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正宗分——出家梵行覺
大家在一起學習佛法,我感到非常的歡喜。昨天我們把《八大人覺經》的第六覺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今天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第七覺。
我們知道,八大覺的後面四覺是菩薩道修行的根本,在這四覺當中,第五覺主要是針對凡夫衆生的愚癡。我們會發現,每一覺的第一句話都是菩薩看到衆生的毛病所在而發起修行菩薩行的一個根本要點。第五覺講了我們凡夫衆生的愚癡,這是第五覺裏面最根本的,第六覺講了嗔恨。那麼今天我們要接下來學習第七出家梵行覺:
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諸位學完這個《八大人覺經》,就能夠牢牢地把握住之所以整個大乘佛法要在人間弘揚,之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爲大菩薩的原因,就是因爲輪回中的衆生都有貪嗔癡這叁毒。
愚癡,是最根本的大毒。因爲沒有智慧,就把我們的法身慧命給埋沒掉了。
那麼,自以爲有智慧了,卻是世智辯聰,容易被自己的嗔恨之火所焚燒,所謂“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嗔心之火能燒功德之林。這樣一來,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就被燒得灰飛煙滅了,所以嗔恨也是我們凡夫衆生的一個重要的“毒”。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貪欲之毒,貪得越多,毒害也就越深。記得我出家的時候,我師父曾經說過一句話:量大福也大,越貪越沒有。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看到周圍的人,非常的貪心,他們總是對環境抱有極大的不滿,貪得無厭。這樣子不但害了自己,而且還害了別人。
更嚴重的是,五欲的這個本身,我們爲什麼會貪求這五欲?諸位,我們其實不曉得我們所貪的事物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好,當我們得到的時候卻不見得好,他反而反過來咬我們一口,使我們在五欲當中流轉痛苦,流轉生死。
我們每一個人,生活所對的種種境相,無非都是五欲六塵。所以“五欲過患”的這句話,是說五欲五塵罪過無邊,衆生之苦、生死過患皆從此中而來。
五塵就是六塵當中的前面五塵,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我們生活在世上,首先是爲了好看。所以對色塵的要求非常嚴格,每天要洗臉,衣服要穿整齊,要穿漂亮,要穿時髦,要讓別人看了順眼、舒服,讓別人動心。這就是對色塵上的一種追求。
爲什麼我們要去追求色塵?這是因爲我們的眼根不守本位。我們的眼根包括“淨色根”和“浮塵根”,“淨色根”就是指我們的視覺神經,“浮塵根”是指眼球,眼珠以及視網膜,這些表現在外的,這樣子就構成了一個眼根。那麼他不守本位,就要對照色塵而産生作用了。
耳根有緣于聲塵的,追求聲塵的這個功能,鼻根會追求香氣;舌根要嘗美味;身根會要求美好的感觸,熱的時候需要涼,冷的時候需要暖,粗澀的時候需要細滑。那麼這種種的要求,都是落在五塵上面,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塵。
我們凡夫衆生,對于這五根和五塵不能正確理解,由于對于外面的色塵,山河大地,包括人的長相美醜,一切的美學沒有正確的觀念,所以我們看到好的,就動心了,動心了之後,心裏面就會産生苦樂,喜歡和討厭的情緒。所以,眼根對色塵産生的是眼識,這個識就是妄想分別。
在這裏有一個關鍵的所在,我們眼睛看色,這個沒有錯,諸位不要以爲眼睛看色塵就錯了,這個沒有錯。既然沒有錯,爲什麼又說是罪過無邊呢?這裏錯是錯在我們因爲色塵而産生了煩惱,錯是錯在這兒!
你眼睛要是不看色,那不是成了瞎子了?十方諸佛菩薩沒有哪個是瞎子,都可以看一切色,也沒有哪個是聾子。
我們凡夫因爲有障礙,只能看到眼前的一點點,佛菩薩還有天眼通,還有法眼、慧眼、佛眼,他們還能夠看到十方法界所有的一切色法。可見,眼根能夠看色塵,這個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的妄想分別上。
如果只是分別,只是知道這是青紅赤白,長短方圓的這樣一種色法,也沒有錯,要是你都不分別了,那不成傻子了嗎?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嗎?所以,你知道是青紅赤白並沒有錯。
舉個實例,比如說你看到一個人,知道她是一個美人,或者長得不怎麼樣,這本身並沒有錯。你不要以爲,哎呀,我怎麼知道她是漂亮,她是難看呢?這個不是有罪過嗎?諸位,這並沒有罪過。你只是知道好看,不好看,這沒有罪過。
那麼罪過在哪裏呢?罪過,就在于你因爲她的漂亮而痛苦,或者因爲她的難看而痛苦,這個就錯了。
我們凡夫衆生,對于外在的色法,看見了,知道了,超脫了沒有?沒有。
我們凡夫衆生,在五欲之中,在這個色聲香味觸,這五塵上面種種的分別,分別本身沒有錯,卻因爲沒有超脫而在分別上受盡了生死的痛苦,受盡了整個生活的折磨。
諸位可以回想一下,凡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你感受到痛苦的,一定是這五塵引起來的。
你對于別人的眼神太注意了,你對于別人給不給你微笑太注意了,你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臉色好了你得意忘形,臉色不好了你很難過,這是色塵帶給你的煩惱。
喜歡聽別人的贊美,不喜歡聽別人的誹謗,如果說你不能超脫對聲塵的執著,那麼聲塵給我們帶來的將是無邊的罪惡和痛苦。
因爲,贊美你的,你會沾沾自喜,會變成傲慢的、驕傲的一種本錢;勸告你的、誹謗你的,會成爲你難過自卑的根本原因,這是凡夫對于聲塵的煩惱。
當然了,贊美你,誹謗你,你知道了,沒有錯,你要更進一步地知道他爲什麼誹謗,誹謗得有沒有道理;他爲什麼贊歎,贊歎得有沒有道理,你只是知道,不因此而煩惱,這就對了。香、味和身體的感觸都是一樣。
所以,這五塵對于我們每個凡夫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我們能否在色塵當中得到超脫呢?能否在聲塵,乃至香味觸塵當中得到超脫呢?
我們不要因爲美妙的歌聲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爲難聽的噪音而感到討厭。我們都知道烏鴉叫的聲音和麻雀叫的聲音,我們都說麻雀是在唱歌,烏鴉是在亂叫。那麼當我們知道了這兩種聲音,我們要做到不爲此而産生動搖。不爲此動搖不是傻瓜,不是傻乎乎的心裏什麼反應都沒,而是你清清楚楚地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那麼我們看看自己,生而爲人,到底想追求什麼?人生在世,要追求什麼呢?古人說了一句話:不爲名來即爲利往。不是爲了名,爲了名聲,就是爲了利益,受用。那麼這個利益,一般來說就是指五欲的利益。劈山趕海,起早摸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生中所追求的無非都是色身香味觸。
可是,諸位發現了嗎?這五塵永遠都不會屬于你,他只是外在的塵,只是灰塵,只是塵世當中的一個塵,我們能夠感知五塵的,只是我們的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
我們不要說死了之後,我們的名利什麼都空掉了,就是我們現在活著的時候,也是一樣。實際上,色聲香味觸跟我們這五根是兩碼事。也就是說,他跟我們生命的內在是也兩碼事,不是一碼事。不要給你一個影子,你就把他當成自己了,他只是隨著我們在人間走過的道路,留下的一個痕迹。
幾十年下來,子孫後代爲我們立傳立碑的時候,可以在碑上看到,哪一年,你幹了什麼事情了,哪一年你受了多少委屈了,這種種的事迹,就像鏡子上面的灰塵一樣,跟我們的生命雖然有關系,但是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是是間接的關系。對于我們生命內在的解脫和自在,或者內在的這種生命的力量也只是間接的關系,不是直接的關系。可是就在這個上面,我們受盡了一切痛苦。
五欲有兩種,一種就是貪著色聲香味觸這五塵,稱爲五欲。在佛法裏面經常稱爲五欲的,另外的一種是財色名食睡這五欲。
財就是貪財,其實錢財、物質並沒有罪過,罪過就罪過在我們有了,又不知道怎麼去用,甚至用這個錢來幹壞事,讓別人痛苦,讓衆生因爲你的錢而感到痛苦。
我們沒有錢財的時候,就朝思暮想的,不擇手段地想獲得他,自己痛苦,別人也痛苦。諸位,這裏有個重要的觀點,如果你的生命就是爲了這個財,那麼很對不起,你對自己的生命是毫無了知的。你即使有了百萬、千萬、億萬,乃至整個地球的財富都全部裝入你的口袋,你也同樣會感到非常空虛無聊。因爲你沒有發現自己痛苦的根源在哪裏,還以爲有了錢就能解決你的所有問題。
那麼有了錢,我們怎麼去使用?沒有錢,我們怎麼去追求,怎麼去獲得?我們客觀地知道,我們需要衣食住行,生活環境當中一切衆生也都需要衣食住行。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會恰到好處地、努力地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環境。如果我們的精神世界充滿了歡喜,充滿了布施、無所求和滿足的這種狀態,然後我們還不停地,非常努力地去賺這個錢,非常努力地去創造財富,這個是可以的。
所以,對于財,問題在于是不是有貪欲,五欲當中是不是貪著,是不是貪得無厭,有了還要想再有,沒有你就痛苦,這叫貪欲。如果你沒有的時候,並不痛苦,有了你覺得很歡喜,這個不叫貪欲。
諸位,這個貪欲和欲我們一定要分清楚,比如說一個人,你見到他的時候你很高興,見不到他,你就非常的痛苦,這就是貪欲,這個,在佛法裏面是不允許的,這就明確告訴我們,你不了解自己。
如果沒有見到他,你內心也非常地平靜,也一樣地生活,還活得非常客觀,非常舒服,很灑脫。那麼你見到他,非常高興,這個高興,沒有負作用,這是可以的,這不叫貪欲,這是恰到好處。
所以,在大乘佛法裏面,我們對于五欲的把握,前提是內心不因它而動搖,而且對于大乘的佛法,深深地感受到了。
那麼,財色名食睡,接下來是色,這個色是指男女之色。因爲對于凡夫衆生,特別是我們欲界的凡夫來說,色欲,是最根本的過患,難以從中解脫出來。
假如我們在家居士,夫妻生活在一起,有漂亮的,你感覺很好;沒有,你也非常地灑脫。這樣子,在一起的時候,非常珍惜這種緣分;不在一起的時候,大家各自珍惜自…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講 正宗分——出家梵行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