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地方,全部掉到地上了,射不到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修习菩萨行,你证得一切智,自己解脱的时候,世间的五欲六尘,一切境界都拿你没有办法,就像这个箭一样,它一到你身上,就会被你内心的自在无所求所抵挡,消化了。所以它伤害不了我们。
增长智慧的意思,是菩萨已经有了一切智,但还需要增长道种智,什么意思呢?增长,是你已经有底了,那叫增长。如果一点智慧都没有,那就不叫增长了,那就是从新开始了,从零开始。菩萨虽然有了解脱的能力,但是他还需要学习世间的语言、文字、方法,要广通五明。
所以,诸位如果看到一个出家人在学习世间法的时候,你不要笑话他,他也许就是个菩萨,为了更加广泛地度化众生,他才学的,并不是他自己觉得这个好。因为真正的菩萨,他已经看见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它的本身没有什么好不好的。这个对凡夫众生是一种障碍,所以他不在上面去追求了,但是为了度众生,他又必须去掌握这些技巧。所以五明,他都必须去掌握的。当然了,学习道种智的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是菩萨艰难的一个历程。
一般来说,“智慧” 二字,我们是混在一起讲的。你有智当然也就有慧了,如果“智慧” 二字一定要把他分开来讲,那么分别一切法,这叫智;不著一切相,这叫慧。
所谓分别一切法叫智,比如说我们这个妄想,是第六意识,如果你证得一切智之后,这个妄想就被转化了,转化为妙观察的智慧,这就是智了。他能够起观察一切法的妙用,善能分别一切法,不着一切想,不著一切相。在《维摩诘经》里也讲了,菩萨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善能分别诸法相的这个就是后得分别智,分别的智慧。不著一切相,就是内心已经获得一切自由了,所以没有相可得,无所得。心里面无一丝一毫的牵挂,挂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智慧的表现。
我们佛教里面还讲五眼六通,有个偈颂说:“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执缘空,照亿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相融”。 “天眼通非碍”,就是天眼能够看到一切障碍物之外的事物,不会有任何阻隔;“肉眼碍非通”就是我们凡夫的这个肉眼,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容易受障碍的;“法眼唯观俗”的“法眼”是指菩萨的道种智,他能够分别一切法相,也就是要广学“五明”,要多闻佛法。从善于世间法的分别上看,这就是法眼。比如说他知道怎么煮饭,怎么炒菜,怎么骑自行车,怎么开飞机。他都知道了,全部掌握了这一切技巧,这才是法眼; “慧眼执缘空”,这个慧就是指不著一切相。就是你内心真正获得自由了,获得解脱了。这就是一种慧眼。
我们经常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阿僧祗”是指无央数,没办法数,那么无央数我们一听好像很长时间,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固定的数。为什么说不固定呢?因为没办法说。“三大阿僧祗劫”的意思,就是说要经过三个阶段,你修行得解脱了,获得“一切智”,这个时候就过了第一个阿僧祗劫;如果你获得“道种智”了,就是菩萨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已经得成就了,这就过了第二个阿僧祗劫;八地以后一直到等觉,八地、九地、十地、等觉,这四个位置。等觉再一用功,然后证得妙觉佛果了。这样几个位置就是第三大阿僧祗劫所修的境界。
所以三大阿僧祗劫不是个时间的概念,是修行层次的差别。那么菩萨修行最长的阶段,就是在第二大阿僧祗劫,因为人生几十年,你能获得多少知识呢?你的知识,你的能力又能让多少众生感兴趣,能说服多少人呢?非常微弱,我们几乎没有能力让所有的人都获得幸福。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增长自己的智慧。
下面一句,“成就辩才”。从无到有,叫做“成”,有了这个愿之后,这个愿会发生一种力量。比如我们想学骑自行车,想学,这是愿,由于你的想学你就去学了,从不会到会了,这就叫“成”。 “就”呢?力合于愿,有而保持,这叫“就”。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愿意骑自行车的这个愿,跟会骑自行车的这个能力合在一起,而且还要保持他。那我们学习佛法也一样,经常要听闻,而且经常要温习,温故而知新,这样子你就会有成就。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智慧上,在辩才上,要从无到有,然后我们还要保持这种能力。
成就辩才,包括成就四种无碍辩才。“四种无碍辩才”,这是佛陀所具备的。菩萨在修学过程中,也是要具备的,只是菩萨没有佛陀的辩才那么完美。四种辩才主要是指法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辞无碍辩才、乐说无碍辩才。
法无碍辩才,就是指一切的修行方法,我们都掌握了,也就是说众生如何脱离生死轮回,如何获得自在解脱,如何得到菩萨道的究竟圆满,里面所有的法门,所有的路,你都很清楚了。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修行的方法,修行过程以及修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行方法的具体操作等等,这个你都能很明白了,这就是法无碍辩才。
义无碍辩才,就是对于义理,一切法的义理我们都能够非常清楚,非常清晰。比如说我们凡夫对于一件事物一个道理的认识都非常的片面执着,那你作为一个大菩萨,度众生的菩萨,你就不能执着在一个面上,你就要把这一个道理的方方面面都要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子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你能够给他解释得清楚,同时也可以对每一个道理,这个道理里面又包涵其他道理的也能解释得很清楚,这样一来,所有的道理都是无量无边,你都没有任何障碍,这就是义无碍辩才。
第三个,辞无碍辩才,辞就是语言,词汇,运用甚妙教义对众人宣说的时候,各种语音词汇都非常清楚,非常清晰。比如说这部《佛说八大人觉经》的翻译者安世高,他就有能力辩别动物的语言,鸟语他能够听得懂。鸟一叫,他就知道这个地方有什么事情了。他小时候有一次和朋友外出,走在路上听到鸟叫,他就告诉他的朋友:待会儿有人要送东西给我们吃呢。朋友问:你是听谁说的?他回答:刚才鸟这样叫的。他的朋友不相信。过了不久,真的就有人来送东西给他们吃。朋友这才知道他确实可以听懂鸟所说的话。其他还有很多,他来中国翻译了这部《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后,也有很多情形说明他很有能力,在语言文字上面非常的了不起。一个外来的出家人,能够把汉文学得非常好,而且把经书翻译得这么好,这个也非同小可。
第四个,乐说无碍辩才,乐说无碍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性,非常乐意地为众生说法。说法的时候没有厌倦,非常高兴,以非常高兴,非常安心的状态去说法,这是菩萨教化众生的一个能力。
所以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目的是要成就辩才,那么成就辩才的目的呢?就是下一句了,“教化一切”。这里面又包涵很深层的涵义,“教化一切”的意思就是,身以智慧而教,言以辩才而教。
从身教方面来说,你的表现,你的行为,要体现出很有智慧的样子。也就是你成就了智慧之后,通过你的身体要表现出你是有实践,有修有证,有观念有智慧的。通过这样的一种身体表现使一切众生得到感化;从言教方面讲,就是用有辩才的,能说善道的这样一种形式来教化众生,从而感化一切有情无情。
我们不但要感化有情,而且还要感化无情,这个很重要。佛在戒律里面有规定,规定我们出家人不能踩踏在非常嫩的,正在生长的小草上。小草虽然是植物,我们也不能随便去采摘,践踏,让它遭受这种摧残而败坏,这样子对我们整个身心都有极大的不利。如果在现今这个时代,释迦佛所教导我们的保护环境的指导思想那是第一流的了。佛陀不但教导我们草不能随便地采摘,而且还告诉我们山河大地跟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差别的,是无二无别的。所以环保很重要,要善待无情。
在佛法上说,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跟我们自己本身是有密切关联的,情与无情不能截然分开,物质和精神也不能截然分离。所以,当你精神好的时候,主张精神享受的时候,你要注意,物质上也要给它相应的提高和升华。所以,有情无情,我们同样要对它产生一种感化的力量,这种表现真心与智慧,语言与辩才的这样子对待一切事物,情与无情都完全平等,这才叫一切。要不然,一切变成了一切人或者一切凡夫,那就不是一切了,所以一切的范围很广。
植物虽然是无情,但是当我们内心具备了非常充沛的情感的时候,植物也会因为我们的情感而得到改变,喜欢养花的同修对于这一点就特别清楚了。如果是情感非常冷漠或者不会关心别人的这样的人,他基本上养不好花。如果会养的人,他一定是对花充满了感情。特别是养兰花,要很注重这一点。
如果说,我们对一切有情和无情都能够平等,那么这个世界,反馈给我们的就是欣欣向荣的一片生机;如果你的内心是死水一潭,对一切有情无情都漠不关心的话,那么草木枯萎,我们就看不见欣欣向荣的这样的一种环境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教化一切”。
最后一句,“悉以大乐”,这里是点题了。这个“悉”就是全部的意思。珍惜一切机缘,赐予究竟圆满的常乐我净,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毕竟成佛,这样才算“悉以大乐”。我们不要以为这个“大乐”是简简单单,相对于小乐而言的。这个“大”是超越了大小的大,是《八大人觉经》里的那个“大”,也是体大的大。《八大人觉经》里面的“大人”是指菩萨,菩萨为什么称为“大人”?正因为他能够珍惜一切的机缘,对一切有情无情都给予真正的究竟的“大乐”。
我们都知道,有情能够成佛,可是无情如何能够“同圆种智”呢?许多人就会产生怀疑了,我们在上网,这个电脑是无情,它怎么能成佛呢?我们凡夫之所以会这样问,就是因为我们把有情和无情截然分开了,以为这样一个无情的世界,跟我们有情是不一样的。这样子,你就完全地背离了真正的中道实相。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佛法的修行道路,成佛之后,一定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会说,你成佛了,你这个环境、世界还是一个肮脏的畜生的环境,不会的,你绝对可以放心这一点。
那么,一切环境、一切身心、一切世界到最后完全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乐”。这个“大乐”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里面的“常寂光净土”,“常寂光”,是四土当中最高的净土,普贤菩萨回向的就是这个“大乐”的净土。如果有人怀疑,说“大乐”应该是成佛。诸位,其实只有当你真正成佛了,你才能够完全的安住在“常寂光净土”,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成佛的“大乐”,没有区别的。你到极乐世界去还需要修行的,那是“方便有余土”和“凡圣同居土”。到最后,到达最究竟地,能够同圆种智的,真正得到“大乐”的,也就是这个“常寂光净土”。
“第五觉悟”是以解脱众生的痛苦为前提的,也是我们获得生命幸福的开始。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八讲 正宗分——多闻智慧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