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正宗分——知足守道觉
昨天我们讨论了关于少欲知足的问题。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整个佛法先告诉我们人世间的痛苦,然后在知道痛苦之后,又告诉我们为什么会痛苦,然后告诉我们要修习世间的四禅八定,最后以出世间的灭尽定,得到真正的少欲无为。这样才能够获得身心的自在。这个是我们所谓的竖出三界的一个基本法。也就是说,我们想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生当中获得真正的身心自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让我们要减少对外界的要求,减少追求外界支持的这样一种思想。在我们听法之前,希望诸位也能够秉持这样一种心态来听法。没有任何要求,这样你才会更加如实地体会到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今天我们又接着昨天的课题,继续来讨论《八大人觉经》的第三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这段话跟昨天的话可以联系起来说。昨天重点在“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上面,也就是重心放在修禅定上。禅定,我们学习佛法对于禅定这个名词一定要很清楚。一般现在中国所流传的禅宗跟所谓的禅定是有一定区别的。禅定之学是指通过一些观想的方法使我们身心能够沉静下来,慢慢地不再受这个纷扰的世界所干扰。那么禅宗可是大乘佛法以及整个佛法的精髓。所以中国的禅宗他的精神实际上是涵盖了小乘的解脱道和大乘的菩萨道。那么我们前面讲的第二觉知,以及现在所讲的第三觉知,乃至后面的第四觉知,都是讲解脱道。还没有讲到菩萨道上的修行大事。这里更相应于对于我们自己身心的一种受用上,还没有讲到大乘菩萨道。所以昨天所讲的禅定不是指禅宗的禅定,而是指过去的修习禅定法门的这个禅定。
众所周知,修习佛法有两条道路,是缺一不可的。一个就是禅定,一个就是智慧。所谓定慧等持,智慧和禅定必须要圆明。就像一个房间一样的,房间里面如果说没有灯光,那么你就看不见房间里的真实事物,我们如果没有智慧,也就看不见我们的身心状态。那如果说我们有了智慧之后,你没有禅定呢?就像这盏灯点在风中一样,很快就会被熄灭了。所以世间的人虽然有一点智慧,但是他们没有禅定的受用,所以在一些小小的聪明智慧上在人世间很容易起到反面的、负面的作用。所谓狂慧无归,就是说疯狂的智慧没有归宿。他那种有了一点智慧之后就会狂傲不羁。这种人呢,他虽然有智慧,但是没有定力。佛法特别强调我们修行一定要定慧等持。
在第一觉悟里面,告诉我们对世间的观察,要着重地生起出离心,认识人世间的痛苦。那么第二觉就判明了痛苦的原因是五欲疲劳,我们如何获得在欲界、在世间种种五欲上面的一种安定,如何不随五欲所转呢?这个首先是从禅定入手。
实际上,如果从佛法的戒定慧三学来看,戒是基础,定是根本,慧是目的。这三者是不能相互分离的。虽然有前后次第,但实际的受用呢,有了戒一定会有定和慧。在这里《八大人觉经》告诉我们的,是特强调定和慧。所以第二觉知重心落在禅定的修习上。
那么第三觉知呢,重点就落在智慧上了。如何获得智慧,这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除了在昨天学习的禅定的基础上,除了自身禅定的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够获得智慧呢?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没有智慧,你要想获得智慧首先要看你为什么没有智慧,为什么?这就是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这个是我们没有智慧的最根本的原因。
怎么没有智慧呀?心无厌足。
过去我听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得非常好。在一条河的此岸,有很多的弹簧人,这个弹簧人本来是根弹簧很高的,可以走过河去不会被淹死。结果在河的此岸他背了很多东西,由于身上的重量压下来之后,这个弹簧就被压缩了,压缩之后他的个子就变矮了,变矮了之后,这条河他就走不过去。走到一半的时候,或者刚刚走进去的时候就淹死了。从此之后,此岸的人全部都被这些种种的事物压在身上,压扁了,压缩了,然后都过不了河去,到不了彼岸,只能望洋兴叹。有一天,有一个人,正在走的时候他突然想到,这么重,我应该把身上的东西扔掉,所以他就扔掉了身上的重负。一扔掉之后,他走过去了,因为他没有压力,弹簧的个子又恢复原先那样变高了。走过去之后他回过头来再找这些人,劝他们放下身上的东西就可以走过河去。那么此岸的这些人由于无量劫以来太习惯于身上背很多东西了,这样一习惯之后越来越喜欢多,获得更多更好,那么他也永远也就到达不了彼岸,永远也听不懂从彼岸回来的这个已经没有任何负担的这个弹簧人的劝告了。这个弹簧人所说的境界和教育他的方法也听不懂了。
所以我们凡夫众生的一个最大的缺点,没有智慧的最大缺点就是“心无厌足”。获得智慧的最大障碍就是贪欲啊。不随贪欲而转,安贫守道,这个人就能开大智慧了。
那么心无厌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我们六根和六尘勾结的时候,根尘勾结妄识纷纷。虚妄的意识,颠倒是非,层出不穷,妄想纷飞,迷心逐境,无有停息,心迷了追逐于外在的环境。这是昨天说的,对外界产生了要求,然后就迷失了自己生命当中原有的这种自由的能力。追求五欲六尘,无有暂歇。受苦无厌离,受乐不知足。这是一个真正的人间百态啊。咸酸苦辣,样样都有。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人生充满了痛苦,你真的知道有痛苦了,你就发起了一种厌离心呀,你离开这个痛苦呀,可是又不离开,又不愿意离开,没有能力离开,没有人教他离开,不懂得离开,放不下。即使受乐呢,他又不知足,今天有了一百万,明天还要一千万。所以,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五欲境界,从来就没有知足的时候,没有满足的时候。
那么这种根尘勾结妄识纷飞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诸位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根尘就是六根对六尘。六根对六尘的时候,我们眼睛对色尘产生了贪欲的认识,不停地在这眼识里旋转。那耳根对声尘,鼻根对香尘,舌根对味尘,身根对触尘,意根对法尘。犹如六条龙在飞舞,互相勾结,变化莫测,异彩纷呈。
如果诸位有兴趣的话,那就可以停下来,把这颗妄想心暂时地停下看看。你就看到自己,眼睛不缘一切色相,眼根不缘一切色相,耳根不缘一切声相,鼻根不缘一切香相,舌根不缘一切味相,身根不缘一切触相,意根不缘一切法相。这个是最重要的。就是你这颗心,不用去想什么东西,就在此时,还有没有一个世界、一个事物可以让你贪爱呢?一点也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一个身心,是我们本来应该的。
如果有了这样的一个身心之后,诸位啊,我们受苦,苦在哪里?为什么受苦会不厌离?苦就是在六根六尘上面才受苦的。甚至你身体有病了,眼睛有病了,眼睛看不顺眼了,耳朵话听不进去了,意根产生分别,妄想在这里用世间种种的价值判断来衡量了,这样子一来呀,你就苦了。
你的苦到底是什么呢?当一个人,他是农民的时候,他有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穿上了,在农村里面感到很幸福。当一个赶时髦的人,他穿了一件刚过时的新衣服在大街上走的时候,他会垂头丧气。这个价值到底是谁来衡量?这个痛苦到底是从哪里来?无非就是自己的妄想给出来的一个虚假的尺寸,告诉自己我现在真的很苦。
如果诸位再醒悟一下,现在你的身心当中你感到苦了,实际上有没有苦呀?你当下观观看,你的生命这么完美、这么完善,一丝一毫的痛苦都没有。所以一切痛苦也都是自己的错觉,真正是天大的冤枉。所以,凡夫虽然受苦,但不知道这是错觉,他也没有厌离的这样一种能力,心随外物转去了。受苦,不醒悟;受乐呢?不知足。
所以在大乘佛法里有一句话说: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你要是真正地在六根门头看到了没有苦没有乐的这个,那你就是放大光明了。但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人生,他偏偏不这样教我们,他偏偏要教我们不要厌足,不但心无厌足,而且是唯得多求。不但在享乐的时候不知足,不但在受苦的时候不知厌离,而且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多多益善,多多地追求。
所以“唯得多求”这句话呀,就是众生最大的毛病,就是越多越好,社会上的各种观念也是如此。在西方,美国有一位莫里老人,他说过一句话,他说:“现在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教育的失败。大家在教育后一代人的时候,总是教大家要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实际上,你的一生,真正所需要的大概有多少呢?人的生活,能够维护你生命的正常健康发展的这种生活所需有多少呢?反过来说,正因为你天天地追求更多、追求更多,这样子给这个社会给这个世界又带来多少的痛苦烦恼和压力呢?正因为由于“唯得多求”的这样一种心态,没有别的出路。诸位,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总觉得应该获得越多的东西越好。没有别的出路,所以叫做唯得多求:唯独只有多求这条路,是众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如果让你少一点,你不干。
过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道家文化也非常精辟的,儒家也是,他提出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众生的这种业力,他的这种需求,我们诸位试想一下看,当大家社会上都觉得获得更多就是智慧、获得更多就是能力、获得更多就是你人生的价值的时候,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必须去做的,你也不得不去做。并不是你一定要这么疲惫地活在人世上的,你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应付,这就是一种增长罪恶。
如果说你发了大菩萨心,为度一切众生,你内心却是非常地知足,一点都没有追求,无所求无所得。然后你再拼命地努力为众生服务,这个就没有罪恶。问题是我们以为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条出路,赶紧学,赶紧修,赶紧多做事情,赶紧要获得某种成绩。这样子一来,跟我们生命本来具备的这种完美性呢,又正好背道而驰了。所以下面接着一句话叫“增长罪恶”。
增长罪恶的…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六讲 正宗分——知足守道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