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八講 正宗分——多聞智慧覺▪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地方,全部掉到地上了,射不到佛。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修習菩薩行,你證得一切智,自己解脫的時候,世間的五欲六塵,一切境界都拿你沒有辦法,就像這個箭一樣,它一到你身上,就會被你內心的自在無所求所抵擋,消化了。所以它傷害不了我們。

  增長智慧的意思,是菩薩已經有了一切智,但還需要增長道種智,什麼意思呢?增長,是你已經有底了,那叫增長。如果一點智慧都沒有,那就不叫增長了,那就是從新開始了,從零開始。菩薩雖然有了解脫的能力,但是他還需要學習世間的語言、文字、方法,要廣通五明。

  所以,諸位如果看到一個出家人在學習世間法的時候,你不要笑話他,他也許就是個菩薩,爲了更加廣泛地度化衆生,他才學的,並不是他自己覺得這個好。因爲真正的菩薩,他已經看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它的本身沒有什麼好不好的。這個對凡夫衆生是一種障礙,所以他不在上面去追求了,但是爲了度衆生,他又必須去掌握這些技巧。所以五明,他都必須去掌握的。當然了,學習道種智的這個過程是非常辛苦的,是菩薩艱難的一個曆程。

  一般來說,“智慧” 二字,我們是混在一起講的。你有智當然也就有慧了,如果“智慧” 二字一定要把他分開來講,那麼分別一切法,這叫智;不著一切相,這叫慧。

  所謂分別一切法叫智,比如說我們這個妄想,是第六意識,如果你證得一切智之後,這個妄想就被轉化了,轉化爲妙觀察的智慧,這就是智了。他能夠起觀察一切法的妙用,善能分別一切法,不著一切想,不著一切相。在《維摩诘經》裏也講了,菩薩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的這個就是後得分別智,分別的智慧。不著一切相,就是內心已經獲得一切自由了,所以沒有相可得,無所得。心裏面無一絲一毫的牽挂,挂礙。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智慧的表現。

  我們佛教裏面還講五眼六通,有個偈頌說:“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執緣空,照億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相融”。 “天眼通非礙”,就是天眼能夠看到一切障礙物之外的事物,不會有任何阻隔;“肉眼礙非通”就是我們凡夫的這個肉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是容易受障礙的;“法眼唯觀俗”的“法眼”是指菩薩的道種智,他能夠分別一切法相,也就是要廣學“五明”,要多聞佛法。從善于世間法的分別上看,這就是法眼。比如說他知道怎麼煮飯,怎麼炒菜,怎麼騎自行車,怎麼開飛機。他都知道了,全部掌握了這一切技巧,這才是法眼; “慧眼執緣空”,這個慧就是指不著一切相。就是你內心真正獲得自由了,獲得解脫了。這就是一種慧眼。

  我們經常說,成佛要叁大阿僧祗劫。“阿僧祗”是指無央數,沒辦法數,那麼無央數我們一聽好像很長時間,實際上,這是一個不固定的數。爲什麼說不固定呢?因爲沒辦法說。“叁大阿僧祗劫”的意思,就是說要經過叁個階段,你修行得解脫了,獲得“一切智”,這個時候就過了第一個阿僧祗劫;如果你獲得“道種智”了,就是菩薩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已經得成就了,這就過了第二個阿僧祗劫;八地以後一直到等覺,八地、九地、十地、等覺,這四個位置。等覺再一用功,然後證得妙覺佛果了。這樣幾個位置就是第叁大阿僧祗劫所修的境界。

  所以叁大阿僧祗劫不是個時間的概念,是修行層次的差別。那麼菩薩修行最長的階段,就是在第二大阿僧祗劫,因爲人生幾十年,你能獲得多少知識呢?你的知識,你的能力又能讓多少衆生感興趣,能說服多少人呢?非常微弱,我們幾乎沒有能力讓所有的人都獲得幸福。所以在這裏,我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增長自己的智慧。

  下面一句,“成就辯才”。從無到有,叫做“成”,有了這個願之後,這個願會發生一種力量。比如我們想學騎自行車,想學,這是願,由于你的想學你就去學了,從不會到會了,這就叫“成”。 “就”呢?力合于願,有而保持,這叫“就”。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你願意騎自行車的這個願,跟會騎自行車的這個能力合在一起,而且還要保持他。那我們學習佛法也一樣,經常要聽聞,而且經常要溫習,溫故而知新,這樣子你就會有成就。這裏特別強調的是,我們在智慧上,在辯才上,要從無到有,然後我們還要保持這種能力。

  成就辯才,包括成就四種無礙辯才。“四種無礙辯才”,這是佛陀所具備的。菩薩在修學過程中,也是要具備的,只是菩薩沒有佛陀的辯才那麼完美。四種辯才主要是指法無礙辯才、義無礙辯才、辭無礙辯才、樂說無礙辯才。

  法無礙辯才,就是指一切的修行方法,我們都掌握了,也就是說衆生如何脫離生死輪回,如何獲得自在解脫,如何得到菩薩道的究竟圓滿,裏面所有的法門,所有的路,你都很清楚了。比如說我們現在說的修行的方法,修行過程以及修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修行方法的具體操作等等,這個你都能很明白了,這就是法無礙辯才。

  義無礙辯才,就是對于義理,一切法的義理我們都能夠非常清楚,非常清晰。比如說我們凡夫對于一件事物一個道理的認識都非常的片面執著,那你作爲一個大菩薩,度衆生的菩薩,你就不能執著在一個面上,你就要把這一個道理的方方面面都要看得清清楚楚。這樣子世間法出世間法無論從哪個角度,你能夠給他解釋得清楚,同時也可以對每一個道理,這個道理裏面又包涵其他道理的也能解釋得很清楚,這樣一來,所有的道理都是無量無邊,你都沒有任何障礙,這就是義無礙辯才。

  第叁個,辭無礙辯才,辭就是語言,詞彙,運用甚妙教義對衆人宣說的時候,各種語音詞彙都非常清楚,非常清晰。比如說這部《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翻譯者安世高,他就有能力辯別動物的語言,鳥語他能夠聽得懂。鳥一叫,他就知道這個地方有什麼事情了。他小時候有一次和朋友外出,走在路上聽到鳥叫,他就告訴他的朋友:待會兒有人要送東西給我們吃呢。朋友問:你是聽誰說的?他回答:剛才鳥這樣叫的。他的朋友不相信。過了不久,真的就有人來送東西給他們吃。朋友這才知道他確實可以聽懂鳥所說的話。其他還有很多,他來中國翻譯了這部《佛說八大人覺經》之後,也有很多情形說明他很有能力,在語言文字上面非常的了不起。一個外來的出家人,能夠把漢文學得非常好,而且把經書翻譯得這麼好,這個也非同小可。

  第四個,樂說無礙辯才,樂說無礙就是隨順衆生的根性,非常樂意地爲衆生說法。說法的時候沒有厭倦,非常高興,以非常高興,非常安心的狀態去說法,這是菩薩教化衆生的一個能力。

  所以要廣學多聞,增長智慧,目的是要成就辯才,那麼成就辯才的目的呢?就是下一句了,“教化一切”。這裏面又包涵很深層的涵義,“教化一切”的意思就是,身以智慧而教,言以辯才而教。

  從身教方面來說,你的表現,你的行爲,要體現出很有智慧的樣子。也就是你成就了智慧之後,通過你的身體要表現出你是有實踐,有修有證,有觀念有智慧的。通過這樣的一種身體表現使一切衆生得到感化;從言教方面講,就是用有辯才的,能說善道的這樣一種形式來教化衆生,從而感化一切有情無情。

  我們不但要感化有情,而且還要感化無情,這個很重要。佛在戒律裏面有規定,規定我們出家人不能踩踏在非常嫩的,正在生長的小草上。小草雖然是植物,我們也不能隨便去采摘,踐踏,讓它遭受這種摧殘而敗壞,這樣子對我們整個身心都有極大的不利。如果在現今這個時代,釋迦佛所教導我們的保護環境的指導思想那是第一流的了。佛陀不但教導我們草不能隨便地采摘,而且還告訴我們山河大地跟我們的身體是沒有差別的,是無二無別的。所以環保很重要,要善待無情。

  在佛法上說,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跟我們自己本身是有密切關聯的,情與無情不能截然分開,物質和精神也不能截然分離。所以,當你精神好的時候,主張精神享受的時候,你要注意,物質上也要給它相應的提高和升華。所以,有情無情,我們同樣要對它産生一種感化的力量,這種表現真心與智慧,語言與辯才的這樣子對待一切事物,情與無情都完全平等,這才叫一切。要不然,一切變成了一切人或者一切凡夫,那就不是一切了,所以一切的範圍很廣。

  植物雖然是無情,但是當我們內心具備了非常充沛的情感的時候,植物也會因爲我們的情感而得到改變,喜歡養花的同修對于這一點就特別清楚了。如果是情感非常冷漠或者不會關心別人的這樣的人,他基本上養不好花。如果會養的人,他一定是對花充滿了感情。特別是養蘭花,要很注重這一點。

  如果說,我們對一切有情和無情都能夠平等,那麼這個世界,反饋給我們的就是欣欣向榮的一片生機;如果你的內心是死水一潭,對一切有情無情都漠不關心的話,那麼草木枯萎,我們就看不見欣欣向榮的這樣的一種環境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教化一切”。

  最後一句,“悉以大樂”,這裏是點題了。這個“悉”就是全部的意思。珍惜一切機緣,賜予究竟圓滿的常樂我淨,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畢竟成佛,這樣才算“悉以大樂”。我們不要以爲這個“大樂”是簡簡單單,相對于小樂而言的。這個“大”是超越了大小的大,是《八大人覺經》裏的那個“大”,也是體大的大。《八大人覺經》裏面的“大人”是指菩薩,菩薩爲什麼稱爲“大人”?正因爲他能夠珍惜一切的機緣,對一切有情無情都給予真正的究竟的“大樂”。

  我們都知道,有情能夠成佛,可是無情如何能夠“同圓種智”呢?許多人就會産生懷疑了,我們在上網,這個電腦是無情,它怎麼能成佛呢?我們凡夫之所以會這樣問,就是因爲我們把有情和無情截然分開了,以爲這樣一個無情的世界,跟我們有情是不一樣的。這樣子,你就完全地背離了真正的中道實相。如果我們真正明白了佛法的修行道路,成佛之後,一定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會說,你成佛了,你這個環境、世界還是一個肮髒的畜生的環境,不會的,你絕對可以放心這一點。

  那麼,一切環境、一切身心、一切世界到最後完全成爲一個真正的“大樂”。這個“大樂”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裏面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是四土當中最高的淨土,普賢菩薩回向的就是這個“大樂”的淨土。如果有人懷疑,說“大樂”應該是成佛。諸位,其實只有當你真正成佛了,你才能夠完全的安住在“常寂光淨土”,極樂世界的“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成佛的“大樂”,沒有區別的。你到極樂世界去還需要修行的,那是“方便有余土”和“凡聖同居土”。到最後,到達最究竟地,能夠同圓種智的,真正得到“大樂”的,也就是這個“常寂光淨土”。

  “第五覺悟”是以解脫衆生的痛苦爲前提的,也是我們獲得生命幸福的開始。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八講 正宗分——多聞智慧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