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六講 正宗分——知足守道覺▪P3

  ..續本文上一頁,用現在的話說是沒有智慧,是愚癡,不知道真理,這是無明。如果能夠破無明,那麼你就獲得智慧了。怎麼樣破呢?大家看十二因緣中一無明、二行、叁識,識後面的名色,名就是指心法,我們內心世界,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精神世界,色就是指物質世界,物質和精神到了第四支的時候就分離了。第五是六入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六根之後呢,第六就是感觸。根和塵就相觸了。相觸了之後就有感受,有了感受就會有貪愛,有了貪愛就會想追求,有了追求,那麼你就造種種業了。所以“唯得多求,增長罪惡”。有了罪惡之後,就會感得來世的一期生命,又一期的生死。有了生,然後就有老,老了之後就會死。

  這樣的十二支流轉,我們現在諸位最能體會到的,就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是分離的,二元的。精神世界的人,和研究精神世界的人認爲是唯心的。現在社會哲學有些人認爲,物質世界研究好了,就是唯物的。所以唯心唯物這是二元分離了。

  那麼我們的生命是不是原本就分離呢?按佛法說不是分離的。分離是到了第四個層次的時候才分離開來的,第四。第叁個層次是什麼?就是這個識,識就是我們的妄想,就是我們的妄識。輪回由這個妄識在這裏起了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無明是根本,妄識是推動,推動了我們身心和外界的一種分離。說得簡單一點呀,就是這個妄識對我們的生命進行了一個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可怕的挑撥離間。

  我們對這個世界,我們人與人之間原本就是同體,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原本沒有任何是非好壞,原本都是完全平等的。可是我們的這顆妄想心呢?它一挑撥之後,我們就看到這個世界是一個肮髒可怕的世界,這個人生是一個生老病死、苦惱沒有智慧的人生了。那麼這個妄想,諸位現在可以體會到的妄想,現在你們可以想一想,比如現在網絡有多少人呀?這個屏幕上有多少字呀?你可以想得很清楚,這個妄想很清楚。那麼這個妄想是第叁個步驟,光有這個妄想呢還沒有到第四個步驟的時候,他這個心和物還沒有分離。

  這個妄想的前面第二個步驟是什麼呢?是行。無明和行。這個行是什麼?諸位看,這個妄想的本身,看去好像有一個影像一樣的。你想到大街上去了,你的腦袋裏面以爲自己去大街了;想到另外一個地方了,就想去;想做一個事情,這個事情就在腦子裏面出現了。那麼這個想看去是有一個形象的,但是這個形象是不停地改變的,不停地轉換的。

  諸位看看,我們這顆妄想心呀,就像山頂上的一塊石頭一樣,不停地往山腳下滾,不知道滾到什麼時候才能停下來。其實我們永遠都沒有停下來,因爲你在輪回。有時候偶爾覺得停下來了,打打坐呀,或者偶爾心靜下來了,覺得很舒服的時候,實際上就像這塊石頭碰到一棵樹了,擋了一下,擋了一下之後好像停下來了,實際上過了一段時間呢,它又開始啓動了。修習四禅八定的人,沒有得解脫輪回的人都是如此。他這顆妄想心呀,始終在這裏滾。那麼這個滾的過程就是第二支“行”。所以十二支無明的行呀,就是指行動。就是這個妄想的行動。因爲你這個妄想,要是沒有行動你就看不到妄想,所以行在前面,識才在後面。

  識,我們容易看清楚,因爲識有個具體的形象。這個形象不停地變化就像我們看到那個動畫片一樣的,動畫片是很多畫畫起來,然後呢貼上去的,一個畫一個畫接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動的過程,實際上行這個動呀,這個動本身也是一個虛幻的東西,只是我們一種錯覺。那麼這個識本身呢?你對這個境界有把握了,對另外一個境界馬上又産生一個執著,從這個境界到那個境界好像有個過程,就是動畫的那個過程。那麼我們的這顆妄想心呀,也是有這樣的一個動畫的過程。這個活動就是第二支。

  諸位再想一想,如果我們把這個活動停止掉,這個活動的背後是什麼呢?停止了活動之後,也就是你這個動畫的妄想沒有動畫的效果了。你就把這個妄想,把一個妄想看得清清楚楚,他不起動,沒有效果了,他只有想。所以這個意識的妄想我們不管了,妄想背後的這個行,我們也不管了,不要去管他,那麼這個時候是什麼呢?這個時候諸位看一看,這就是無明,十二支的無明。十二支的無明就是我們輪回生死的根本。也就是上次我們所說的,當你的妄想停下來之後,然後看去好像一點都不動的那個根本,無明就是在此。

  所以禅宗叫我們參禅,他同樣也是把這個妄想打起來之前,所以叫參話頭嘛。那個話的頭,就是你這個話還沒有出來,出來了之後他就有形了,有了形之後你看看就不是行不是無明了。所以參話頭一定是在話的前頭,話還沒出來之前,動還沒動起來,所以動畫的效果還沒有,那麼他這時對照的境界正好是一個無明的境界。等到這個無明的境界的時候,再專注它,一直專注,專注到有一天機緣成熟了,“啪”的一下打開本來、桶底脫落,那麼這個我執,一下子就穿過去。禅宗就叫破本參了。

  所以“安貧守道”這句話,諸位要深刻地體會了,“安貧”是指,對于六塵五欲的境界,我們再也不去追求了,所以在世間上看來,他很貧窮,自身的物質,乃至我們身體的感受,我們現在能感受到的這樣一個生命,我們能夠使他安下來,不要追求好看的衣服,也不要追求種種色聲香味觸法,這樣子,他內心即能夠安下來,外在又表現出非常的樸素,非常的自然,沒有去追求了。然後他還能夠時時刻刻地守住這一刻的“道”。

  由于時間關系,在這裏跟大家講了十二因緣的這個無明,你看到了這個之後,菩薩在這裏修行,也一定要守住這個無明,久而久之,打破無明,智慧就能夠真正地打開了。

  實際上,之所以要我們守,就是因爲我們平時太容易散亂了,所以必須要刻意地使自己專注在這裏。像貓捕老鼠一樣,要專注它,盯住他,這才叫守住,守道。

  如果說你已經穿越了無明的那層殼子,已經把我執打破了,見到了真如的本體,那就不用你守了。因爲真如本體本性天然,他始終是那樣子,以前是這樣子,現在還是這樣子。只是我們,就像上次說的,這個烏雲把天蓋住了。

  那麼,這層烏雲要怎樣子穿透呢?我們一定要先盯住他,盯著盯著,久而久之,你的定力就增長了,因爲你生命內在的這種自由的力量不再分散在六塵五欲上面了。你就有定力來突破他。

  突破了之後,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開大智慧。所以菩薩的整個目的,在自己修行過程當中,在自己得解脫的時候,就是唯有智慧是我們所應該做的事情,別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因爲本經的前四覺,他的重點都在解脫道,所以這裏的“唯慧是業”所提到的菩薩的修行,也還只是在自己的解脫上面,還沒有牽涉到衆生,第五覺之後才牽涉到度衆生,如何獲得幸福。

  此處“唯慧是業”這一句內容很廣。 “慧”是智慧,包含叁個方面的內容,就是聞、思、修這叁慧。

  首先是聞慧,諸位自己看書或者在這裏聽經,以及你接觸一切佛教經典語言都是在聽聞。還有,在現實生活當中的種種人事,聽聞有人做的好事了,有人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了,只要符合佛法法印的,都可以稱爲聞慧,都是在聽聞佛法。

  比如說,我們學習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或者道家思想的時候,他們也在講說一些出世的道理,這些對我們認識佛法的基礎有一定的幫助,這也算是聞慧。

  但是世間所有的學問都是不究竟的,因爲他沒有辦法超越生死的痛苦。所以在聞思修這叁慧上,聽聞佛法是第一。

  第一步,聽聞,是我們應該做的,你不聽聞,就光去思維,一般人是沒有這個能力的,只有大根性的人,大善根的人,可能才有這個能力。

  那麼一般的人呢,都是先聽聞,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夠去思維。就像我們肚子裏面有東西了,你才可以稱得上消化,如果肚子裏面空空的什麼東西都沒有,你拿什麼來消化呢?你根本連消化這個詞都提不上。

  其次是思慧,聽聞之後一定要思維。諸位想想,佛法,釋迦佛告訴我們的法,他是讓我們自己去親自證得,自己去親自思維觀察,不是佛說完了你們必須要相信。

  如果你們自己不去努力思維考察,你光相信,那也只是初步的,得一些福德而已。真正的智慧是要通過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考察,自己的實踐來獲得的,這樣子才能夠成爲真正的佛法的智慧。

  最後是修慧,也很重要。那麼前面講的那個“唯慧是業”的業,包含身口意叁業。就是以這叁業來實踐我們聞思修叁慧的。

  怎麼實現呢?比如聞慧,首先是身業,諸位現在在這裏聽聞佛法也是身業在起作用。到寺廟裏面來聽經,親近善知識,都是通過身業。

  那麼口業呢?怎麼來聽聞佛法?口業的聽聞佛法就是通過辯論,或者別人說,你來問,問法,這也是以口業來聽聞佛法。

  有些師父不主動說,你要請他說,說完之後,你就得受用。如果你不請,那大家都不說。所以聽聞佛法也是要口業去做。

  意業呢?就是心裏面要想到,我應該去聽聞佛法,在聽的時候應該珍惜這個機緣,認真去聽。

  這就是身口意叁業在聞慧上做功夫了。

  思慧呢?也同樣。身體去做,口去辯論,意去思維。

  其實這個身業,就是我們先要得到一些證實。比如說你聽聞的這個法到底對不對呀,你進行考慮,考慮了之後,如果你覺得還不對呢,那你就動手去做一點試試看。這個試試看的過程還不算修,只算思。

  比如佛在世的時候,摩登伽女喜歡阿難,佛就告訴她,你要修行證得跟阿難一樣的境界,我就把阿難給你。那麼她就試著去做了。這個做的過程中,其實她實際上是沒有修行的觀念的,她只是想,這樣做到底靈不靈。做完之後靈了,她才開始真正去修行了。

  所以,思慧也可以通過一種試探性的行爲去得到落實。

  那麼,用身口意這叁業來專門修習聞思,到一定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落實到生活當中去了。在我們的身口意上面,對于修慧是最重要的。

  那麼菩薩在這裏,“唯慧是業”,主要還是在修慧上,在身口意叁業的實踐上。

  講到這裏,諸位可能會想到前面菩薩的“安貧守道”,對于外在的物質世界都沒有追求了,對于世間的種種事業都把他放下了,貧窮困苦一點不要緊,只要把心放在觀照無明,斷生死這個上面來,這是他的最根本的目的,要得解脫。

  那麼諸位在家有工作的怎麼辦?是不是就不要工作了,來安貧守道?諸位,這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定要思考清楚。

  “安貧守道”的“安”,是指心安。心安了之後,你不以世間的名利財富做爲整個人生追求的目標,這就是“安貧”了。

  “守道”,就是八正道。我們要以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維方式、正確的語言表達方法、正確的行爲、正當的行業等等,來做事情,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做違背國家法律、政策、法規的事情,不要做違背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情。這個就是“守道”。

  菩薩必須要守道的。如果說你做了違背國家法律的事,或者在單位裏不好好工作,被炒鱿魚了,那麼這個時候你是否還能夠很安心呢?不能!你的不安心又會影響到家庭的生活,家裏的人也不能安心。這樣子一來,不但不能安貧守道,而且還會是非紛起。

  因此,世間的事情我們去做只是認真去做,你一定要把心完全回歸到道業上來,完全不以這一切的追求爲滿足,不以世間的五欲六塵追求爲滿足,如果你的身心整個寄托在那裏面呀,那世界上的苦有你受的。

  所以,菩薩的這種智慧還是非常的廣闊,身口意叁業的這種聞思修也是不停的進步,他不是讓我們簡簡單單的盤腿、打坐、念佛。當然了,盤腿、打坐、念佛是一個比較捷徑的、比較快捷的能夠獲得禅定和智慧的方法。

  如果說,你的內心不能夠獲得智慧,內在又不能夠安心,那麼你的一切行爲已經是脫離了這個佛法的軌道。

  前面第二覺的重點在講禅定,第叁覺呢,重點在講智慧。雖然講智慧,他有“安貧守道”的這個“安”字,他表明禅定和智慧這兩者絕對不能缺少,就像車的兩個輪子,或者人的兩條腿,如果你缺了一條腿,那就是瘸腿,走起路來就不平穩了。

  走路不平穩還好,如果在修行上你缺少了智慧或者缺少了定力,那麼你在解脫道上基本上就沒有希望。

  有智慧的人不去求定力,這個就像世間的很多哲學家,非常狂傲,認爲自己非常了不起,那個我執沒有破,根本一點定力都沒有。

  那麼如果只求定力沒有智慧,就像世間的許多外道,練一些什麼功法,使自己打坐或者定下來了,定下來之後身心很舒服,認爲自己已經得到什麼了,實際上不管過多少年,他照樣是一個愚蠢的凡夫。即使是修到四禅八定,也不能真正地得解脫。

  所以,智慧和禅定是我們解脫道上的左右護欄,這個是必須要落實的。菩薩和解脫道上的一切聖衆,包括我們凡夫,都一定要完全在這上面去努力。

  這就是《八大人覺經》裏面第二覺和第叁覺的思想核心。

  有同修提到一心念佛的問題,如果說能夠一心念佛,心專注的時候,這是禅定,同時又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又包含了智慧。

  當然了,這個淨土法門非常深廣、非常圓妙,他不止是解脫道,還可以普度一切衆生。

  關于淨土宗修行的念佛法門,我們在後面的四覺當中,有機緣的時候還會跟大家繼續來討論的,因爲後面四覺是講菩薩道的,菩薩道是我們獲得生命真正幸福的一個原理。

  那麼念佛呢,實際上是包含了大乘菩薩道和小乘解脫道的一切佛法,內容就更加深廣了。

  我們知道我們需要禅定和智慧這兩門,那麼智慧怎麼獲得呢?智慧就是通過聽聞佛法、思維佛法,然後去實踐佛法獲得的,這是一個必然的道理,必經的路程。

  在這個定慧都具足的情況下,如果諸位還不能上路,也就是說你覺得現在已經在智慧和定力這兩方面下手了,還沒有上路,還不能解脫,原因在哪裏呢?那就是明天我們要講的“懈怠墜落”。這是我們明天要解決的問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六講 正宗分——知足守道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