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正宗分——知足守道覺
昨天我們討論了關于少欲知足的問題。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整個佛法先告訴我們人世間的痛苦,然後在知道痛苦之後,又告訴我們爲什麼會痛苦,然後告訴我們要修習世間的四禅八定,最後以出世間的滅盡定,得到真正的少欲無爲。這樣才能夠獲得身心的自在。這個是我們所謂的豎出叁界的一個基本法。也就是說,我們想在這個世界上,在人生當中獲得真正的身心自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讓我們要減少對外界的要求,減少追求外界支持的這樣一種思想。在我們聽法之前,希望諸位也能夠秉持這樣一種心態來聽法。沒有任何要求,這樣你才會更加如實地體會到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今天我們又接著昨天的課題,繼續來討論《八大人覺經》的第叁覺。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這段話跟昨天的話可以聯系起來說。昨天重點在“少欲無爲,身心自在”上面,也就是重心放在修禅定上。禅定,我們學習佛法對于禅定這個名詞一定要很清楚。一般現在中國所流傳的禅宗跟所謂的禅定是有一定區別的。禅定之學是指通過一些觀想的方法使我們身心能夠沈靜下來,慢慢地不再受這個紛擾的世界所幹擾。那麼禅宗可是大乘佛法以及整個佛法的精髓。所以中國的禅宗他的精神實際上是涵蓋了小乘的解脫道和大乘的菩薩道。那麼我們前面講的第二覺知,以及現在所講的第叁覺知,乃至後面的第四覺知,都是講解脫道。還沒有講到菩薩道上的修行大事。這裏更相應于對于我們自己身心的一種受用上,還沒有講到大乘菩薩道。所以昨天所講的禅定不是指禅宗的禅定,而是指過去的修習禅定法門的這個禅定。
衆所周知,修習佛法有兩條道路,是缺一不可的。一個就是禅定,一個就是智慧。所謂定慧等持,智慧和禅定必須要圓明。就像一個房間一樣的,房間裏面如果說沒有燈光,那麼你就看不見房間裏的真實事物,我們如果沒有智慧,也就看不見我們的身心狀態。那如果說我們有了智慧之後,你沒有禅定呢?就像這盞燈點在風中一樣,很快就會被熄滅了。所以世間的人雖然有一點智慧,但是他們沒有禅定的受用,所以在一些小小的聰明智慧上在人世間很容易起到反面的、負面的作用。所謂狂慧無歸,就是說瘋狂的智慧沒有歸宿。他那種有了一點智慧之後就會狂傲不羁。這種人呢,他雖然有智慧,但是沒有定力。佛法特別強調我們修行一定要定慧等持。
在第一覺悟裏面,告訴我們對世間的觀察,要著重地生起出離心,認識人世間的痛苦。那麼第二覺就判明了痛苦的原因是五欲疲勞,我們如何獲得在欲界、在世間種種五欲上面的一種安定,如何不隨五欲所轉呢?這個首先是從禅定入手。
實際上,如果從佛法的戒定慧叁學來看,戒是基礎,定是根本,慧是目的。這叁者是不能相互分離的。雖然有前後次第,但實際的受用呢,有了戒一定會有定和慧。在這裏《八大人覺經》告訴我們的,是特強調定和慧。所以第二覺知重心落在禅定的修習上。
那麼第叁覺知呢,重點就落在智慧上了。如何獲得智慧,這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除了在昨天學習的禅定的基礎上,除了自身禅定的這個原因以外,還有什麼辦法能夠獲得智慧呢?那麼我們爲什麼會沒有智慧,你要想獲得智慧首先要看你爲什麼沒有智慧,爲什麼?這就是第叁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這個是我們沒有智慧的最根本的原因。
怎麼沒有智慧呀?心無厭足。
過去我聽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講得非常好。在一條河的此岸,有很多的彈簧人,這個彈簧人本來是根彈簧很高的,可以走過河去不會被淹死。結果在河的此岸他背了很多東西,由于身上的重量壓下來之後,這個彈簧就被壓縮了,壓縮之後他的個子就變矮了,變矮了之後,這條河他就走不過去。走到一半的時候,或者剛剛走進去的時候就淹死了。從此之後,此岸的人全部都被這些種種的事物壓在身上,壓扁了,壓縮了,然後都過不了河去,到不了彼岸,只能望洋興歎。有一天,有一個人,正在走的時候他突然想到,這麼重,我應該把身上的東西扔掉,所以他就扔掉了身上的重負。一扔掉之後,他走過去了,因爲他沒有壓力,彈簧的個子又恢複原先那樣變高了。走過去之後他回過頭來再找這些人,勸他們放下身上的東西就可以走過河去。那麼此岸的這些人由于無量劫以來太習慣于身上背很多東西了,這樣一習慣之後越來越喜歡多,獲得更多更好,那麼他也永遠也就到達不了彼岸,永遠也聽不懂從彼岸回來的這個已經沒有任何負擔的這個彈簧人的勸告了。這個彈簧人所說的境界和教育他的方法也聽不懂了。
所以我們凡夫衆生的一個最大的缺點,沒有智慧的最大缺點就是“心無厭足”。獲得智慧的最大障礙就是貪欲啊。不隨貪欲而轉,安貧守道,這個人就能開大智慧了。
那麼心無厭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就是我們六根和六塵勾結的時候,根塵勾結妄識紛紛。虛妄的意識,顛倒是非,層出不窮,妄想紛飛,迷心逐境,無有停息,心迷了追逐于外在的環境。這是昨天說的,對外界産生了要求,然後就迷失了自己生命當中原有的這種自由的能力。追求五欲六塵,無有暫歇。受苦無厭離,受樂不知足。這是一個真正的人間百態啊。鹹酸苦辣,樣樣都有。
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人生充滿了痛苦,你真的知道有痛苦了,你就發起了一種厭離心呀,你離開這個痛苦呀,可是又不離開,又不願意離開,沒有能力離開,沒有人教他離開,不懂得離開,放不下。即使受樂呢,他又不知足,今天有了一百萬,明天還要一千萬。所以,對世間的種種事物,五欲境界,從來就沒有知足的時候,沒有滿足的時候。
那麼這種根塵勾結妄識紛飛到底是一種什麼境界呢?諸位可以想象一下,這個根塵就是六根對六塵。六根對六塵的時候,我們眼睛對色塵産生了貪欲的認識,不停地在這眼識裏旋轉。那耳根對聲塵,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身根對觸塵,意根對法塵。猶如六條龍在飛舞,互相勾結,變化莫測,異彩紛呈。
如果諸位有興趣的話,那就可以停下來,把這顆妄想心暫時地停下看看。你就看到自己,眼睛不緣一切色相,眼根不緣一切色相,耳根不緣一切聲相,鼻根不緣一切香相,舌根不緣一切味相,身根不緣一切觸相,意根不緣一切法相。這個是最重要的。就是你這顆心,不用去想什麼東西,就在此時,還有沒有一個世界、一個事物可以讓你貪愛呢?一點也沒有。這樣的一個環境、這樣的一個身心,是我們本來應該的。
如果有了這樣的一個身心之後,諸位啊,我們受苦,苦在哪裏?爲什麼受苦會不厭離?苦就是在六根六塵上面才受苦的。甚至你身體有病了,眼睛有病了,眼睛看不順眼了,耳朵話聽不進去了,意根産生分別,妄想在這裏用世間種種的價值判斷來衡量了,這樣子一來呀,你就苦了。
你的苦到底是什麼呢?當一個人,他是農民的時候,他有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穿上了,在農村裏面感到很幸福。當一個趕時髦的人,他穿了一件剛過時的新衣服在大街上走的時候,他會垂頭喪氣。這個價值到底是誰來衡量?這個痛苦到底是從哪裏來?無非就是自己的妄想給出來的一個虛假的尺寸,告訴自己我現在真的很苦。
如果諸位再醒悟一下,現在你的身心當中你感到苦了,實際上有沒有苦呀?你當下觀觀看,你的生命這麼完美、這麼完善,一絲一毫的痛苦都沒有。所以一切痛苦也都是自己的錯覺,真正是天大的冤枉。所以,凡夫雖然受苦,但不知道這是錯覺,他也沒有厭離的這樣一種能力,心隨外物轉去了。受苦,不醒悟;受樂呢?不知足。
所以在大乘佛法裏有一句話說: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幽。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你要是真正地在六根門頭看到了沒有苦沒有樂的這個,那你就是放大光明了。但是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人生,他偏偏不這樣教我們,他偏偏要教我們不要厭足,不但心無厭足,而且是唯得多求。不但在享樂的時候不知足,不但在受苦的時候不知厭離,而且還告訴我們一定要多多益善,多多地追求。
所以“唯得多求”這句話呀,就是衆生最大的毛病,就是越多越好,社會上的各種觀念也是如此。在西方,美國有一位莫裏老人,他說過一句話,他說:“現在的社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呢?教育的失敗。大家在教育後一代人的時候,總是教大家要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實際上,你的一生,真正所需要的大概有多少呢?人的生活,能夠維護你生命的正常健康發展的這種生活所需有多少呢?反過來說,正因爲你天天地追求更多、追求更多,這樣子給這個社會給這個世界又帶來多少的痛苦煩惱和壓力呢?正因爲由于“唯得多求”的這樣一種心態,沒有別的出路。諸位,我們從出生到現在,總覺得應該獲得越多的東西越好。沒有別的出路,所以叫做唯得多求:唯獨只有多求這條路,是衆生自己認爲有價值的。如果讓你少一點,你不幹。
過去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道家文化也非常精辟的,儒家也是,他提出的“爲學日增,爲道日損。”衆生的這種業力,他的這種需求,我們諸位試想一下看,當大家社會上都覺得獲得更多就是智慧、獲得更多就是能力、獲得更多就是你人生的價值的時候,其實很多事情並不是必須去做的,你也不得不去做。並不是你一定要這麼疲憊地活在人世上的,你還是要硬著頭皮去應付,這就是一種增長罪惡。
如果說你發了大菩薩心,爲度一切衆生,你內心卻是非常地知足,一點都沒有追求,無所求無所得。然後你再拼命地努力爲衆生服務,這個就沒有罪惡。問題是我們以爲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條出路,趕緊學,趕緊修,趕緊多做事情,趕緊要獲得某種成績。這樣子一來,跟我們生命本來具備的這種完美性呢,又正好背道而馳了。所以下面接著一句話叫“增長罪惡”。
增長罪惡的…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六講 正宗分——知足守道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