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正宗分——多聞智慧覺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佛說八大人覺經》,昨天我們討論了前面四覺。前面四覺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佛教的解脫道。所謂解脫道,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每一個衆生都有無量無邊的痛苦、煩惱、束縛、狹隘以及無奈,這些煩惱痛苦,我們怎麼來解決。從前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第一是我們不了解身心世界的現實狀況,第二是我們智慧定力不足,定慧等持之後,我們還需要有精進心。定慧在左右兩邊護持我們,精進心在後面推著我們往前進。這樣我們就能夠從自己的身心世界當中獲得真正的自由。
第一講的時候,我跟大家討論過了,佛法實際上就是講述了我們每一個衆生的生命內涵,把我們生命內涵的所有力量全部開發出來。在這裏我想再重複一遍,我們內在自由的的力量,是被外界削弱了。削弱的原因是我們對外界有要求,要求越多,內在力量就越小,成反比的。這樣子我們每個生命都變得非常脆弱,甚至是我們的環境和我們的世界也變得非常脆弱。所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實際上是針對我們內在的力量被削弱的角度來說的。如果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對外界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要求,我們的生命都是絕對自由了,那麼極樂世界就不是一種“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的世界,而是一個極樂莊嚴無量光無量壽的世界了。
所以念阿彌陀佛,雖然是一句簡單的阿彌陀佛,他首先是讓我們獲得解脫的。不過,淨土宗的精神要領,不只是簡簡單單讓自己解脫就算了,還要讓一切衆生都解脫,那就是下面我們要討論的如何獲得生命的幸福。
我在前面說過了。我們每一個衆生內心當中都有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幸福。自由的力量削弱的情況在前面四講裏講過了,那麼幸福是怎麼被我們削弱的呢?這就是《八大人覺經》的後面四覺要解決的問題。
當我們自己能夠幸福了,就一定能夠自由,但是自由的人他不一定感到幸福。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由,完全是從自身的角度來說的。那幸福是怎麼獲得的呢?取決于我們能夠爲這個世界付出多少,爲他人付出多少,如果你能夠付出1%,那麼你就能夠獲得你的生命當中的1%的幸福的力量;如果你能夠付出50%,你就能夠獲得50%的幸福力量,如果你能付出100%,那麼你的整個生命就是100%的絕對的幸福。
爲什麼是成正比的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了。比如說在家居士,夫妻兩個人生活在一起,都是凡夫,對對方都有要求。如果對方對你的要求是20%,那麼,如果你能夠付出20%的時候,他很滿意。他滿意了,那麼他就會表現出非常幸福的樣子,你身邊的人幸福了,你當然也就會感受到這樣一種幸福。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幸福的人,那麼我們也就不可能感受到幸福。
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有要求的,所以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使我們能夠爲一切衆生去付出,100%的,沒有任何要求。這樣子整個佛教的解脫道和菩薩道就都完美了。事實上,真正能夠100%的付出,和100%的不要求,只有佛陀才能夠做到。那麼菩薩呢,從1%的的付出開始增加,一直增加到能夠100%的付出。所以我們在這裏,即使只是爲別人付出一個微笑,爲別人伸出一只手,扶他一把,乃至在肮髒的地上撿起一塊垃圾,放到垃圾桶裏面,這樣的付出也是在創造幸福的一個力量。因爲我們在一起生活,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相互依存的。
那麼,這裏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問題,就是說,當我們不要求對方的時候,我們還會不會付出?還要不要付出?按常人的思維,我既然不要求了,我爲什麼要付出?這正好是凡夫衆生的一種局限的狹隘的思維觀念,而這種觀念正好障礙了我們獲得幸福的這樣一種力量。所以我們看小乘的解脫道,解脫的聖人是阿羅漢,他們表現出非常自由的樣子,但是寺院裏給他們塑的像,都不是非常圓滿的。而佛菩薩卻非常的圓滿,這就表明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幸福。
從菩薩的修行方法上看,我們知道,“六度”是大乘菩薩修學的一個重心。修學六度,是從布施開始的,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從我們一開始贊歎別人,乃至爲貧窮的地方捐獻一點點力所能及的財物,一直到等覺菩薩,甚至到觀世音菩薩,他是正法明如來,他也要布施,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布施無畏。所以,整個生命獲得幸福的根源就是付出,這樣無論在哪一個家庭,無論在社會的哪一個地方,大家對對方,對這個世界都沒有任何要求的時候,身心徹底自在了,然後還能回過頭來盡一切力量去付出,這樣子是最容易獲得一種生命的幸福的了。
當然了,付出是有渠道的,就是我們要有能力能夠爲對方付出,比如說對方需要什麼,你能夠有這個力量讓對方得到滿足,這樣你在這個中間就會獲得一種生命的幸福。所以有一句話說:接受布施的人並沒有行布施的人幸福。也就是說行布施的人比接受布施的人更要幸福。這是非常符合大乘佛法的精神。
昨天,我們講述了如何解脫生死,分段生死的痛苦,自己解脫了之後,在叁界當中,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當中,乃至在五陰之法裏面,甚至在十八界(詳細地分十八界就是我們現在的身心狀態)當中。這個世界上的種種財色名食睡,乃至前面所講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一切法都拿我們沒有辦法了。也就是說,不管他人如何待我,不管天地如何變化,環境如何變遷,我的內心已經徹底涅槃寂靜了,不再煩亂痛苦,不再被這個世界所幹擾了,生命徹底自由了。
在這個時候,大乘佛法裏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就在這裏了。爲什麼關鍵呢?因爲這裏頭涉及到一個菩提心,很重要。諸位學廣論的時候就會知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這是叁主要道。那麼,菩提心是在什麼地方開始真正啓用的呢?什麼地方才能夠真正的發起菩提心的功用呢?就是在這個地方。
出離心讓我們明確了生死輪回的痛苦,然後得到解脫。解脫了之後,如果諸位在凡夫位的時候沒有發起菩提心,那麼自己解脫了也就跑掉了,不再管這個世界了,就像二乘人一樣。而發起菩提心的大乘菩薩不一樣,他在這個時候,只要自己一解脫,馬上想到的是衆生的痛苦,他知道生命裏面有這麼大的自由,這麼完美的自由,每個衆生爲什麼在那邊這麼痛苦呢?這麼一想,他就于心不忍。所以,在菩薩發四弘誓願的時候,第一個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後面才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這一切誓願都是圍繞衆生這個地方生起來的。
所以第五覺悟,我們就要從這裏開始展開,就是自己解脫之後,我們的心態應該是怎樣的,在大乘佛法裏,我們接下來該做些什麼。第五覺是大乘菩薩道的開始,我們看: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這是大乘佛法菩薩道的開始,在自己獲得解脫之後,倒駕慈航,回轉娑婆苦海當中,普度衆生。那我們現在這生,如果能夠獲得解脫,那麼我們現在馬上就可以回過頭來在苦海當中度衆生。所謂“拔出紅塵夢裏身,回看苦海半沈淪,慈航普渡無休息,厭世翻成救世人”。
我們發菩提心要有目的,要有明確的目標和對象。我們在發四弘誓願的時候要很認真的發,其中有兩種情況我們要避免,第一種是發虛願,就是你想,爲什麼要度衆生呢?衆生哪裏不好呢?你有時候甚至覺得衆生在輪回,能夠賺錢,有財富,這個世界不是挺美的嗎?如果你有這種感覺的話,那麼你發的這個四弘誓願就是虛願,因爲你沒有對象,沒有看到衆生的痛苦,你發起的這個願是虛的,不是實的。如果你能夠真正看到衆生受苦,看到他們苦的根源在哪裏,這時候你感同身受了,想去幫助他們,在這個時候你發起的願,才是真實的願。第二種是發狂願,狂妄的狂。有了願之後你不去做,不去修。雖然你看著衆生受苦心裏著急,可是又不好好去努力,自己也不想求解脫,也不想學習,也不去幫忙。這時候你心有余而力不足,還認爲自己發願了,又不去努力,這個時候你這個願就叫做狂願,這樣你永遠成就不了。
所以,菩薩常念,這個“念”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念衆生愚癡生死,另一方面是念自己一定要精進學習,成就智慧,教化一切,希以大樂。是這樣兩方面都要念。
第五覺悟的第一句就是“愚癡生死”,這一句是菩薩修行的落腳點,諸位一定要看到這一點,如果你沒有看到衆生在生死中截然是一個大愚癡,是一個無明黑暗的大夢,你沒有看到這一點,你說自己發起什麼四弘誓願,今天發了願,明天還去炫耀自己,後天以爲自己了不得了,再後天呢,看到衆生都過得蠻好的,自己心又退了。這個就不是菩薩的發心了。
所以菩薩發心,先要把世間的痛苦看得清清楚楚,最好是自己解脫,覺悟了之後,覺悟個什麼?覺悟衆生在這裏受這麼大的愚癡痛苦,自己卻毫無知曉,在這種情況下,他心如刀絞,非常的著急,在這個時候,我們經常說的我們發誓,發誓要做這件事情,因爲別的任何事情都不能解決衆生的痛苦,不能徹底解決衆生的痛苦。世間的學問,世間的科技方法,可以給衆生帶來生活的方便,但是卻沒有解決生死愚癡的方法。只有佛法裏面的解脫道,才能讓每一個衆生得到解脫。
解脫後的菩薩一方面看到衆生受痛苦了,另一方面他又發現每一個衆生原本就不應該受這個愚癡的生死,也就是說每一個衆生的身心當中,本來就有無上妙覺的大智慧,原本就是一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自由解脫人。但是,我們總是被這種愚癡的狹隘的觀念局限在五陰十八界的牢籠之中,不得自在,所以冤枉地受盡了生死的苦頭。
在這種情形下,菩薩于心非常的不忍,他無論如何都會生起大慈悲心。這個慈悲心一開始,我們的著眼點就要回到愚癡生死上面去觀照,觀察。接下來,就是“菩薩常念”,菩薩是因爲衆生而生起…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八講 正宗分——多聞智慧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