻根会追求香气;舌根要尝美味;身根会要求美好的感触,热的时候需要凉,冷的时候需要暖,粗涩的时候需要细滑。那么这种种的要求,都是落在五尘上面,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尘。

  我们凡夫众生,对于这五根和五尘不能正确理解,由于对于外面的色尘,山河大地,包括人的长相美丑,一切的美学没有正确的观念,所以我们看到好的,就动心了,动心了之后,心里面就会产生苦乐,喜欢和讨厌的情绪。所以,眼根对色尘产生的是眼识,这个识就是妄想分别。

  在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所在,我们眼睛看色,这个没有错,诸位不要以为眼睛看色尘就错了,这个没有错。既然没有错,为什么又说是罪过无边呢?这里错是错在我们因为色尘而产生了烦恼,错是错在这儿!

  你眼睛要是不看色,那不是成了瞎子了?十方诸佛菩萨没有哪个是瞎子,都可以看一切色,也没有哪个是聋子。

  我们凡夫因为有障碍,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点,佛菩萨还有天眼通,还有法眼、慧眼、佛眼,他们还能够看到十方法界所有的一切色法。可见,眼根能够看色尘,这个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的妄想分别上。

  如果只是分别,只是知道这是青红赤白,长短方圆的这样一种色法,也没有错,要是你都不分别了,那不成傻子了吗?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吗?所以,你知道是青红赤白并没有错。

  举个实例,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知道她是一个美人,或者长得不怎么样,这本身并没有错。你不要以为,哎呀,我怎么知道她是漂亮,她是难看呢?这个不是有罪过吗?诸位,这并没有罪过。你只是知道好看,不好看,这没有罪过。

  那么罪过在哪里呢?罪过,就在于你因为她的漂亮而痛苦,或者因为她的难看而痛苦,这个就错了。

  我们凡夫众生,对于外在的色法,看见了,知道了,超脱了没有?没有。

  我们凡夫众生,在五欲之中,在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上面种种的分别,分别本身没有错,却因为没有超脱而在分别上受尽了生死的痛苦,受尽了整个生活的折磨。

  诸位可以回想一下,凡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感受到痛苦的,一定是这五尘引起来的。

  你对于别人的眼神太注意了,你对于别人给不给你微笑太注意了,你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脸色好了你得意忘形,脸色不好了你很难过,这是色尘带给你的烦恼。

  喜欢听别人的赞美,不喜欢听别人的诽谤,如果说你不能超脱对声尘的执着,那么声尘给我们带来的将是无边的罪恶和痛苦。

  因为,赞美你的,你会沾沾自喜,会变成傲慢的、骄傲的一种本钱;劝告你的、诽谤你的,会成为你难过自卑的根本原因,这是凡夫对于声尘的烦恼。

  当然了,赞美你,诽谤你,你知道了,没有错,你要更进一步地知道他为什么诽谤,诽谤得有没有道理;他为什么赞叹,赞叹得有没有道理,你只是知道,不因此而烦恼,这就对了。香、味和身体的感触都是一样。

  所以,这五尘对于我们每个凡夫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能否在色尘当中得到超脱呢?能否在声尘,乃至香味触尘当中得到超脱呢?

  我们不要因为美妙的歌声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难听的噪音而感到讨厌。我们都知道乌鸦叫的声音和麻雀叫的声音,我们都说麻雀是在唱歌,乌鸦是在乱叫。那么当我们知道了这两种声音,我们要做到不为此而产生动摇。不为此动摇不是傻瓜,不是傻乎乎的心里什么反应都没,而是你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那么我们看看自己,生而为人,到底想追求什么?人生在世,要追求什么呢?古人说了一句话:不为名来即为利往。不是为了名,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受用。那么这个利益,一般来说就是指五欲的利益。劈山赶海,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生中所追求的无非都是色身香味触。

  可是,诸位发现了吗?这五尘永远都不会属于你,他只是外在的尘,只是灰尘,只是尘世当中的一个尘,我们能够感知五尘的,只是我们的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

  我们不要说死了之后,我们的名利什么都空掉了,就是我们现在活着的时候,也是一样。实际上,色声香味触跟我们这五根是两码事。也就是说,他跟我们生命的内在是也两码事,不是一码事。不要给你一个影子,你就把他当成自己了,他只是随着我们在人间走过的道路,留下的一个痕迹。

  几十年下来,子孙后代为我们立传立碑的时候,可以在碑上看到,哪一年,你干了什么事情了,哪一年你受了多少委屈了,这种种的事迹,就像镜子上面的灰尘一样,跟我们的生命虽然有关系,但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是间接的关系。对于我们生命内在的解脱和自在,或者内在的这种生命的力量也只是间接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关系。可是就在这个上面,我们受尽了一切痛苦。

  五欲有两种,一种就是贪着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称为五欲。在佛法里面经常称为五欲的,另外的一种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

  财就是贪财,其实钱财、物质并没有罪过,罪过就罪过在我们有了,又不知道怎么去用,甚至用这个钱来干坏事,让别人痛苦,让众生因为你的钱而感到痛苦。

  我们没有钱财的时候,就朝思暮想的,不择手段地想获得他,自己痛苦,别人也痛苦。诸位,这里有个重要的观点,如果你的生命就是为了这个财,那么很对不起,你对自己的生命是毫无了知的。你即使有了百万、千万、亿万,乃至整个地球的财富都全部装入你的口袋,你也同样会感到非常空虚无聊。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痛苦的根源在哪里,还以为有了钱就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

  那么有了钱,我们怎么去使用?没有钱,我们怎么去追求,怎么去获得?我们客观地知道,我们需要衣食住行,生活环境当中一切众生也都需要衣食住行。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恰到好处地、努力地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欢喜,充满了布施、无所求和满足的这种状态,然后我们还不停地,非常努力地去赚这个钱,非常努力地去创造财富,这个是可以的。

  所以,对于财,问题在于是不是有贪欲,五欲当中是不是贪着,是不是贪得无厌,有了还要想再有,没有你就痛苦,这叫贪欲。如果你没有的时候,并不痛苦,有了你觉得很欢喜,这个不叫贪欲。

  诸位,这个贪欲和欲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比如说一个人,你见到他的时候你很高兴,见不到他,你就非常的痛苦,这就是贪欲,这个,在佛法里面是不允许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你不了解自己。

  如果没有见到他,你内心也非常地平静,也一样地生活,还活得非常客观,非常舒服,很洒脱。那么你见到他,非常高兴,这个高兴,没有负作用,这是可以的,这不叫贪欲,这是恰到好处。

  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我们对于五欲的把握,前提是内心不因它而动摇,而且对于大乘的佛法,深深地感受到了。

  那么,财色名食睡,接下来是色,这个色是指男女之色。因为对于凡夫众生,特别是我们欲界的凡夫来说,色欲,是最根本的过患,难以从中解脱出来。

  假如我们在家居士,夫妻生活在一起,有漂亮的,你感觉很好;没有,你也非常地洒脱。这样子,在一起的时候,非常珍惜这种缘分;不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各自珍惜自…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