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六講 正宗分——知足守道覺▪P2

  ..續本文上一頁情況是什麼呢?就是凡夫——有求皆苦。我們凡夫衆生,有所追求都是苦的。爲什麼他有所追求都是苦的?原因就是在于我們有一個錯誤的觀點,就是對我們生命的本身有一個極大的誤會。誤會什麼呢?就是我們本來這顆妄想的心,就是第六意識的這顆妄想心啊,我們讓它做好事,它就可以爲我們做好的事情,讓它做什麼,它就做什麼。本來它是很聽話的,它可以聽我們的話。

  背後的意根是我執,它本來是非常平等地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非常客觀地對待事物的。可是我們誤會了,我們誤以爲它就是我自己,我們以爲這顆妄想的心,不停追求外界的這顆心就是我們自己。就把家裏的奴才當成主人了。說得更明確點,就是把賊當成自己的親人了,認賊作父。所以這個妄想的賊,就整天在偷盜我們生命內在的這顆自由自在的寶珠。把自己自由解脫的這個無價寶偷去了。偷去換什麼了呢?就是偷去換外在的物質、六塵。

  我們這顆妄想心總不停地追求外在的五欲六塵。追求這五欲六塵的同時,他自己又不甘願了,因爲有求不得的痛苦。諸位看這顆妄想心,它非常奇怪。他要自己拼命地去追求,然後回過頭來呢,他還要在那裏大吵大鬧,說自己,哎呀我受苦呀,我輪回呀,我受不了,我很累,我在受罪,它覺得只有不停的追求才能解決心中的苦痛。

  罪,就是心裏面的苦,這是自己苦;惡,是事相上的苦,是他苦。所以增長罪惡就是自己心也苦,你自己心一苦之後,你自己所做的事情旁人也不高興,那麼旁人苦就是惡。所以人家說惡、這人很惡,那就說明他傷害到別人了。而這個事情很壞,是惡人,那他傷害別人了。這個事情,這個惡事不是他自己。如果自己呢?那這人是受罪。比如說一個人犯罪了,他有罪沒有?他判罪了,那就是他自己到監獄受苦去,惡人要判罪。

  那麼對于我們來說是心裏有罪,然後才做了惡事情,所以心裏面受這種罪業之苦。這種行爲,你自己無能爲力的,那是因爲我們有個極大的誤會。這顆妄想心它很奇怪的,它去追求物質、追求外在、追求名譽、追求財富、追求地位、追求官職,種種追求都是這顆妄想心自己要去追求的。但是當它獲不得的時候,它自己在這裏痛苦了,它自己又要痛苦,自己又要追求,痛苦和快樂完全是取決于這顆妄想心自己。

  那麼諸位看一看,除了這顆妄想心,我們還會有痛苦嗎?還會有罪惡感嗎?還會有幹壞事的東西嗎?沒有了。所有壞事的直接參與者就是第六意識的妄想。那麼直接的主謀呢?就是它背後的我執,也就是意識的根本所在——意根。所以當你把這個妄想停下來的時候,在背後的這個意根,就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了。

  我們這顆心——心無厭足,它一定是有我執在追求,肯定有個誤會。你對于這個社會,對于我們的這個痛苦,它還要不停地去感受痛苦、追求痛苦,明明是痛苦它還要去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就是沒有厭足。對于我們已經獲得的這個非常殊勝的人身,對于我們已經擁有的生活環境,我們沒有滿足的時候,這就是一個障礙自己的智慧的最大的一個根本的原因了。

  那麼菩薩呢?不是這樣的。這個《八大人覺經》在這裏第一次提到菩薩,爲什麼這裏提到菩薩?前面我跟大家說了,《八大人覺經》的前面四覺講的是解脫道。在佛法裏面特別是二乘稱爲小乘法的能夠獲得解脫的,在解脫道裏面的人是阿羅漢,就是二乘聖人。但二乘聖人的修行情況,這裏爲什麼說是“菩薩不爾”呢?這裏告訴大家,大乘小乘,無論你是修什麼法門的,你對于現實生命的認識以及超越現實生命的局限,這是必不可少的行徑,這是一條路線,大乘菩薩也必須先走完這條路。

  如果說大乘菩薩,他沒有放下貪欲,如果他沒有認識到六根和六塵這兩樣東西不是好東西,沒有認識到我們輪回生死痛苦的所有內容都在這裏,那麼他所謂的菩薩也就是世間的一個善人好人而已,不能稱爲真正的菩薩。

  在這裏提出菩薩的原因,就是要告訴我們,菩薩的修行也是對于世間的這種“貪得多求,增長罪惡”的情況啊,要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菩薩也要先獲得解脫,菩薩也是需要解脫的。如果沒有解脫的,這個菩薩的能力也就非常有限了,也就最多只是一個凡夫菩薩而已。

  那麼在提到這個菩薩呢,他是這樣一個情況之後,說“菩薩不爾”,菩薩爲什麼跟世俗的凡夫不一樣?菩薩無求而行,不用受苦;內不爲心所累名爲無罪,外不爲事所纏縛名爲無惡。所以菩薩不是凡夫這樣的。我們凡夫心裏面難受了,你在受罪,難受了之後就幹壞事了,那就是造惡了。菩薩不是這樣。

  菩薩因爲對于這個六根六塵六識看得太清楚了,就是我剛才說的那個比喻裏面,他把這個彈簧人的背上的那些東西看得太清楚了,所以他輕易地就把那些背上的那些東西全部扔掉了,不要這些了。所以菩薩的修行才是無求而行。他不求而且根本是不爲自己的身心去求,不爲自己去求。有句話說,不爲自己求安樂,這就是不爲自己而求。所以,他的心就不用受苦了。心不用受苦,那麼就不會做惡事了,不會做傷天害理、害人害己的事情了。

  那麼下面一句呢:“常念知足”。他不但不爲心所累,不爲事物所累,而且還能夠常行精進。那麼知足這兩個字,是內心明了因緣事理這爲知,這是真知。他心裏面呀,明明白白地看到六根六塵就像六條龍,在這個空花當中隨便地飛舞一樣,他不管這一切,他知道這一切。知道我們眼睛看到色塵的時候,如果你有我執了你就會貪求他,耳朵就喜歡好聽的,他知道這些東西是這樣子地來來去去,也知道我們這顆妄想心背後的我執,總是自以爲是地在這裏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情形當中,他看得很清楚,這是知。

  足呢?是對事物無貪無求卻很努力。

  諸位,知足這兩個字千萬不要小看。不要以爲我現在已經挺好了,這個家庭也過得不錯,生活也過得還可以,然後我就也不學習,也不修行,也不用再多聽聞佛法了,不是這樣的知足啊。這個知足是真知呀,不是一般的說我現在知道念阿彌陀佛了,我就什麼都不用學了;我現在知道佛法說的“緣起性空”了,然後我也就不用再學了。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沒有徹底了解,如果你對生命沒有徹底的覺悟,如果你對佛法沒有完全的把握,告訴你,如果你是一個菩薩,那麼你一定要常常地思念自己,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能夠滿足無量的願望。

  所以菩薩知足的“足”,是對事物沒有貪、沒有求。沒有貪求的意思呢,是知道六根六塵沒有什麼好東西可貪的,所以他就不貪了。那麼他卻還要拼命努力地滿足一切衆生,這才是真的知足。

  什麼叫滿足一切衆生呢?就是當自己,當諸位學了佛法之後,知道佛法真的太好了,但衆生卻不知道這一點。你也知道每一個衆生,自己跟佛原本是無二無別的,那麼衆生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就生起同體大悲來了。你願意爲他去努力一切,爲一切衆生能夠得到這種自由,你要想盡辦法去滿足他。這樣子你再做什麼事情心也不累,別人誤會你、誹謗你,你也不會爲這樣的事情去著急、去難過。所以他的身心都很知足。很多人一聽到知足就以爲什麼事都不幹了,這個是極端的錯誤。

  那麼菩薩常念知足之後,後面的這兩句話就是最爲重要了:“安貧守道,惟慧是業”。這裏面有個關鍵問題叫做“安貧守道”。

  這個“安”是什麼呢?安就是禅定。

  因爲你只有得到禅定的定境的時候,你的整個身心才會安下來。“道”呢,是指四谛、十二因緣、八正道乃至叁十七道品。這是解脫道上的必須修行的方法。

  古人有一句話說出家人很窮,形容生活很貧窮,永嘉大師《證道歌》說: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雖然身體只有叁衣,只有穿百衲衣,或者只有非常破爛的衣服,但是他內心卻有無價的珍寶,不爲外物所轉。這是“安貧守道”。實際上真正的快樂不是以外在的物質來決定的。像孔子的弟子顔回一樣的:“一箪食,一瓢飲,人也不勘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自己可以津津樂道。

  講到“安貧守道”,既然這個“安”就是指禅定,就是昨天所說的四禅八定,指的是修習四禅八定的時候,我們的整個身心可以得自在,可以安下來。

  那麼“道”字在這裏要跟大家再介紹一下。這個四谛是釋迦如來在成佛之後到鹿野園初轉*輪說的內容。一到直後面的幾十年來經常爲諸弟子宣說四谛法。因爲這個四谛法就是整個解脫道的重心。四谛的內容是苦、集、滅、道。

  苦就是告訴我們世間的這一切,如果諸位前兩天聽過了就知道,六根六塵六識的這樣一個世界,外在世界內在身心無非是苦。那麼這個苦的原因是哪裏來的呢?苦的原因就是集。集就是惑業苦,惑就是愚癡、迷惑,業就是造業了。就是昨天講的“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然後今天講的“心無厭足,唯得多求”這就是業。有了業之後就是受苦了,就“增長罪惡”。所以這個道呀,實際上就是苦集的集,就是把第叁覺知的前面,這個說得清楚了。那麼“滅”呢?就是解脫道的結果,涅槃境界。“道”就是叁十七道品,八正道。八正道對我們修習佛法非常重要。

  這裏重點跟大家介紹一下十二因緣的用功方法。這個十二因緣呀,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稱爲十二支。這個在佛法裏面,就是叁乘佛法裏面的中乘,緣覺所修的法門。緣覺修的法門比起聲聞修的四谛法要稍微高一點。這個修行的方法第一就是要看到自己的這個無明,這個無明看到了之後,然後你在這裏下手,破除了無明。無明如果消滅了,第二個行也就消滅了。行要是消滅了,識也就消滅了,乃至到最後生消滅了,老和死也就消滅了。

  也就是說,我們人的這一生有這個生命的存在,就是因爲有無明,最根本的就是有無明。有了無明之後呢,我們整個輪回的內容就在此開始了。無明…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六講 正宗分——知足守道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