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八讲 正宗分——多闻智慧觉▪P2

  ..续本文上一页大悲心,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从而恒常思念救度方法。这个思想是佛在《圆觉经》里面讲的,说一切诸佛,因众生起大悲,因大悲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这是我们大乘佛法修行的一个必然的轨道。

  “菩萨常念”,念什么呢?就是念众生苦,念众生本来不应该却冤枉受苦,是念这个,所以他才会生起大悲。诸位都知道菩萨的大悲,是同体大悲。同体不是说我跟你很亲密,不是这个同体,而是说,众生也就是一切法界有情与佛菩萨本体是完全一致的,无二无别。就是前面我们讲的,本体就像蓝天一样,每个众生的本体都跟蓝天一模一样,都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乌云、白云、彩云,什么云彩都没有,蓝天是完全清净明朗的,每一个众生当下的体性也是如此。可是我们被无明、烦恼、愚痴遮盖住了,被生死流转的波浪淹没了,所以我们就看不见自己的这一点。

  菩萨正好看到了我们这个本体,然后他就不停地来告诉我们。所以,中国的禅宗就是直接从这里下手的,开示学人当下契入佛法的正题,正法眼藏。怎么个契入法呢?如果诸位有这个机缘的话,现在就可以把过去、未来、现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观念以及东、南、西、北这样的一个空间观念,这两种观念马上放下,没有时空观念了,把时空这种概念这种局限完全打破,那么人、我、世界就完全灰飞烟灭了。

  如果可能的话,诸位可以做个简单的观想,观想这个身体,像白糖放到水里面一样,慢慢地融化了,融化在佛陀的自性当中,也就是我们的佛性当中,这个佛性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你看,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空间,现在都慢慢的粉碎了,一直在沉没,身心一直在粉碎。这样子粉碎到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这个时候,诸位在这里如果还有一个相对的我存在的话,那就不对了。如果在这里你能够突破对我的执着的话,你就会发现生命真的是很自由,真的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束缚得了我们,真的是如此。那么在这里如果能契入的话,你就会觉得,不学佛真的太可惜了。众生做人一辈子,居然不明白自己生命的内在,真的太可惜。

  在这里,你感受到了之后就会发现,一切众生都是如此的平等平等。而佛教跟其他任何宗教不一样的地方也在这里,佛陀完全秉持的是真理,他不以一个神的位置高高自居,而是看见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圆满至极地完美自己的生命。在这里,你可以看得见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原本是如此的壮丽,每一个众生原本是如此的没有缺陷,人我的任何是非好坏,入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行为动作居然是没有任何的染污。

  看到这样的情景之后,你能不为那些还不明白的众生着急吗?你看到他们明明是清净的,他们却在痛苦;你看到他们明明是自在的,他们却在束缚;你看到他们明明具备无量的智慧,他们却说自己什么都不懂;你看到他们明明六根非常清利,看颜色知道是颜色,听声音知道是声音,而且还能分辩,这种种的妙用,是无边的宝藏,他们却因迷痴而饱受痛苦。这怎么能不使菩萨生起大悲心呢?

  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大菩萨看到这样庄严而完美的生命,又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不知道这个而饱受痛苦,他生起大悲心。像《般若经》里面的常悲啼菩萨,非常的难受,他内心非常的替众生着急。但是着急有什么用?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就是要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的具体落实。

  菩提是什么?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一切众生跟佛平等无二,而众生自己却不知道。所以,菩提心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的这颗心就是菩提心的当体表现,就是看到每个众生跟佛无二无别的这种心态;“下化众生”就是看到众生在受苦。

  因为许多的修行人,特别是没有发大乘心的修行人,他自己一旦看到这个世界这么完美,就自以为是了,就认为没有什么众生在痛苦。实际上他体会不了众生在沉迷当中的那种痛苦的情形,这个不叫大菩萨。

  大菩萨是度众生的,虽然自己不觉得有众生可度。《金刚经》说:菩萨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因为他内心看到众生和佛一样,所以,他不觉得众生是他度的,不会居功为己,但是众生的痛苦他能深深地感受到,能够感同己受,能够深深地生起这种大悲心。

  所以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内心非常清净,却能够为众生着想。我常常说,有一句话非常感人,这句话就是,“虽然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如空花水月,但是我还要拼命努力地去完成他”。如此才是菩提心的真正表现。如果诸位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也能够秉持这样一种心态,明明知道这是空花水月,你还拼命努力地去做,为众生去做,因为众生需要,你就去做了。那么这样子的心态就是一种菩萨的心态。

  如果是把佛法弄懂了,搞清楚了之后,自己得解脱了,你再以这种心态来做,那个更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层次可以有很多。发起了这样的菩提心之后,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去救度众生了。

  虽然自己解脱了,但是自己解脱的法门是比较单一的,比如说,诸位念佛,念佛可以解脱;参禅,参禅可以解脱。也就是说,你只要修一个法门,这个法门你修的得当了,上路了之后,如法地去修,你肯定能得解脱。那么解脱之后,你要度化众生,就不是一个法门能解决问题,你就要学习一切法门来对付众生,对付众生就是让众生对付烦恼,而对付众生烦恼的方法就有无量无边了。

  佛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佛陀直接宣说真理,把这个真相,轮回的真相,解脱的真相,还有成佛的真相,直接告诉我们,就像宣说极乐世界一样,直接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这是其一。其二,是解脱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去认清生命的所有内含,并起妙用,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所以佛法,一方面是解脱的方法,一方面就是直接讲真理的。

  我刚才说了,并不是一个法门就可以普度一切众生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诸位不要误会,其实,净土宗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但是诸位想想,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相信净土宗呢?不是的。有些人就不能与净土宗相应,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大菩萨,你就应该广学多闻。如果你想专用净土宗去度化众生,你就应该学会种种的方式,使他相信净土宗,使他具备净土的信愿行。禅宗,还有其他宗派的方法都是如此。

  所以,菩萨是不怕学多的,包括世间法也要学。所以下面一句话说“广学多闻”。“广学”就是指广泛地学习“五明”,“多闻”就是指多多听闻佛法。旨在为众生解脱而学习,不是为自己。如果诸位自己想解脱,前面四觉学完了也就够了。那么这里是菩萨道,你想获得一种真正的幸福,就要为众生而学,不是为自己而学,绝对不能为自己而学。

  那么,广泛地学,就包括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明”。“五明”就是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内明和因明。内明就是指佛法;声明是指音乐一类的声乐学问;因明是指逻辑学,对逻辑学也要懂得,也就说你在说法度众生的时候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能胡说。如果众生觉得你是乱说一通,那么人家就不相信你了;医方明就是医学。因为在这个世界,特别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里,人类多病多灾多难。病苦的时候你能够给他良药,救护他的身体,之后再给他说法,又解决他精神上的痛苦,这样子就能使众生得到快乐了;第五个是工巧明,这个工巧明非常的重要,工巧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科学技术。如果说你是个大菩萨,你对现实当中的科学技术一窍不通,那众生对你就不太感兴趣了。换句话说,你度众生的力量也就因此受到局限了。如果这五明你都能够通达,那么你度众生的机缘就很广,也就是说,会有更多的众生因你而得到真正的利益。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有直接告诉我们:菩萨学习佛法,当于五明中求。这样子一来,菩萨要学习的就多了。

  接下来讲多闻,多闻主要是指听闻佛法。因为佛法对于解脱的方法有一套规范的叙说。如果你光自己解脱了,没有学这种规范的叙说方法,那么就是古人所讲的: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如果你学通了教理,自己又已经得解脱了,这时候你说出来的佛法,人家一听就非常的纯粹,就是在讲佛法。

  尽管在语言文字上我们可以随着各个时代的不同来改变。比如说古人用古文,现在的人就可以用白话文来写文章,来弘扬佛法,不同的国度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但是一定要用佛法本身所具有的,这样的一种叙述的体系。因为佛教的这种体系是非常庞大的,不能随意改。比如说智慧。我们讲智慧的时候一定要讲不同于世间人所说的智慧,而是般若的大智慧。这样子的叙述就比较得当了。

  如果说叙述不得当,有时候众生容易产生误会。比如说,如果你对空性不是很有把握,对语言描述不很准确,那么描述出来别人一看,跟外道的顽空也差不多,或者跟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的空也差不多,这样子,那就很容易混乱了。比如中国道家的《道德经》,很多人一看,以为《道德经》和佛法一样,如果你用《道德经》的这个文字去描述,很容易就混淆佛法和世间法。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劝诸位,如果你想学习大乘佛法,想真正获得生命的幸福,佛法的听闻和世间各种技巧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心量要非常大,所以必须要广学多闻。

  广学多闻,他的目的就在下一句,“增长智慧”,这是内在的。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你就没有办法说明清楚。当然了,智慧有三种,即“一切智”、 “道种智”和“一切种智”。

  一切智,就是发了菩提心的大菩萨,在修习解脱道完成的时候,所获得的智慧。解脱道完成的时候,就是十八界当中,六根六尘六识全部空掉,再也不为世间的一切五阴烦恼所干扰。释迦如来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很多魔王、魔将、魔兵想来侵犯佛陀,他们在老远的地方拿起箭来就要射佛,可是这个箭射过来,在离佛三尺远…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八讲 正宗分——多闻智慧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