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方面都成爲極度貧窮的乞丐,而且,大家不懂得修行解脫,不懂得修布施,都還在以我爲根本,貪得無厭地去掠奪屬于別人的或者環境的這一切。
看到了衆生這種痛苦和習氣毛病之後,已經解脫了的菩薩,又要發起利益衆生之行,要修布施了。當然,菩薩修布施,不只是因爲看到衆生有痛苦,他同時也看到,只有修布施的時候,才能夠獲得幸福。換句話說,當你布施,幫助別人的時候,你的內心應該是感謝你所布施的那個人,而不是接受你布施的那個人來感謝你。
當然了,“菩薩布施”,這句話,是一個略語——簡略的說法。布施這兩個字包含了六度萬行,因爲六度當中布施擺在第一位,用第一位的布施來概括全部的六度。
菩薩已經覺悟到了人情世道,感受到了衆生的需求,同時也知道我們這個人世間是一個大冶烘爐。那麼如何在烘爐裏面把我們的煩惱痛苦消滅掉,如何在大冶烘爐之中陶冶出具備完美人格的這樣一種菩薩精神,也就是說如何去獲得生命絕對的幸福。這些問題都是菩薩所需要考慮的,這樣思索之後,菩薩就開始修習六度萬行了。六度之首就是布施,布施就是以財施、法施、無畏施,來布施給苦難的衆生。
財施是指物質上的布施,菩薩看到衆生缺乏資財的時候,就要以資財,物質方面給予他安慰。
法施就是通過說法、勸告,包括授予技術、能力、知識、理論,等等,讓對方、讓衆生能夠在精神上、在技術能力上獲得更大的進步。法施比財施更加偉大,更加難得,財施是有限的,布施給你100元錢,用完了也就沒有了。法施教給你一種技術,你起碼可以是今生今世用之不完。所以,方法、知識、理論上的布施功德更加大。佛經裏面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切供養裏面法供養是功德最大的。佛陀以及十方菩薩就是以法布施作爲最根本的布施。
第叁種是無畏布施,這個無畏布施有世間的和出世間的區別。世間的無畏布施包括給傷心的人安慰,告訴他不要傷心;對流淚的人微笑,告訴他不要痛苦;給不敢過橋的人勇氣,扶他一把,讓他不心驚膽戰,這類都屬于無畏布施,這是世間的。
那麼出世間的無畏布施呢?像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他們就是在布施大無畏給衆生的。地獄裏面的衆生只要想到地藏王菩薩就不會痛苦,那麼諸位,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我們能夠想到觀世音菩薩,我們的膽子馬上就會大起來。我們遇到煩惱困難的時候,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這樣子是屬于出世間的無畏布施。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說我們乘車的時候,看見小偷在偷人家的東西了,你又不敢喊出來,那麼你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也許小偷就會警覺,害怕了,被偷的人膽子就會大了,或者大家警覺了之後不會再有小偷敢偷東西了。那麼這類現實的狀況,也屬于我們以菩薩的布施來布施給衆生。
天臺宗的第二祖慧思大師告訴我們:一個修行菩薩行的人,我們走路的時候,應該是內心安住在清淨、無有執著的狀態,假如我們內心完全空淨,非常空明,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樣子舉足下足,一切衆生都會禮拜恭敬。看見我們之後,他們都會生起極大的歡喜之心。
這是菩薩要修的叁種布施。如果要說六度萬行,詳細講起來,內容就非常的廣泛了。六度第二個是持戒,內容包括世間的叁皈、五戒、八戒,出世間出家的沙彌戒、比丘戒,還有出家在家都可以受的菩薩戒,這叁種分別是律儀戒、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叁種全部包含在裏面。
忍辱呢,修習忍辱很不容易。一般來說,忍辱有叁種,身忍、法忍、無生法忍。
身忍就是對于我們身體上的感受要能夠忍耐得住,別人打我、罵我,我自己生病了,頭痛了不要嬌氣,自己能夠不爲這個身體的病痛所折磨。比如身體生病了,我們只是如實地感知病痛的狀況,而不要在病痛的情況上,橫加許多的怨恨、焦慮、惆怅等等,這些心態不要出現。這樣子是對身體的忍。有人欺負到我們了,我們也能夠忍得住,這也是身忍。
法忍就是對于大自然的種種狀況,我們能夠客觀地感受他,卻不因此而生起痛苦。比如夏天天氣太熱,冬天天氣太冷,這種種的情況,我們內心只是知道現在是冷的,是熱的,不要去怨恨,說這個天怎麼怎麼樣。有的人怨天,太陽太熱了他要罵天,下雨太多了也要罵天,這樣子,實際上就是不忍。
無生法忍是證得無生法之後,對不生不滅的大乘佛法的究竟意感同己受,而加以認可。
那麼這裏有個關鍵的所在,我們修忍辱,不是像阿Q那樣,自己硬著頭皮,然後說,掩耳盜鈴一樣地說,我忍得住了,我不管他,我不理他,不是這個。而是你客觀地把事情看清楚了之後,你內心不再有煩惱。
如果說有人來搗亂,我們不去管他,可是內心卻煩得要命,這個不叫忍辱。忍辱是你看見有人在這裏搗亂了,你不會因此而內心生起痛苦,你也知道他搗亂不對,不對那你就告訴他,你就采取行動阻止他,有必要的時候你也可以凶一點,打他或者罵他,但是你的內心不會因此而痛苦、煩惱。
有人犯錯誤了你把他請出去,這個是你的工作,可是,你不要因此又覺得,哎呀,我今天又凶人了,真是難過,不要因此而難過,忍辱不是這樣的。忍辱是你對于現實的狀況,已經出現的問題,給予一種認可,你認了,這個事實就是這樣的。
那麼有了這樣的事實之後,我們如何采取行動,這是關鍵。你的行動是符合法度的,是對他有幫助的,這才是真正的忍。如果我們忍著不說,然後內心又痛苦得要命,這樣子完全背離了忍辱的精神。所以關于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很明確。
當然了,衆生都是不願意被人罵被人打的,他會不高興的,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你有方便權巧,很慈悲地讓他高興,在讓他高興的情況下,他不再幹壞事,不再做錯事,這當然是最高級的,最好的忍了。
忍辱不是要出風頭,樣樣都有板有眼地去對照人家,去罵人家,去說人家,也不是。而是我們看這個緣分如何,事情該如何處理。無論你是采取怎樣的形式,是很慈悲的樣子,還是金剛怒目的樣子,只要你的內心動搖了,覺得自己煩了、痛苦了,這就是沒有修好忍辱。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忍辱是內心的修爲,而不是外在的表現。
當然了,菩薩還要修習精進,包括還有修習禅定。禅定就講到我們每個具體法門的修行了。淨土宗的念佛,禅宗的參禅,密宗的持咒,這都是具體的,可以操作的法門,要是說起來,內容就非常的多。
那麼最後一個,最重要的是般若,般若是什麼呢?般若是清淨微妙的大智慧。這個清淨微妙的大智慧是完全平等不二,爲什麼是完全平等不二?因爲無論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五度中的哪一個都不能達到真正的平等,因爲這五個都會有一個“我”在這裏修習的這樣一個心理狀態。只有真正明白了般若之後你才會知道,生、佛體同,衆生與佛完全平等,佛性完全一樣。只有在這個上面,才能夠提到平等這個層次。所以“菩薩布施,等念冤親”這個“等”字是六度當中的般若境界所體現出來的。
因此我告訴大家,“菩薩布施”的這個布施他實際上是含有六度的。“等念冤親”的等呢?是心念平等無有谄曲高下。諸位現在想一想,心念如何才能夠平等?很不容易。因爲內心真正能夠平等,外在世界就影響不了我們了。諸位看那個腦電圖,腦電圖的線是上下波動的,如果那個線平了,直了,那就說明我們的大腦不動了。
我們的內心呢?也是一樣。我們的內心總是有高有低,有好有壞,種種妄想分別執著。當我們把妄想扔掉了,諸位現在坐在這裏,你就可以試一試看,看看我們這個念頭,能否把它平等下來,我們這顆心,現在就讓他平一平,叫做心平氣和。怎麼平呢?諸位看到自己的念頭,把它全部放下來,因爲有念頭就會有高有低,有是有非,有好有壞。這個念頭沒有了,是不是很平?諸位現在回光返照看一看自己的內心,不要打妄想,就在這樣的幾秒鍾之內,沒有妄想,很清楚,心平了。
那麼心平了之後,不以世俗的價值觀念來衡量我們的身心,不以別人的標准來作爲我們的生活經驗,也不把聽來的話當作自己親自看到的。這樣子我們就純粹地生活在自己的整個完美的天地之間,那麼這個時候,你遇到了人,就是非常客觀地去分析這個人;你遇到了事,就是非常客觀地真實地去感受這個事,只有這樣才能夠“等念冤親”。
“等念冤親”是什麼意思?就是這樣心裏面沒有歪曲了。害我的人是我冤的,愛我的人是我親的,無論是害我的人也好,愛我的人也罷,在我生命中出現了,就只是這樣一件事而已。害我的,害到什麼程度,我們感受到了這種程度,我們也不要因此而去討厭他,去記恨他,只是知道他害你的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那麼愛你的人,你也不要過分地,特殊地關懷他、寵他,不用特殊。你可以對他特別好,但是不要因此而執著于你對他的好,你還是以般若的智慧很平等地看待他。
諸位,這裏有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念冤親”並不是說親人來了,我給他做這個事情,冤家來了,我也給他做這個事情。親人應該坐在我的身邊,那麼冤家來了也應該坐在我的身邊,不是這個意思。不是說親人我可以擁抱他,冤家也要擁抱他,不是這個意思。“等念冤親”就是說這個冤到底是怎麼來的,他爲什麼會成爲我的冤家,我爲什麼要怨恨他,前因後果是什麼,我要是再怨他的話,我會有什麼結果,我的痛苦如何解決。你愛這個人的時候,你愛他,爲什麼要愛他,你愛他是在哪個方面,這個因緣果報又是如何。這兩樣事情,你要同樣地看得清清楚楚。
看清楚之後,你還要進一步地看到親人和冤人的心性毫無差別,他們都可以成佛。在這個上面毫無差別,然後生起來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你證得了真心和佛性之後,看到了冤親等一切衆生的心性沒有差別,每個衆生,無論是親人也好…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九講 正宗分——布施平等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