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從而恒常思念救度方法。這個思想是佛在《圓覺經》裏面講的,說一切諸佛,因衆生起大悲,因大悲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這是我們大乘佛法修行的一個必然的軌道。
“菩薩常念”,念什麼呢?就是念衆生苦,念衆生本來不應該卻冤枉受苦,是念這個,所以他才會生起大悲。諸位都知道菩薩的大悲,是同體大悲。同體不是說我跟你很親密,不是這個同體,而是說,衆生也就是一切法界有情與佛菩薩本體是完全一致的,無二無別。就是前面我們講的,本體就像藍天一樣,每個衆生的本體都跟藍天一模一樣,都不應該有一絲一毫的烏雲、白雲、彩雲,什麼雲彩都沒有,藍天是完全清淨明朗的,每一個衆生當下的體性也是如此。可是我們被無明、煩惱、愚癡遮蓋住了,被生死流轉的波浪淹沒了,所以我們就看不見自己的這一點。
菩薩正好看到了我們這個本體,然後他就不停地來告訴我們。所以,中國的禅宗就是直接從這裏下手的,開示學人當下契入佛法的正題,正法眼藏。怎麼個契入法呢?如果諸位有這個機緣的話,現在就可以把過去、未來、現在這樣的一個時間觀念以及東、南、西、北這樣的一個空間觀念,這兩種觀念馬上放下,沒有時空觀念了,把時空這種概念這種局限完全打破,那麼人、我、世界就完全灰飛煙滅了。
如果可能的話,諸位可以做個簡單的觀想,觀想這個身體,像白糖放到水裏面一樣,慢慢地融化了,融化在佛陀的自性當中,也就是我們的佛性當中,這個佛性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你看,所有的時間,所有的空間,現在都慢慢的粉碎了,一直在沈沒,身心一直在粉碎。這樣子粉碎到沒有時間和空間的觀念,這個時候,諸位在這裏如果還有一個相對的我存在的話,那就不對了。如果在這裏你能夠突破對我的執著的話,你就會發現生命真的是很自由,真的是從來沒有人能夠束縛得了我們,真的是如此。那麼在這裏如果能契入的話,你就會覺得,不學佛真的太可惜了。衆生做人一輩子,居然不明白自己生命的內在,真的太可惜。
在這裏,你感受到了之後就會發現,一切衆生都是如此的平等平等。而佛教跟其他任何宗教不一樣的地方也在這裏,佛陀完全秉持的是真理,他不以一個神的位置高高自居,而是看見每一個衆生都能夠圓滿至極地完美自己的生命。在這裏,你可以看得見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原本是如此的壯麗,每一個衆生原本是如此的沒有缺陷,人我的任何是非好壞,入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行爲動作居然是沒有任何的染汙。
看到這樣的情景之後,你能不爲那些還不明白的衆生著急嗎?你看到他們明明是清淨的,他們卻在痛苦;你看到他們明明是自在的,他們卻在束縛;你看到他們明明具備無量的智慧,他們卻說自己什麼都不懂;你看到他們明明六根非常清利,看顔色知道是顔色,聽聲音知道是聲音,而且還能分辯,這種種的妙用,是無邊的寶藏,他們卻因迷癡而飽受痛苦。這怎麼能不使菩薩生起大悲心呢?
所以在大乘佛法裏面,大菩薩看到這樣莊嚴而完美的生命,又看到無量無邊的衆生因爲不知道這個而飽受痛苦,他生起大悲心。像《般若經》裏面的常悲啼菩薩,非常的難受,他內心非常的替衆生著急。但是著急有什麼用?我們要化悲痛爲力量,就是要發起真正的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的具體落實。
菩提是什麼?菩提就是覺悟,覺悟一切衆生跟佛平等無二,而衆生自己卻不知道。所以,菩提心叫“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上求佛道”的這顆心就是菩提心的當體表現,就是看到每個衆生跟佛無二無別的這種心態;“下化衆生”就是看到衆生在受苦。
因爲許多的修行人,特別是沒有發大乘心的修行人,他自己一旦看到這個世界這麼完美,就自以爲是了,就認爲沒有什麼衆生在痛苦。實際上他體會不了衆生在沈迷當中的那種痛苦的情形,這個不叫大菩薩。
大菩薩是度衆生的,雖然自己不覺得有衆生可度。《金剛經》說:菩薩度盡一切衆生,而無一衆生實滅度者。因爲他內心看到衆生和佛一樣,所以,他不覺得衆生是他度的,不會居功爲己,但是衆生的痛苦他能深深地感受到,能夠感同己受,能夠深深地生起這種大悲心。
所以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內心非常清淨,卻能夠爲衆生著想。我常常說,有一句話非常感人,這句話就是,“雖然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如空花水月,但是我還要拼命努力地去完成他”。如此才是菩提心的真正表現。如果諸位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也能夠秉持這樣一種心態,明明知道這是空花水月,你還拼命努力地去做,爲衆生去做,因爲衆生需要,你就去做了。那麼這樣子的心態就是一種菩薩的心態。
如果是把佛法弄懂了,搞清楚了之後,自己得解脫了,你再以這種心態來做,那個更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層次可以有很多。發起了這樣的菩提心之後,我們就應該考慮如何去救度衆生了。
雖然自己解脫了,但是自己解脫的法門是比較單一的,比如說,諸位念佛,念佛可以解脫;參禅,參禅可以解脫。也就是說,你只要修一個法門,這個法門你修的得當了,上路了之後,如法地去修,你肯定能得解脫。那麼解脫之後,你要度化衆生,就不是一個法門能解決問題,你就要學習一切法門來對付衆生,對付衆生就是讓衆生對付煩惱,而對付衆生煩惱的方法就有無量無邊了。
佛法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佛陀直接宣說真理,把這個真相,輪回的真相,解脫的真相,還有成佛的真相,直接告訴我們,就像宣說極樂世界一樣,直接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這是其一。其二,是解脫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去認清生命的所有內含,並起妙用,那麼這裏面就有一個方法的問題。所以佛法,一方面是解脫的方法,一方面就是直接講真理的。
我剛才說了,並不是一個法門就可以普度一切衆生的。這是什麼意思呢?諸位不要誤會,其實,淨土宗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使一切衆生都得到解脫,但是諸位想想,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相信淨土宗呢?不是的。有些人就不能與淨土宗相應,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你是一個大菩薩,你就應該廣學多聞。如果你想專用淨土宗去度化衆生,你就應該學會種種的方式,使他相信淨土宗,使他具備淨土的信願行。禅宗,還有其他宗派的方法都是如此。
所以,菩薩是不怕學多的,包括世間法也要學。所以下面一句話說“廣學多聞”。“廣學”就是指廣泛地學習“五明”,“多聞”就是指多多聽聞佛法。旨在爲衆生解脫而學習,不是爲自己。如果諸位自己想解脫,前面四覺學完了也就夠了。那麼這裏是菩薩道,你想獲得一種真正的幸福,就要爲衆生而學,不是爲自己而學,絕對不能爲自己而學。
那麼,廣泛地學,就包括世間學問和出世間學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明”。“五明”就是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內明和因明。內明就是指佛法;聲明是指音樂一類的聲樂學問;因明是指邏輯學,對邏輯學也要懂得,也就說你在說法度衆生的時候一定要有清晰的邏輯思維,不能胡說。如果衆生覺得你是亂說一通,那麼人家就不相信你了;醫方明就是醫學。因爲在這個世界,特別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裏,人類多病多災多難。病苦的時候你能夠給他良藥,救護他的身體,之後再給他說法,又解決他精神上的痛苦,這樣子就能使衆生得到快樂了;第五個是工巧明,這個工巧明非常的重要,工巧明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科學技術。如果說你是個大菩薩,你對現實當中的科學技術一竅不通,那衆生對你就不太感興趣了。換句話說,你度衆生的力量也就因此受到局限了。如果這五明你都能夠通達,那麼你度衆生的機緣就很廣,也就是說,會有更多的衆生因你而得到真正的利益。這個在《大智度論》裏面有直接告訴我們:菩薩學習佛法,當于五明中求。這樣子一來,菩薩要學習的就多了。
接下來講多聞,多聞主要是指聽聞佛法。因爲佛法對于解脫的方法有一套規範的敘說。如果你光自己解脫了,沒有學這種規範的敘說方法,那麼就是古人所講的: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如果你學通了教理,自己又已經得解脫了,這時候你說出來的佛法,人家一聽就非常的純粹,就是在講佛法。
盡管在語言文字上我們可以隨著各個時代的不同來改變。比如說古人用古文,現在的人就可以用白話文來寫文章,來弘揚佛法,不同的國度還可以利用不同的語言文字,但是一定要用佛法本身所具有的,這樣的一種敘述的體系。因爲佛教的這種體系是非常龐大的,不能隨意改。比如說智慧。我們講智慧的時候一定要講不同于世間人所說的智慧,而是般若的大智慧。這樣子的敘述就比較得當了。
如果說敘述不得當,有時候衆生容易産生誤會。比如說,如果你對空性不是很有把握,對語言描述不很准確,那麼描述出來別人一看,跟外道的頑空也差不多,或者跟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的空也差不多,這樣子,那就很容易混亂了。比如中國道家的《道德經》,很多人一看,以爲《道德經》和佛法一樣,如果你用《道德經》的這個文字去描述,很容易就混淆佛法和世間法。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勸諸位,如果你想學習大乘佛法,想真正獲得生命的幸福,佛法的聽聞和世間各種技巧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心量要非常大,所以必須要廣學多聞。
廣學多聞,他的目的就在下一句,“增長智慧”,這是內在的。如果我們沒有智慧,你就沒有辦法說明清楚。當然了,智慧有叁種,即“一切智”、 “道種智”和“一切種智”。
一切智,就是發了菩提心的大菩薩,在修習解脫道完成的時候,所獲得的智慧。解脫道完成的時候,就是十八界當中,六根六塵六識全部空掉,再也不爲世間的一切五陰煩惱所幹擾。釋迦如來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很多魔王、魔將、魔兵想來侵犯佛陀,他們在老遠的地方拿起箭來就要射佛,可是這個箭射過來,在離佛叁尺遠…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八講 正宗分——多聞智慧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