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八讲 正宗分——多闻智慧觉

  第八讲 正宗分——多闻智慧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佛说八大人觉经》,昨天我们讨论了前面四觉。前面四觉的内容主要是讲述了佛教的解脱道。所谓解脱道,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每一个众生都有无量无边的痛苦、烦恼、束缚、狭隘以及无奈,这些烦恼痛苦,我们怎么来解决。从前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是我们不了解身心世界的现实状况,第二是我们智慧定力不足,定慧等持之后,我们还需要有精进心。定慧在左右两边护持我们,精进心在后面推着我们往前进。这样我们就能够从自己的身心世界当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第一讲的时候,我跟大家讨论过了,佛法实际上就是讲述了我们每一个众生的生命内涵,把我们生命内涵的所有力量全部开发出来。在这里我想再重复一遍,我们内在自由的的力量,是被外界削弱了。削弱的原因是我们对外界有要求,要求越多,内在力量就越小,成反比的。这样子我们每个生命都变得非常脆弱,甚至是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世界也变得非常脆弱。所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实际上是针对我们内在的力量被削弱的角度来说的。如果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对外界就没有这样的一种要求,我们的生命都是绝对自由了,那么极乐世界就不是一种“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的世界,而是一个极乐庄严无量光无量寿的世界了。

  所以念阿弥陀佛,虽然是一句简单的阿弥陀佛,他首先是让我们获得解脱的。不过,净土宗的精神要领,不只是简简单单让自己解脱就算了,还要让一切众生都解脱,那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如何获得生命的幸福。

  我在前面说过了。我们每一个众生内心当中都有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自由的力量削弱的情况在前面四讲里讲过了,那么幸福是怎么被我们削弱的呢?这就是《八大人觉经》的后面四觉要解决的问题。

  当我们自己能够幸福了,就一定能够自由,但是自由的人他不一定感到幸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由,完全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说的。那幸福是怎么获得的呢?取决于我们能够为这个世界付出多少,为他人付出多少,如果你能够付出1%,那么你就能够获得你的生命当中的1%的幸福的力量;如果你能够付出50%,你就能够获得50%的幸福力量,如果你能付出100%,那么你的整个生命就是100%的绝对的幸福。

  为什么是成正比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了。比如说在家居士,夫妻两个人生活在一起,都是凡夫,对对方都有要求。如果对方对你的要求是20%,那么,如果你能够付出20%的时候,他很满意。他满意了,那么他就会表现出非常幸福的样子,你身边的人幸福了,你当然也就会感受到这样一种幸福。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幸福的人,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感受到幸福。

  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有要求的,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使我们能够为一切众生去付出,100%的,没有任何要求。这样子整个佛教的解脱道和菩萨道就都完美了。事实上,真正能够100%的付出,和100%的不要求,只有佛陀才能够做到。那么菩萨呢,从1%的的付出开始增加,一直增加到能够100%的付出。所以我们在这里,即使只是为别人付出一个微笑,为别人伸出一只手,扶他一把,乃至在肮脏的地上捡起一块垃圾,放到垃圾桶里面,这样的付出也是在创造幸福的一个力量。因为我们在一起生活,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相互依存的。

  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问题,就是说,当我们不要求对方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付出?还要不要付出?按常人的思维,我既然不要求了,我为什么要付出?这正好是凡夫众生的一种局限的狭隘的思维观念,而这种观念正好障碍了我们获得幸福的这样一种力量。所以我们看小乘的解脱道,解脱的圣人是阿罗汉,他们表现出非常自由的样子,但是寺院里给他们塑的像,都不是非常圆满的。而佛菩萨却非常的圆满,这就表明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幸福。

  从菩萨的修行方法上看,我们知道,“六度”是大乘菩萨修学的一个重心。修学六度,是从布施开始的,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从我们一开始赞叹别人,乃至为贫穷的地方捐献一点点力所能及的财物,一直到等觉菩萨,甚至到观世音菩萨,他是正法明如来,他也要布施,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布施无畏。所以,整个生命获得幸福的根源就是付出,这样无论在哪一个家庭,无论在社会的哪一个地方,大家对对方,对这个世界都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身心彻底自在了,然后还能回过头来尽一切力量去付出,这样子是最容易获得一种生命的幸福的了。

  当然了,付出是有渠道的,就是我们要有能力能够为对方付出,比如说对方需要什么,你能够有这个力量让对方得到满足,这样你在这个中间就会获得一种生命的幸福。所以有一句话说:接受布施的人并没有行布施的人幸福。也就是说行布施的人比接受布施的人更要幸福。这是非常符合大乘佛法的精神。

  昨天,我们讲述了如何解脱生死,分段生死的痛苦,自己解脱了之后,在三界当中,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当中,乃至在五阴之法里面,甚至在十八界(详细地分十八界就是我们现在的身心状态)当中。这个世界上的种种财色名食睡,乃至前面所讲的“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一切法都拿我们没有办法了。也就是说,不管他人如何待我,不管天地如何变化,环境如何变迁,我的内心已经彻底涅槃寂静了,不再烦乱痛苦,不再被这个世界所干扰了,生命彻底自由了。

  在这个时候,大乘佛法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在这里了。为什么关键呢?因为这里头涉及到一个菩提心,很重要。诸位学广论的时候就会知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是三主要道。那么,菩提心是在什么地方开始真正启用的呢?什么地方才能够真正的发起菩提心的功用呢?就是在这个地方。

  出离心让我们明确了生死轮回的痛苦,然后得到解脱。解脱了之后,如果诸位在凡夫位的时候没有发起菩提心,那么自己解脱了也就跑掉了,不再管这个世界了,就像二乘人一样。而发起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不一样,他在这个时候,只要自己一解脱,马上想到的是众生的痛苦,他知道生命里面有这么大的自由,这么完美的自由,每个众生为什么在那边这么痛苦呢?这么一想,他就于心不忍。所以,在菩萨发四弘誓愿的时候,第一个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后面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这一切誓愿都是围绕众生这个地方生起来的。

  所以第五觉悟,我们就要从这里开始展开,就是自己解脱之后,我们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在大乘佛法里,我们接下来该做些什么。第五觉是大乘菩萨道的开始,我们看: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这是大乘佛法菩萨道的开始,在自己获得解脱之后,倒驾慈航,回转娑婆苦海当中,普度众生。那我们现在这生,如果能够获得解脱,那么我们现在马上就可以回过头来在苦海当中度众生。所谓“拔出红尘梦里身,回看苦海半沉沦,慈航普渡无休息,厌世翻成救世人”。

  我们发菩提心要有目的,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对象。我们在发四弘誓愿的时候要很认真的发,其中有两种情况我们要避免,第一种是发虚愿,就是你想,为什么要度众生呢?众生哪里不好呢?你有时候甚至觉得众生在轮回,能够赚钱,有财富,这个世界不是挺美的吗?如果你有这种感觉的话,那么你发的这个四弘誓愿就是虚愿,因为你没有对象,没有看到众生的痛苦,你发起的这个愿是虚的,不是实的。如果你能够真正看到众生受苦,看到他们苦的根源在哪里,这时候你感同身受了,想去帮助他们,在这个时候你发起的愿,才是真实的愿。第二种是发狂愿,狂妄的狂。有了愿之后你不去做,不去修。虽然你看着众生受苦心里着急,可是又不好好去努力,自己也不想求解脱,也不想学习,也不去帮忙。这时候你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认为自己发愿了,又不去努力,这个时候你这个愿就叫做狂愿,这样你永远成就不了。

  所以,菩萨常念,这个“念”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念众生愚痴生死,另一方面是念自己一定要精进学习,成就智慧,教化一切,希以大乐。是这样两方面都要念。

  第五觉悟的第一句就是“愚痴生死”,这一句是菩萨修行的落脚点,诸位一定要看到这一点,如果你没有看到众生在生死中截然是一个大愚痴,是一个无明黑暗的大梦,你没有看到这一点,你说自己发起什么四弘誓愿,今天发了愿,明天还去炫耀自己,后天以为自己了不得了,再后天呢,看到众生都过得蛮好的,自己心又退了。这个就不是菩萨的发心了。

  所以菩萨发心,先要把世间的痛苦看得清清楚楚,最好是自己解脱,觉悟了之后,觉悟个什么?觉悟众生在这里受这么大的愚痴痛苦,自己却毫无知晓,在这种情况下,他心如刀绞,非常的着急,在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说的我们发誓,发誓要做这件事情,因为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能解决众生的痛苦,不能彻底解决众生的痛苦。世间的学问,世间的科技方法,可以给众生带来生活的方便,但是却没有解决生死愚痴的方法。只有佛法里面的解脱道,才能让每一个众生得到解脱。

  解脱后的菩萨一方面看到众生受痛苦了,另一方面他又发现每一个众生原本就不应该受这个愚痴的生死,也就是说每一个众生的身心当中,本来就有无上妙觉的大智慧,原本就是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解脱人。但是,我们总是被这种愚痴的狭隘的观念局限在五阴十八界的牢笼之中,不得自在,所以冤枉地受尽了生死的苦头。

  在这种情形下,菩萨于心非常的不忍,他无论如何都会生起大慈悲心。这个慈悲心一开始,我们的着眼点就要回到愚痴生死上面去观照,观察。接下来,就是“菩萨常念”,菩萨是因为众生而生起…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八讲 正宗分——多闻智慧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