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六讲 正宗分——知足守道觉▪P2

  ..续本文上一页情况是什么呢?就是凡夫——有求皆苦。我们凡夫众生,有所追求都是苦的。为什么他有所追求都是苦的?原因就是在于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对我们生命的本身有一个极大的误会。误会什么呢?就是我们本来这颗妄想的心,就是第六意识的这颗妄想心啊,我们让它做好事,它就可以为我们做好的事情,让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本来它是很听话的,它可以听我们的话。

  背后的意根是我执,它本来是非常平等地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非常客观地对待事物的。可是我们误会了,我们误以为它就是我自己,我们以为这颗妄想的心,不停追求外界的这颗心就是我们自己。就把家里的奴才当成主人了。说得更明确点,就是把贼当成自己的亲人了,认贼作父。所以这个妄想的贼,就整天在偷盗我们生命内在的这颗自由自在的宝珠。把自己自由解脱的这个无价宝偷去了。偷去换什么了呢?就是偷去换外在的物质、六尘。

  我们这颗妄想心总不停地追求外在的五欲六尘。追求这五欲六尘的同时,他自己又不甘愿了,因为有求不得的痛苦。诸位看这颗妄想心,它非常奇怪。他要自己拼命地去追求,然后回过头来呢,他还要在那里大吵大闹,说自己,哎呀我受苦呀,我轮回呀,我受不了,我很累,我在受罪,它觉得只有不停的追求才能解决心中的苦痛。

  罪,就是心里面的苦,这是自己苦;恶,是事相上的苦,是他苦。所以增长罪恶就是自己心也苦,你自己心一苦之后,你自己所做的事情旁人也不高兴,那么旁人苦就是恶。所以人家说恶、这人很恶,那就说明他伤害到别人了。而这个事情很坏,是恶人,那他伤害别人了。这个事情,这个恶事不是他自己。如果自己呢?那这人是受罪。比如说一个人犯罪了,他有罪没有?他判罪了,那就是他自己到监狱受苦去,恶人要判罪。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是心里有罪,然后才做了恶事情,所以心里面受这种罪业之苦。这种行为,你自己无能为力的,那是因为我们有个极大的误会。这颗妄想心它很奇怪的,它去追求物质、追求外在、追求名誉、追求财富、追求地位、追求官职,种种追求都是这颗妄想心自己要去追求的。但是当它获不得的时候,它自己在这里痛苦了,它自己又要痛苦,自己又要追求,痛苦和快乐完全是取决于这颗妄想心自己。

  那么诸位看一看,除了这颗妄想心,我们还会有痛苦吗?还会有罪恶感吗?还会有干坏事的东西吗?没有了。所有坏事的直接参与者就是第六意识的妄想。那么直接的主谋呢?就是它背后的我执,也就是意识的根本所在——意根。所以当你把这个妄想停下来的时候,在背后的这个意根,就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了。

  我们这颗心——心无厌足,它一定是有我执在追求,肯定有个误会。你对于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这个痛苦,它还要不停地去感受痛苦、追求痛苦,明明是痛苦它还要去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没有厌足。对于我们已经获得的这个非常殊胜的人身,对于我们已经拥有的生活环境,我们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就是一个障碍自己的智慧的最大的一个根本的原因了。

  那么菩萨呢?不是这样的。这个《八大人觉经》在这里第一次提到菩萨,为什么这里提到菩萨?前面我跟大家说了,《八大人觉经》的前面四觉讲的是解脱道。在佛法里面特别是二乘称为小乘法的能够获得解脱的,在解脱道里面的人是阿罗汉,就是二乘圣人。但二乘圣人的修行情况,这里为什么说是“菩萨不尔”呢?这里告诉大家,大乘小乘,无论你是修什么法门的,你对于现实生命的认识以及超越现实生命的局限,这是必不可少的行径,这是一条路线,大乘菩萨也必须先走完这条路。

  如果说大乘菩萨,他没有放下贪欲,如果他没有认识到六根和六尘这两样东西不是好东西,没有认识到我们轮回生死痛苦的所有内容都在这里,那么他所谓的菩萨也就是世间的一个善人好人而已,不能称为真正的菩萨。

  在这里提出菩萨的原因,就是要告诉我们,菩萨的修行也是对于世间的这种“贪得多求,增长罪恶”的情况啊,要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菩萨也要先获得解脱,菩萨也是需要解脱的。如果没有解脱的,这个菩萨的能力也就非常有限了,也就最多只是一个凡夫菩萨而已。

  那么在提到这个菩萨呢,他是这样一个情况之后,说“菩萨不尔”,菩萨为什么跟世俗的凡夫不一样?菩萨无求而行,不用受苦;内不为心所累名为无罪,外不为事所缠缚名为无恶。所以菩萨不是凡夫这样的。我们凡夫心里面难受了,你在受罪,难受了之后就干坏事了,那就是造恶了。菩萨不是这样。

  菩萨因为对于这个六根六尘六识看得太清楚了,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比喻里面,他把这个弹簧人的背上的那些东西看得太清楚了,所以他轻易地就把那些背上的那些东西全部扔掉了,不要这些了。所以菩萨的修行才是无求而行。他不求而且根本是不为自己的身心去求,不为自己去求。有句话说,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不为自己而求。所以,他的心就不用受苦了。心不用受苦,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不会做伤天害理、害人害己的事情了。

  那么下面一句呢:“常念知足”。他不但不为心所累,不为事物所累,而且还能够常行精进。那么知足这两个字,是内心明了因缘事理这为知,这是真知。他心里面呀,明明白白地看到六根六尘就像六条龙,在这个空花当中随便地飞舞一样,他不管这一切,他知道这一切。知道我们眼睛看到色尘的时候,如果你有我执了你就会贪求他,耳朵就喜欢好听的,他知道这些东西是这样子地来来去去,也知道我们这颗妄想心背后的我执,总是自以为是地在这里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情形当中,他看得很清楚,这是知。

  足呢?是对事物无贪无求却很努力。

  诸位,知足这两个字千万不要小看。不要以为我现在已经挺好了,这个家庭也过得不错,生活也过得还可以,然后我就也不学习,也不修行,也不用再多听闻佛法了,不是这样的知足啊。这个知足是真知呀,不是一般的说我现在知道念阿弥陀佛了,我就什么都不用学了;我现在知道佛法说的“缘起性空”了,然后我也就不用再学了。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彻底了解,如果你对生命没有彻底的觉悟,如果你对佛法没有完全的把握,告诉你,如果你是一个菩萨,那么你一定要常常地思念自己,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能够满足无量的愿望。

  所以菩萨知足的“足”,是对事物没有贪、没有求。没有贪求的意思呢,是知道六根六尘没有什么好东西可贪的,所以他就不贪了。那么他却还要拼命努力地满足一切众生,这才是真的知足。

  什么叫满足一切众生呢?就是当自己,当诸位学了佛法之后,知道佛法真的太好了,但众生却不知道这一点。你也知道每一个众生,自己跟佛原本是无二无别的,那么众生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就生起同体大悲来了。你愿意为他去努力一切,为一切众生能够得到这种自由,你要想尽办法去满足他。这样子你再做什么事情心也不累,别人误会你、诽谤你,你也不会为这样的事情去着急、去难过。所以他的身心都很知足。很多人一听到知足就以为什么事都不干了,这个是极端的错误。

  那么菩萨常念知足之后,后面的这两句话就是最为重要了:“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这里面有个关键问题叫做“安贫守道”。

  这个“安”是什么呢?安就是禅定。

  因为你只有得到禅定的定境的时候,你的整个身心才会安下来。“道”呢,是指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乃至三十七道品。这是解脱道上的必须修行的方法。

  古人有一句话说出家人很穷,形容生活很贫穷,永嘉大师《证道歌》说: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虽然身体只有三衣,只有穿百衲衣,或者只有非常破烂的衣服,但是他内心却有无价的珍宝,不为外物所转。这是“安贫守道”。实际上真正的快乐不是以外在的物质来决定的。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一样的:“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自己可以津津乐道。

  讲到“安贫守道”,既然这个“安”就是指禅定,就是昨天所说的四禅八定,指的是修习四禅八定的时候,我们的整个身心可以得自在,可以安下来。

  那么“道”字在这里要跟大家再介绍一下。这个四谛是释迦如来在成佛之后到鹿野园初转*轮说的内容。一到直后面的几十年来经常为诸弟子宣说四谛法。因为这个四谛法就是整个解脱道的重心。四谛的内容是苦、集、灭、道。

  苦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这一切,如果诸位前两天听过了就知道,六根六尘六识的这样一个世界,外在世界内在身心无非是苦。那么这个苦的原因是哪里来的呢?苦的原因就是集。集就是惑业苦,惑就是愚痴、迷惑,业就是造业了。就是昨天讲的“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然后今天讲的“心无厌足,唯得多求”这就是业。有了业之后就是受苦了,就“增长罪恶”。所以这个道呀,实际上就是苦集的集,就是把第三觉知的前面,这个说得清楚了。那么“灭”呢?就是解脱道的结果,涅槃境界。“道”就是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八正道对我们修习佛法非常重要。

  这里重点跟大家介绍一下十二因缘的用功方法。这个十二因缘呀,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为十二支。这个在佛法里面,就是三乘佛法里面的中乘,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修的法门比起声闻修的四谛法要稍微高一点。这个修行的方法第一就是要看到自己的这个无明,这个无明看到了之后,然后你在这里下手,破除了无明。无明如果消灭了,第二个行也就消灭了。行要是消灭了,识也就消灭了,乃至到最后生消灭了,老和死也就消灭了。

  也就是说,我们人的这一生有这个生命的存在,就是因为有无明,最根本的就是有无明。有了无明之后呢,我们整个轮回的内容就在此开始了。无明…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六讲 正宗分——知足守道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