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九讲 正宗分——布施平等觉

  第九讲 正宗分——布施平等觉

  我们上一次学习到《八大人觉经》的第五觉,在第五觉的开始,我们讲述了佛法当中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段。菩萨的发心是因为看见了众生轮回在生死当中,由于愚痴,不懂得真理而带来了种种痛苦,所以菩萨学习佛法,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救众生,他的一切学法的根本都扎根于众生的烦恼生死之中,都在为一切众生的生死和痛苦而着想,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我们在上一觉讲过的。现在,我们接着来学习第六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六觉主要的内容还是菩萨的修行。菩萨的修行,他的目的很清楚,自己解脱了,也要帮助众生得到解脱。那么如何帮助众生解脱这种痛苦呢?首先要发现众生的痛苦在何处。

  诸位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我们每一个众生的生命当中都具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绝对自由的力量,一种是绝对幸福的力量。前面四觉的解脱道,就是启发我们生命的绝对自由。如果说诸位听完了前面四觉之后,你还是感受到生命不自由,那么很对不起,诸位没有把前面四觉的内容落实到自己的生命当中。进一步说,我们学完后面四觉之后,如果还是感受不到生命的幸福,那么我们也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八大人觉经》当中后面四觉的内容,简单的说,我们没有体会到大乘佛法的伟大。

  那么这种绝对幸福的力量,到底是怎么挖掘出来的呢?上一觉着重讲因众生的愚痴而起大悲心,从而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众生,悉以大乐。那么这一觉,他的重点落实在众生的嗔恨的这个层面上。由于众生没有智慧,又没有福德,所以产生了种种的烦恼痛苦焦虑。在这些烦恼痛苦焦虑之下,我们整个法身慧命,我们所有的幸福和自由,全部被烧得像灰一样的焦烂,我们看不见真正的幸福。这就需要我们在行菩萨道当中努力去挖掘,开采的。

  诸位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的幸福是怎样获得的?按大乘佛法的精神,获得幸福的多少跟我们付出是成正比的。我们要学会付出,这样才会更加幸福。比如说,我们在一个环境里面,无论是单位也好,是两个人生活的空间也好,你要是能够为对方付出5%的时候,那么对方接受到5%,所回馈过来的信息也会是5%,更确切地说,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会去感受这种付出的力量。当你感觉到你能够为众生付出,这个时候你内心会有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这种幸福的感觉是没有负作用的。

  所以,当你能够100%的付出的时候,你的整个生命就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你身边的亲人、朋友,乃至是为了一切众生。如果你整个生命从0%的付出一直增长到100%的付出,那么相应的你的幸福的力量也是从0%到100%的提升了。这个是非常现实的事实,因为众生生活在一起总是有所求的,如果我们能够无所求地为众生去付出,那么我们就能够把这个世间改变成为清净庄严的世间;如果我们只是有所求而不想付出,那就会把清净庄严的世间,把我们美妙庄严的生命变得充满着怨恨、痛苦、浊恶和混乱,那就根本得不到幸福的感觉。

  与人交往是如此,与世间,与一切万物的相处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大自然只会掠夺,只会向大自然发起贪婪的占有,要战胜自然,要克服自然,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心已经是一种与大自然敌对的心态,我们就感受不到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相反的,假如诸位在家里呆着没事干的时候,如果你能用心去打扫房间,用心把环境布置好,那么你就会有一种快乐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大自然直接回馈给我们的,这就是我们能够全身心地为整个身心环境去付出所带来的幸福的感觉。

  因为我们不懂得获得幸福的这样一种原理,所以我们会变得“贫苦多怨”。大乘菩萨修习六度当中的第一个度就是布施。那么布施的原因在哪里呢?诸位特别是在家居士,你不要以为佛法,或者出家人叫你布施的时候,是他需要什么,你要帮助他,不是这个意思。佛菩萨叫我们布施,寺庙的出家师父叫我们布施,实际来说是想让我们能够获得这种幸福的力量,是让你更加幸福,在身心上得到更加健康的一种受用。

  据说过去有一位在家人,她非常的吝啬,事事都为自己考虑,就像吝啬鬼——葛朗台一样。她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儿子都是贪婪得不得了,她不舍得把自己的财物布施给别人,也舍不得把这些财物拿给自己的儿女、亲人去使用。

  那么这样一来,她的儿女、亲人都瞧不起她,都不想理她。因此之故,到了晚年年纪大了,成为一个没有能力赚钱的老太婆的时候,她的儿女就把她赶出家门,不让她在家里住,因为她从小就没有为他们考虑过。

  那么这个老太婆就成乞丐了。由于她的吝啬,所以当乞丐了还是非常的贪婪,在乞丐当中还是不受欢迎,其他乞丐也不愿意跟她交往。时间久了之后,连布施的人也知道这个乞丐太吝啬太贪心,也不愿意施舍给她。这样一来,她连当乞丐的生活都过得非常的困难。

  正在这个时候,佛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出去游化,托钵化缘的时候遇到她,尊者就把钵递给这位老太婆向她化缘。老太婆说:“我这一生从来就不布施,从来也不施舍给别人任何东西,可是现在我实在想布施也没有东西了,因为我当乞丐已经有三天没有饭吃了,我现在剩下来的只是手上的一个破碗,讨饭用的破碗,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迦叶尊者告诉她说:“你有,你可以布施”。迦叶尊者就把自己的钵递给她说:“你可以去河边舀一钵水来供养我,这可以作为你的布施。”

  这个老太婆赶紧接过这个钵,非常高兴地跑到河边舀了一钵水,很恭敬地用两只手端起来,奉送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接过这钵水后,说了一句话:“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这个老太婆,她一生当中从来不布施,今天,她在最穷困的时候,居然能够布施给一位佛陀的弟子,她心里面,整个身心生起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她一生中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当感受到这种快乐之后,她喜形于色。从此以后,她总是留意着,看看别的乞丐到底有没有饭吃,如果哪个乞丐还没有要到饭,她就赶紧把自己出去要来的饭先让给别人吃。

  这样子之后,乞丐们对她就改变了看法,觉得这个老太婆还真好,自己当乞丐没饭吃,居然还先帮别人。

  时间久了之后,村里的人,周围的那些居民都知道这个老太婆虽然是乞丐,但是她心地很好,整天都为别人着想,都为别人去要饭。

  她的儿女听到了之后,想起来,我的母亲居然是这么好的人,我这一生中怎么都不知道呢?想起来很后悔赶她出家门,于是就亲自跑去把她接回家,安度晚年了。

  那么,她的这个布施,对于她的生活,对于她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都作了一个非常好的调整。最初的原因就是因为迦叶尊者请她布施的。

  那么我们凡夫,一般的人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会有很多的误解。第六觉知里面就告诉我们“贫苦多怨”,贫苦,缺乏物质上的享受,这是身体上的贫穷;缺乏精神上的安慰,这是内心的痛苦。贫苦的人,容易产生一种怨天尤人的情绪。怨天尤人的这个怨,包含了自怨,怨恨自己的命苦,也怨恨他人的无情,同时还怨天理的不公,这叫做多怨。

  对于物质,我们一般的人都需要自己去获得,特别是现在的这个社会,当我们找工作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怨天尤人。我们看不见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有限,然后在这里还怨恨自己命的运不佳,这是一种无谓的痛苦。不但没有意义,而且还会使自己本来就不太理想的生活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在贫苦的时候,由于没有智慧,我们往往会怨恨他人的无情。比如有一位年轻人,他家里很穷困,于是在外打工,但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没处理好,被老板骂了。被骂,他不甘愿,以为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工作不干了。他在怨恨别人的无情。他不知道,别人能做好的事情,他为什么做不好,他就不能从别人教训他的言语当中得到启示,更加努力地改善自己。这就说明,他没有看清自己的身心状态,没有看到自己有多少能力,徒然地怨天尤人。这种情况,对自己的伤害,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这样子又怨自又怨他,而且还怨恨天理的不公,那么这种人即使有了一些受用之后也不会报恩。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不知道报恩,别人不帮助我们,又怨他无情;自己有了一些经济收入的时候不知道知足,自己缺乏资财的时候又感叹命运的不佳。当然了,在这个人世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习气毛病。

  这是接着上一讲的愚痴来的,因为愚痴,对于不好的情况我们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这种排斥就是嗔恨。所以第二句话叫做“横结恶缘”。“横结恶缘”就是蛮横不讲理,恩将仇报,善缘也会变成恶缘,如果是恶缘呢,那就是恶上加恶,结成痛苦因缘。

  我们凡夫众生,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环境和缘分。比如说在家人,夫妻两个人结婚的时候,本来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更幸福地生活,可往往在结婚之后,熟悉了对方的缺点,容不下这种缺点,不能够互相的增上,把这种缺点改过来,而是更加讨厌对方的这种缺点,于是就产生了分裂,婚姻因此就产生了动摇。有一些是对方对你非常的好,你以为是对方怕他,也不知道珍惜这种缘分。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团体、社会、国家也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凡夫,会把善缘变成恶缘。

  那么“横结恶缘”的这个“横”就是无理无故,带着极度的嗔恨。比如说自己急了,别人并没有得罪你,也没有伤害到你,也没有做错事阻碍到你,可是你就是要向他发泄,向周围的环境发泄,向周围的人群发泄。这样子,你的整个缘分就被自己破坏掉了。

  那么一切众生在这样的一个因缘法则当中,对于物质和精神这…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九讲 正宗分——布施平等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