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九讲 正宗分——布施平等觉▪P2

  ..续本文上一页两方面都成为极度贫穷的乞丐,而且,大家不懂得修行解脱,不懂得修布施,都还在以我为根本,贪得无厌地去掠夺属于别人的或者环境的这一切。

  看到了众生这种痛苦和习气毛病之后,已经解脱了的菩萨,又要发起利益众生之行,要修布施了。当然,菩萨修布施,不只是因为看到众生有痛苦,他同时也看到,只有修布施的时候,才能够获得幸福。换句话说,当你布施,帮助别人的时候,你的内心应该是感谢你所布施的那个人,而不是接受你布施的那个人来感谢你。

  当然了,“菩萨布施”,这句话,是一个略语——简略的说法。布施这两个字包含了六度万行,因为六度当中布施摆在第一位,用第一位的布施来概括全部的六度。

  菩萨已经觉悟到了人情世道,感受到了众生的需求,同时也知道我们这个人世间是一个大冶烘炉。那么如何在烘炉里面把我们的烦恼痛苦消灭掉,如何在大冶烘炉之中陶冶出具备完美人格的这样一种菩萨精神,也就是说如何去获得生命绝对的幸福。这些问题都是菩萨所需要考虑的,这样思索之后,菩萨就开始修习六度万行了。六度之首就是布施,布施就是以财施、法施、无畏施,来布施给苦难的众生。

  财施是指物质上的布施,菩萨看到众生缺乏资财的时候,就要以资财,物质方面给予他安慰。

  法施就是通过说法、劝告,包括授予技术、能力、知识、理论,等等,让对方、让众生能够在精神上、在技术能力上获得更大的进步。法施比财施更加伟大,更加难得,财施是有限的,布施给你100元钱,用完了也就没有了。法施教给你一种技术,你起码可以是今生今世用之不完。所以,方法、知识、理论上的布施功德更加大。佛经里面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供养里面法供养是功德最大的。佛陀以及十方菩萨就是以法布施作为最根本的布施。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这个无畏布施有世间的和出世间的区别。世间的无畏布施包括给伤心的人安慰,告诉他不要伤心;对流泪的人微笑,告诉他不要痛苦;给不敢过桥的人勇气,扶他一把,让他不心惊胆战,这类都属于无畏布施,这是世间的。

  那么出世间的无畏布施呢?像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他们就是在布施大无畏给众生的。地狱里面的众生只要想到地藏王菩萨就不会痛苦,那么诸位,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我们能够想到观世音菩萨,我们的胆子马上就会大起来。我们遇到烦恼困难的时候,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样子是属于出世间的无畏布施。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我们乘车的时候,看见小偷在偷人家的东西了,你又不敢喊出来,那么你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也许小偷就会警觉,害怕了,被偷的人胆子就会大了,或者大家警觉了之后不会再有小偷敢偷东西了。那么这类现实的状况,也属于我们以菩萨的布施来布施给众生。

  天台宗的第二祖慧思大师告诉我们:一个修行菩萨行的人,我们走路的时候,应该是内心安住在清净、无有执着的状态,假如我们内心完全空净,非常空明,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这样子举足下足,一切众生都会礼拜恭敬。看见我们之后,他们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之心。

  这是菩萨要修的三种布施。如果要说六度万行,详细讲起来,内容就非常的广泛了。六度第二个是持戒,内容包括世间的三皈、五戒、八戒,出世间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还有出家在家都可以受的菩萨戒,这三种分别是律仪戒、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种全部包含在里面。

  忍辱呢,修习忍辱很不容易。一般来说,忍辱有三种,身忍、法忍、无生法忍。

  身忍就是对于我们身体上的感受要能够忍耐得住,别人打我、骂我,我自己生病了,头痛了不要娇气,自己能够不为这个身体的病痛所折磨。比如身体生病了,我们只是如实地感知病痛的状况,而不要在病痛的情况上,横加许多的怨恨、焦虑、惆怅等等,这些心态不要出现。这样子是对身体的忍。有人欺负到我们了,我们也能够忍得住,这也是身忍。

  法忍就是对于大自然的种种状况,我们能够客观地感受他,却不因此而生起痛苦。比如夏天天气太热,冬天天气太冷,这种种的情况,我们内心只是知道现在是冷的,是热的,不要去怨恨,说这个天怎么怎么样。有的人怨天,太阳太热了他要骂天,下雨太多了也要骂天,这样子,实际上就是不忍。

  无生法忍是证得无生法之后,对不生不灭的大乘佛法的究竟意感同己受,而加以认可。

  那么这里有个关键的所在,我们修忍辱,不是像阿Q那样,自己硬着头皮,然后说,掩耳盗铃一样地说,我忍得住了,我不管他,我不理他,不是这个。而是你客观地把事情看清楚了之后,你内心不再有烦恼。

  如果说有人来捣乱,我们不去管他,可是内心却烦得要命,这个不叫忍辱。忍辱是你看见有人在这里捣乱了,你不会因此而内心生起痛苦,你也知道他捣乱不对,不对那你就告诉他,你就采取行动阻止他,有必要的时候你也可以凶一点,打他或者骂他,但是你的内心不会因此而痛苦、烦恼。

  有人犯错误了你把他请出去,这个是你的工作,可是,你不要因此又觉得,哎呀,我今天又凶人了,真是难过,不要因此而难过,忍辱不是这样的。忍辱是你对于现实的状况,已经出现的问题,给予一种认可,你认了,这个事实就是这样的。

  那么有了这样的事实之后,我们如何采取行动,这是关键。你的行动是符合法度的,是对他有帮助的,这才是真正的忍。如果我们忍着不说,然后内心又痛苦得要命,这样子完全背离了忍辱的精神。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很明确。

  当然了,众生都是不愿意被人骂被人打的,他会不高兴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有方便权巧,很慈悲地让他高兴,在让他高兴的情况下,他不再干坏事,不再做错事,这当然是最高级的,最好的忍了。

  忍辱不是要出风头,样样都有板有眼地去对照人家,去骂人家,去说人家,也不是。而是我们看这个缘分如何,事情该如何处理。无论你是采取怎样的形式,是很慈悲的样子,还是金刚怒目的样子,只要你的内心动摇了,觉得自己烦了、痛苦了,这就是没有修好忍辱。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忍辱是内心的修为,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当然了,菩萨还要修习精进,包括还有修习禅定。禅定就讲到我们每个具体法门的修行了。净土宗的念佛,禅宗的参禅,密宗的持咒,这都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法门,要是说起来,内容就非常的多。

  那么最后一个,最重要的是般若,般若是什么呢?般若是清净微妙的大智慧。这个清净微妙的大智慧是完全平等不二,为什么是完全平等不二?因为无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中的哪一个都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因为这五个都会有一个“我”在这里修习的这样一个心理状态。只有真正明白了般若之后你才会知道,生、佛体同,众生与佛完全平等,佛性完全一样。只有在这个上面,才能够提到平等这个层次。所以“菩萨布施,等念冤亲”这个“等”字是六度当中的般若境界所体现出来的。

  因此我告诉大家,“菩萨布施”的这个布施他实际上是含有六度的。“等念冤亲”的等呢?是心念平等无有谄曲高下。诸位现在想一想,心念如何才能够平等?很不容易。因为内心真正能够平等,外在世界就影响不了我们了。诸位看那个脑电图,脑电图的线是上下波动的,如果那个线平了,直了,那就说明我们的大脑不动了。

  我们的内心呢?也是一样。我们的内心总是有高有低,有好有坏,种种妄想分别执着。当我们把妄想扔掉了,诸位现在坐在这里,你就可以试一试看,看看我们这个念头,能否把它平等下来,我们这颗心,现在就让他平一平,叫做心平气和。怎么平呢?诸位看到自己的念头,把它全部放下来,因为有念头就会有高有低,有是有非,有好有坏。这个念头没有了,是不是很平?诸位现在回光返照看一看自己的内心,不要打妄想,就在这样的几秒钟之内,没有妄想,很清楚,心平了。

  那么心平了之后,不以世俗的价值观念来衡量我们的身心,不以别人的标准来作为我们的生活经验,也不把听来的话当作自己亲自看到的。这样子我们就纯粹地生活在自己的整个完美的天地之间,那么这个时候,你遇到了人,就是非常客观地去分析这个人;你遇到了事,就是非常客观地真实地去感受这个事,只有这样才能够“等念冤亲”。

  “等念冤亲”是什么意思?就是这样心里面没有歪曲了。害我的人是我冤的,爱我的人是我亲的,无论是害我的人也好,爱我的人也罢,在我生命中出现了,就只是这样一件事而已。害我的,害到什么程度,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程度,我们也不要因此而去讨厌他,去记恨他,只是知道他害你的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爱你的人,你也不要过分地,特殊地关怀他、宠他,不用特殊。你可以对他特别好,但是不要因此而执着于你对他的好,你还是以般若的智慧很平等地看待他。

  诸位,这里有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念冤亲”并不是说亲人来了,我给他做这个事情,冤家来了,我也给他做这个事情。亲人应该坐在我的身边,那么冤家来了也应该坐在我的身边,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亲人我可以拥抱他,冤家也要拥抱他,不是这个意思。“等念冤亲”就是说这个冤到底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会成为我的冤家,我为什么要怨恨他,前因后果是什么,我要是再怨他的话,我会有什么结果,我的痛苦如何解决。你爱这个人的时候,你爱他,为什么要爱他,你爱他是在哪个方面,这个因缘果报又是如何。这两样事情,你要同样地看得清清楚楚。

  看清楚之后,你还要进一步地看到亲人和冤人的心性毫无差别,他们都可以成佛。在这个上面毫无差别,然后生起来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你证得了真心和佛性之后,看到了冤亲等一切众生的心性没有差别,每个众生,无论是亲人也好…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九讲 正宗分——布施平等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