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冤家也好,他們跟佛跟諸位菩薩都是完全等同的。
可是,他們都不知道,他們不懂得生命的這種絕對自由和幸福,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無論如何得想辦法去幫助他。
那麼在幫助他的時候,也要同等地看到諸法緣起。怨恨我的人或者我的冤家,我應該怎麼去幫助他,你要是對他特別好,也許他還懷疑你心懷叵測,心懷不軌。所以,你得想辦法,想能夠讓他接受的辦法去做,讓他接受了之後,再慢慢地啓發他,這樣心裏平等,無有高下。那麼親人呢,自己所愛的人,也要用適當的方法去做。在這個上面,只有方法平等,只有內心的發心平等,並不是說要一概而論,在具體事相上我們也一定要同樣地等待,不是這個意思。
接下來,下面是“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個是針對凡夫衆生說的,凡夫衆生受用現前了,有一定受用了之後,對過去的冤家,對過去的惡、惡業、惡事、惡緣耿耿于懷。那麼“不念舊惡”,就是不計較不挂念過去曾經有的惡緣,這是從時間上變惡念爲善緣。
這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別人惡的事情,別人打我了,罵我了,你不要把這個打、罵的這些事情記在心裏,這些都是影響我們生命的負面因素。你負面的因素要是記多了,那我們的生命也就慢慢地沈醉、墮落了。所以,對于這些惡法,不能多記,不要去記,不要去追憶、懷念。
另一方面,對于自己惡的事情,自己已經做錯了的事情,過去幹的壞事,也不要念著不忘。
現在有一種新的教育方法,說一般的情況下教育小孩子,我們要給他更多的是正面的詞彙。比如說,他要是做得不好,你告訴他這件事情做得不好,你不要說這件事情做得壞,這個概念是不一樣的。你說不好,他也知道這件事情把我的好否定掉了,要是說壞,壞的這個概念就會進入他的內心。所以,對小孩的幼兒教育,在語法上,詞彙上的這個用法是有些講究的。可能這個事情美國好多年前就開始研究了。
對于這個問題,佛陀在世的時候,其實已經提示過我們,就是我們內心對于一些負面因素的東西,不能多提,不能多念。別人對我不好的事情不能念,那麼自己不好的事情,也不能念。所以“不念舊惡”包括自己。
那菩薩他自己已經解脫了,而且正在爲衆生而付出,他怎麼會有惡?他現在是沒有造惡,那是他過去,無量劫以前,或者說在學佛之前,在懂得修行之前,曾經幹了不少壞事。
那麼,當你度衆生的時候,當你修習布施,修行六度萬行的時候,你不能老想著自己過去所做的壞事。諸位,千萬要記住這一點。要是你過去做了壞事,你忏悔,忏悔完了就不要再留在心裏,不要懷念自己舊的惡事。
經典裏面有一句話,叫做“悔箭入心”,後悔就像一支箭一樣,插在自己心中,會耿耿于懷,念念不忘。我曾經就聽一位道友說過,說他過去在生活當中幹了好多壞事,殺過好多生,那麼現在學佛之後,經常會想起來,感到很痛苦。
其實,《八大人覺經》裏面就已經告訴我們了,“不念舊惡”,過去一切譬如昨日死,現在一切譬如今日生。現在學佛之後,那是重新做人,獲得了新生,不應該再懷念了。“不念舊惡”,實際上就是怕我們這個惡的信息,不停地在我們生命當中流轉,汙染我們的身心狀態,所以不許我們再去念這個舊惡。
“不憎惡人”呢,就是不要憎恨爲非作歹的惡人,這個從空間上打破了嗔恨,而修習大慈悲心。爲什麼不要憎恨惡人?諸位,這個概念也很重要,我們有時候往往以爲自己是一個修行人,是一個修行善法的人,所以對那些搗亂分子,對那些惡毒的歹徒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如果是這樣,那我們不算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不會去憎恨惡人,而是想辦法改變惡人,讓他成爲善人。
如果你憎恨的話,那麼憎恨的本身就是一種煩惱,就是一種痛苦。也就是說,你憎恨他,說明你受了這個環境,受了他人的牽製和影響,你的生命並沒有得到自由,也沒有從中感到幸福。
所以菩薩修行,我們修行佛法的人,內心的慈悲,並不一定要表現出來。“不憎惡人”就是我們的內心不去憎恨、討厭,不去生起種種負面的情緒,不要用這些情緒去針對惡人。
那麼這樣一來,是不是對惡人還要很高興呢?也不是。而是具有一種悲心,悲天憫人。
“不憎恨惡人”,並不是不去管他,不去理他,還是要理他,還是要想辦法幫助他。怎麼個幫助法?諸位,不憎恨惡人,並不是不能去打罵,不能去教訓,這點要知道。
當你看到一個惡人,你沒有別的辦法來教育他的時候,你可以通過打他或者罵他來解決他的問題。雖然,在現代文明的社會裏面是不允許這樣做的,但是有些人,往往需要你去扇他兩耳光,他才會改變,才會改過自新。
這種情況,表面上看,好像你嗔恨心起來了,打人還打得挺重的,其實在內心當中,我們一定要很清楚,自己是真的憎恨他呢,還是爲了他好。如果你是修菩薩行的人,你一定是爲了他好,而不是憎恨他,就像父母親打自己的孩子一樣,打在孩子的身上,疼在自己的心裏。這樣子是菩薩心,而不是憎恨心。
那麼,在修習大慈悲心,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時候,有一個前後的次序。
菩薩修習布施要爲衆生著想,那麼首先爲誰著想呢?諸位,這裏要記得,特別是在家的居士,你首先要爲自己最親愛的,最敬重的父母師長著想
第一重是父母師長,你要爲父母師長修布施,修持戒,不憎恨自己的父母師長,爲父母師長而發起同體大慈悲心,這是第一重。
第二重,是爲自己的兄弟、親人,包括自己的愛人,要爲他們去修慈悲心,這是第二重。
第叁重,是爲自己的朋友、熟人,因爲朋友和熟人我們經常會牽挂的,熟人我們也要爲他去做一些事情。那麼這樣子,我們的慈悲心就逐漸逐漸地擴大了。
第四重,是爲中間人,中間人是什麼概念呢?中間人就是跟我沒有親也沒有仇,不是親人也不是冤家,這種人是最多了,就是跟我們沒關系的人。
第五重,是爲害我的朋友、熟人的這些人。
第六重,是爲傷害我們兄弟、夫妻的這些人。
第七重,是爲傷害我父母師長的這些人。
剛才講到的父母師長是上親,最上等的親人;兄弟夫妻這是中親,中等的親人;朋友熟人是下等的親人;第四種是中間人;第五種是下冤,下等的冤就是害我們朋友和熟人的人;第六種是中冤,中冤就是害我們中親的,也就是傷害我們兄弟、夫妻的這樣的人;第七種是上冤,是最大的冤家,叫做殺父之仇,是害我父母師長的,這樣的是上冤。
那麼這樣的七種情況,都要平等對待,平等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才是真正做到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當然了,我們凡夫衆生的心量非常狹隘,所以一開始要從上親父母開始修,孝順心開始修,然後慢慢地範圍就擴大了。一直擴大到殺害我們父母的人,我也要爲他去修,也希望他能夠得到幸福,得到解脫,得到究竟的成佛的快樂。
這樣子才能夠使我們的內心世界具備無量的精神食糧,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人能夠剝削我們的精神享受了。因爲殺害我們父母的冤家,我們都希望他好,那麼我們的精神就非常的飽滿了。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努力地爲一切人去做,人緣人際關系會改善得非常好,這樣,我們的物質享受同時也會跟上來。
所以前面講的“貧苦多怨”,我們要如何改變自己的貧苦狀況,這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們要修習布施,爲衆生付出;另一方面,要調整我們的環境,擴大我們的心量,把我們的心量逐漸逐漸擴大,一直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到這個程度上,我們才能夠真正解決嗔恨的這個問題。同時看到了衆生的嗔恨,我們也爲他們去解決這個嗔恨。這樣子,我們的生命的幸福就有可能會逐漸地獲得了。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九講 正宗分——布施平等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