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正宗分——布施平等覺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八大人覺經》的第五覺,在第五覺的開始,我們講述了佛法當中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段。菩薩的發心是因爲看見了衆生輪回在生死當中,由于愚癡,不懂得真理而帶來了種種痛苦,所以菩薩學習佛法,他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解救衆生,他的一切學法的根本都紮根于衆生的煩惱生死之中,都在爲一切衆生的生死和痛苦而著想,所謂“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是我們在上一覺講過的。現在,我們接著來學習第六覺。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六覺主要的內容還是菩薩的修行。菩薩的修行,他的目的很清楚,自己解脫了,也要幫助衆生得到解脫。那麼如何幫助衆生解脫這種痛苦呢?首先要發現衆生的痛苦在何處。
諸位不知道還記不記得,我在前面曾經提到過,我們每一個衆生的生命當中都具有兩種力量,一種是絕對自由的力量,一種是絕對幸福的力量。前面四覺的解脫道,就是啓發我們生命的絕對自由。如果說諸位聽完了前面四覺之後,你還是感受到生命不自由,那麼很對不起,諸位沒有把前面四覺的內容落實到自己的生命當中。進一步說,我們學完後面四覺之後,如果還是感受不到生命的幸福,那麼我們也沒有真正的體會到《八大人覺經》當中後面四覺的內容,簡單的說,我們沒有體會到大乘佛法的偉大。
那麼這種絕對幸福的力量,到底是怎麼挖掘出來的呢?上一覺著重講因衆生的愚癡而起大悲心,從而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衆生,悉以大樂。那麼這一覺,他的重點落實在衆生的嗔恨的這個層面上。由于衆生沒有智慧,又沒有福德,所以産生了種種的煩惱痛苦焦慮。在這些煩惱痛苦焦慮之下,我們整個法身慧命,我們所有的幸福和自由,全部被燒得像灰一樣的焦爛,我們看不見真正的幸福。這就需要我們在行菩薩道當中努力去挖掘,開采的。
諸位可以回想一下,我們的幸福是怎樣獲得的?按大乘佛法的精神,獲得幸福的多少跟我們付出是成正比的。我們要學會付出,這樣才會更加幸福。比如說,我們在一個環境裏面,無論是單位也好,是兩個人生活的空間也好,你要是能夠爲對方付出5%的時候,那麼對方接受到5%,所回饋過來的信息也會是5%,更確切地說,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會去感受這種付出的力量。當你感覺到你能夠爲衆生付出,這個時候你內心會有一種非常幸福的感覺,這種幸福的感覺是沒有負作用的。
所以,當你能夠100%的付出的時候,你的整個生命就絕對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你身邊的親人、朋友,乃至是爲了一切衆生。如果你整個生命從0%的付出一直增長到100%的付出,那麼相應的你的幸福的力量也是從0%到100%的提升了。這個是非常現實的事實,因爲衆生生活在一起總是有所求的,如果我們能夠無所求地爲衆生去付出,那麼我們就能夠把這個世間改變成爲清淨莊嚴的世間;如果我們只是有所求而不想付出,那就會把清淨莊嚴的世間,把我們美妙莊嚴的生命變得充滿著怨恨、痛苦、濁惡和混亂,那就根本得不到幸福的感覺。
與人交往是如此,與世間,與一切萬物的相處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對大自然只會掠奪,只會向大自然發起貪婪的占有,要戰勝自然,要克服自然,那麼這個時候,其實我們的心已經是一種與大自然敵對的心態,我們就感受不到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幸福。相反的,假如諸位在家裏呆著沒事幹的時候,如果你能用心去打掃房間,用心把環境布置好,那麼你就會有一種快樂幸福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大自然直接回饋給我們的,這就是我們能夠全身心地爲整個身心環境去付出所帶來的幸福的感覺。
因爲我們不懂得獲得幸福的這樣一種原理,所以我們會變得“貧苦多怨”。大乘菩薩修習六度當中的第一個度就是布施。那麼布施的原因在哪裏呢?諸位特別是在家居士,你不要以爲佛法,或者出家人叫你布施的時候,是他需要什麼,你要幫助他,不是這個意思。佛菩薩叫我們布施,寺廟的出家師父叫我們布施,實際來說是想讓我們能夠獲得這種幸福的力量,是讓你更加幸福,在身心上得到更加健康的一種受用。
據說過去有一位在家人,她非常的吝啬,事事都爲自己考慮,就像吝啬鬼——葛朗臺一樣。她對自己的親人、朋友、兒子都是貪婪得不得了,她不舍得把自己的財物布施給別人,也舍不得把這些財物拿給自己的兒女、親人去使用。
那麼這樣一來,她的兒女、親人都瞧不起她,都不想理她。因此之故,到了晚年年紀大了,成爲一個沒有能力賺錢的老太婆的時候,她的兒女就把她趕出家門,不讓她在家裏住,因爲她從小就沒有爲他們考慮過。
那麼這個老太婆就成乞丐了。由于她的吝啬,所以當乞丐了還是非常的貪婪,在乞丐當中還是不受歡迎,其他乞丐也不願意跟她交往。時間久了之後,連布施的人也知道這個乞丐太吝啬太貪心,也不願意施舍給她。這樣一來,她連當乞丐的生活都過得非常的困難。
正在這個時候,佛陀的大弟子迦葉尊者出去遊化,托缽化緣的時候遇到她,尊者就把缽遞給這位老太婆向她化緣。老太婆說:“我這一生從來就不布施,從來也不施舍給別人任何東西,可是現在我實在想布施也沒有東西了,因爲我當乞丐已經有叁天沒有飯吃了,我現在剩下來的只是手上的一個破碗,討飯用的破碗,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東西了。”迦葉尊者告訴她說:“你有,你可以布施”。迦葉尊者就把自己的缽遞給她說:“你可以去河邊舀一缽水來供養我,這可以作爲你的布施。”
這個老太婆趕緊接過這個缽,非常高興地跑到河邊舀了一缽水,很恭敬地用兩只手端起來,奉送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接過這缽水後,說了一句話:“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這個老太婆,她一生當中從來不布施,今天,她在最窮困的時候,居然能夠布施給一位佛陀的弟子,她心裏面,整個身心生起了一種極大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她一生中從來沒有感受過的。
當感受到這種快樂之後,她喜形于色。從此以後,她總是留意著,看看別的乞丐到底有沒有飯吃,如果哪個乞丐還沒有要到飯,她就趕緊把自己出去要來的飯先讓給別人吃。
這樣子之後,乞丐們對她就改變了看法,覺得這個老太婆還真好,自己當乞丐沒飯吃,居然還先幫別人。
時間久了之後,村裏的人,周圍的那些居民都知道這個老太婆雖然是乞丐,但是她心地很好,整天都爲別人著想,都爲別人去要飯。
她的兒女聽到了之後,想起來,我的母親居然是這麼好的人,我這一生中怎麼都不知道呢?想起來很後悔趕她出家門,于是就親自跑去把她接回家,安度晚年了。
那麼,她的這個布施,對于她的生活,對于她所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都作了一個非常好的調整。最初的原因就是因爲迦葉尊者請她布施的。
那麼我們凡夫,一般的人對于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會有很多的誤解。第六覺知裏面就告訴我們“貧苦多怨”,貧苦,缺乏物質上的享受,這是身體上的貧窮;缺乏精神上的安慰,這是內心的痛苦。貧苦的人,容易産生一種怨天尤人的情緒。怨天尤人的這個怨,包含了自怨,怨恨自己的命苦,也怨恨他人的無情,同時還怨天理的不公,這叫做多怨。
對于物質,我們一般的人都需要自己去獲得,特別是現在的這個社會,當我們找工作有困難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怨天尤人。我們看不見事物發展的前因後果,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有限,然後在這裏還怨恨自己命的運不佳,這是一種無謂的痛苦。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還會使自己本來就不太理想的生活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在貧苦的時候,由于沒有智慧,我們往往會怨恨他人的無情。比如有一位年輕人,他家裏很窮困,于是在外打工,但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有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沒處理好,被老板罵了。被罵,他不甘願,以爲自己的尊嚴受到侵犯,工作不幹了。他在怨恨別人的無情。他不知道,別人能做好的事情,他爲什麼做不好,他就不能從別人教訓他的言語當中得到啓示,更加努力地改善自己。這就說明,他沒有看清自己的身心狀態,沒有看到自己有多少能力,徒然地怨天尤人。這種情況,對自己的傷害,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這樣子又怨自又怨他,而且還怨恨天理的不公,那麼這種人即使有了一些受用之後也不會報恩。別人幫助了我們,我們不知道報恩,別人不幫助我們,又怨他無情;自己有了一些經濟收入的時候不知道知足,自己缺乏資財的時候又感歎命運的不佳。當然了,在這個人世當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習氣毛病。
這是接著上一講的愚癡來的,因爲愚癡,對于不好的情況我們會産生一種排斥的心理,這種排斥就是嗔恨。所以第二句話叫做“橫結惡緣”。“橫結惡緣”就是蠻橫不講理,恩將仇報,善緣也會變成惡緣,如果是惡緣呢,那就是惡上加惡,結成痛苦因緣。
我們凡夫衆生,不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環境和緣分。比如說在家人,夫妻兩個人結婚的時候,本來是爲了能夠更好地,更幸福地生活,可往往在結婚之後,熟悉了對方的缺點,容不下這種缺點,不能夠互相的增上,把這種缺點改過來,而是更加討厭對方的這種缺點,于是就産生了分裂,婚姻因此就産生了動搖。有一些是對方對你非常的好,你以爲是對方怕他,也不知道珍惜這種緣分。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團體、社會、國家也都是這樣。所以我們凡夫,會把善緣變成惡緣。
那麼“橫結惡緣”的這個“橫”就是無理無故,帶著極度的嗔恨。比如說自己急了,別人並沒有得罪你,也沒有傷害到你,也沒有做錯事阻礙到你,可是你就是要向他發泄,向周圍的環境發泄,向周圍的人群發泄。這樣子,你的整個緣分就被自己破壞掉了。
那麼一切衆生在這樣的一個因緣法則當中,對于物質和精神這…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九講 正宗分——布施平等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