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用现在的话说是没有智慧,是愚痴,不知道真理,这是无明。如果能够破无明,那么你就获得智慧了。怎么样破呢?大家看十二因缘中一无明、二行、三识,识后面的名色,名就是指心法,我们内心世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精神世界,色就是指物质世界,物质和精神到了第四支的时候就分离了。第五是六入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六根之后呢,第六就是感触。根和尘就相触了。相触了之后就有感受,有了感受就会有贪爱,有了贪爱就会想追求,有了追求,那么你就造种种业了。所以“唯得多求,增长罪恶”。有了罪恶之后,就会感得来世的一期生命,又一期的生死。有了生,然后就有老,老了之后就会死。
这样的十二支流转,我们现在诸位最能体会到的,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分离的,二元的。精神世界的人,和研究精神世界的人认为是唯心的。现在社会哲学有些人认为,物质世界研究好了,就是唯物的。所以唯心唯物这是二元分离了。
那么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原本就分离呢?按佛法说不是分离的。分离是到了第四个层次的时候才分离开来的,第四。第三个层次是什么?就是这个识,识就是我们的妄想,就是我们的妄识。轮回由这个妄识在这里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无明是根本,妄识是推动,推动了我们身心和外界的一种分离。说得简单一点呀,就是这个妄识对我们的生命进行了一个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可怕的挑拨离间。
我们对这个世界,我们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是同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原本没有任何是非好坏,原本都是完全平等的。可是我们的这颗妄想心呢?它一挑拨之后,我们就看到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可怕的世界,这个人生是一个生老病死、苦恼没有智慧的人生了。那么这个妄想,诸位现在可以体会到的妄想,现在你们可以想一想,比如现在网络有多少人呀?这个屏幕上有多少字呀?你可以想得很清楚,这个妄想很清楚。那么这个妄想是第三个步骤,光有这个妄想呢还没有到第四个步骤的时候,他这个心和物还没有分离。
这个妄想的前面第二个步骤是什么呢?是行。无明和行。这个行是什么?诸位看,这个妄想的本身,看去好像有一个影像一样的。你想到大街上去了,你的脑袋里面以为自己去大街了;想到另外一个地方了,就想去;想做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就在脑子里面出现了。那么这个想看去是有一个形象的,但是这个形象是不停地改变的,不停地转换的。
诸位看看,我们这颗妄想心呀,就像山顶上的一块石头一样,不停地往山脚下滚,不知道滚到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其实我们永远都没有停下来,因为你在轮回。有时候偶尔觉得停下来了,打打坐呀,或者偶尔心静下来了,觉得很舒服的时候,实际上就像这块石头碰到一棵树了,挡了一下,挡了一下之后好像停下来了,实际上过了一段时间呢,它又开始启动了。修习四禅八定的人,没有得解脱轮回的人都是如此。他这颗妄想心呀,始终在这里滚。那么这个滚的过程就是第二支“行”。所以十二支无明的行呀,就是指行动。就是这个妄想的行动。因为你这个妄想,要是没有行动你就看不到妄想,所以行在前面,识才在后面。
识,我们容易看清楚,因为识有个具体的形象。这个形象不停地变化就像我们看到那个动画片一样的,动画片是很多画画起来,然后呢贴上去的,一个画一个画接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动的过程,实际上行这个动呀,这个动本身也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只是我们一种错觉。那么这个识本身呢?你对这个境界有把握了,对另外一个境界马上又产生一个执着,从这个境界到那个境界好像有个过程,就是动画的那个过程。那么我们的这颗妄想心呀,也是有这样的一个动画的过程。这个活动就是第二支。
诸位再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这个活动停止掉,这个活动的背后是什么呢?停止了活动之后,也就是你这个动画的妄想没有动画的效果了。你就把这个妄想,把一个妄想看得清清楚楚,他不起动,没有效果了,他只有想。所以这个意识的妄想我们不管了,妄想背后的这个行,我们也不管了,不要去管他,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呢?这个时候诸位看一看,这就是无明,十二支的无明。十二支的无明就是我们轮回生死的根本。也就是上次我们所说的,当你的妄想停下来之后,然后看去好像一点都不动的那个根本,无明就是在此。
所以禅宗叫我们参禅,他同样也是把这个妄想打起来之前,所以叫参话头嘛。那个话的头,就是你这个话还没有出来,出来了之后他就有形了,有了形之后你看看就不是行不是无明了。所以参话头一定是在话的前头,话还没出来之前,动还没动起来,所以动画的效果还没有,那么他这时对照的境界正好是一个无明的境界。等到这个无明的境界的时候,再专注它,一直专注,专注到有一天机缘成熟了,“啪”的一下打开本来、桶底脱落,那么这个我执,一下子就穿过去。禅宗就叫破本参了。
所以“安贫守道”这句话,诸位要深刻地体会了,“安贫”是指,对于六尘五欲的境界,我们再也不去追求了,所以在世间上看来,他很贫穷,自身的物质,乃至我们身体的感受,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这样一个生命,我们能够使他安下来,不要追求好看的衣服,也不要追求种种色声香味触法,这样子,他内心即能够安下来,外在又表现出非常的朴素,非常的自然,没有去追求了。然后他还能够时时刻刻地守住这一刻的“道”。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跟大家讲了十二因缘的这个无明,你看到了这个之后,菩萨在这里修行,也一定要守住这个无明,久而久之,打破无明,智慧就能够真正地打开了。
实际上,之所以要我们守,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太容易散乱了,所以必须要刻意地使自己专注在这里。像猫捕老鼠一样,要专注它,盯住他,这才叫守住,守道。
如果说你已经穿越了无明的那层壳子,已经把我执打破了,见到了真如的本体,那就不用你守了。因为真如本体本性天然,他始终是那样子,以前是这样子,现在还是这样子。只是我们,就像上次说的,这个乌云把天盖住了。
那么,这层乌云要怎样子穿透呢?我们一定要先盯住他,盯着盯着,久而久之,你的定力就增长了,因为你生命内在的这种自由的力量不再分散在六尘五欲上面了。你就有定力来突破他。
突破了之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开大智慧。所以菩萨的整个目的,在自己修行过程当中,在自己得解脱的时候,就是唯有智慧是我们所应该做的事情,别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因为本经的前四觉,他的重点都在解脱道,所以这里的“唯慧是业”所提到的菩萨的修行,也还只是在自己的解脱上面,还没有牵涉到众生,第五觉之后才牵涉到度众生,如何获得幸福。
此处“唯慧是业”这一句内容很广。 “慧”是智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闻、思、修这三慧。
首先是闻慧,诸位自己看书或者在这里听经,以及你接触一切佛教经典语言都是在听闻。还有,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种种人事,听闻有人做的好事了,有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了,只要符合佛法法印的,都可以称为闻慧,都是在听闻佛法。
比如说,我们学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或者道家思想的时候,他们也在讲说一些出世的道理,这些对我们认识佛法的基础有一定的帮助,这也算是闻慧。
但是世间所有的学问都是不究竟的,因为他没有办法超越生死的痛苦。所以在闻思修这三慧上,听闻佛法是第一。
第一步,听闻,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不听闻,就光去思维,一般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只有大根性的人,大善根的人,可能才有这个能力。
那么一般的人呢,都是先听闻,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够去思维。就像我们肚子里面有东西了,你才可以称得上消化,如果肚子里面空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你拿什么来消化呢?你根本连消化这个词都提不上。
其次是思慧,听闻之后一定要思维。诸位想想,佛法,释迦佛告诉我们的法,他是让我们自己去亲自证得,自己去亲自思维观察,不是佛说完了你们必须要相信。
如果你们自己不去努力思维考察,你光相信,那也只是初步的,得一些福德而已。真正的智慧是要通过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考察,自己的实践来获得的,这样子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佛法的智慧。
最后是修慧,也很重要。那么前面讲的那个“唯慧是业”的业,包含身口意三业。就是以这三业来实践我们闻思修三慧的。
怎么实现呢?比如闻慧,首先是身业,诸位现在在这里听闻佛法也是身业在起作用。到寺庙里面来听经,亲近善知识,都是通过身业。
那么口业呢?怎么来听闻佛法?口业的听闻佛法就是通过辩论,或者别人说,你来问,问法,这也是以口业来听闻佛法。
有些师父不主动说,你要请他说,说完之后,你就得受用。如果你不请,那大家都不说。所以听闻佛法也是要口业去做。
意业呢?就是心里面要想到,我应该去听闻佛法,在听的时候应该珍惜这个机缘,认真去听。
这就是身口意三业在闻慧上做功夫了。
思慧呢?也同样。身体去做,口去辩论,意去思维。
其实这个身业,就是我们先要得到一些证实。比如说你听闻的这个法到底对不对呀,你进行考虑,考虑了之后,如果你觉得还不对呢,那你就动手去做一点试试看。这个试试看的过程还不算修,只算思。
比如佛在世的时候,摩登伽女喜欢阿难,佛就告诉她,你要修行证得跟阿难一样的境界,我就把阿难给你。那么她就试着去做了。这个做的过程中,其实她实际上是没有修行的观念的,她只是想,这样做到底灵不灵。做完之后灵了,她才开始真正去修行了。
所以,思慧也可以通过一种试探性的行为去得到落实。
那么,用身口意这三业来专门修习闻思,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落实到生活当中去了。在我们的身口意上面,对于修慧是最重要的。
那么菩萨在这里,“唯慧是业”,主要还是在修慧上,在身口意三业的实践上。
讲到这里,诸位可能会想到前面菩萨的“安贫守道”,对于外在的物质世界都没有追求了,对于世间的种种事业都把他放下了,贫穷困苦一点不要紧,只要把心放在观照无明,断生死这个上面来,这是他的最根本的目的,要得解脱。
那么诸位在家有工作的怎么办?是不是就不要工作了,来安贫守道?诸位,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定要思考清楚。
“安贫守道”的“安”,是指心安。心安了之后,你不以世间的名利财富做为整个人生追求的目标,这就是“安贫”了。
“守道”,就是八正道。我们要以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正确的行为、正当的行业等等,来做事情,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做违背国家法律、政策、法规的事情,不要做违背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情。这个就是“守道”。
菩萨必须要守道的。如果说你做了违背国家法律的事,或者在单位里不好好工作,被炒鱿鱼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否还能够很安心呢?不能!你的不安心又会影响到家庭的生活,家里的人也不能安心。这样子一来,不但不能安贫守道,而且还会是非纷起。
因此,世间的事情我们去做只是认真去做,你一定要把心完全回归到道业上来,完全不以这一切的追求为满足,不以世间的五欲六尘追求为满足,如果你的身心整个寄托在那里面呀,那世界上的苦有你受的。
所以,菩萨的这种智慧还是非常的广阔,身口意三业的这种闻思修也是不停的进步,他不是让我们简简单单的盘腿、打坐、念佛。当然了,盘腿、打坐、念佛是一个比较捷径的、比较快捷的能够获得禅定和智慧的方法。
如果说,你的内心不能够获得智慧,内在又不能够安心,那么你的一切行为已经是脱离了这个佛法的轨道。
前面第二觉的重点在讲禅定,第三觉呢,重点在讲智慧。虽然讲智慧,他有“安贫守道”的这个“安”字,他表明禅定和智慧这两者绝对不能缺少,就像车的两个轮子,或者人的两条腿,如果你缺了一条腿,那就是瘸腿,走起路来就不平稳了。
走路不平稳还好,如果在修行上你缺少了智慧或者缺少了定力,那么你在解脱道上基本上就没有希望。
有智慧的人不去求定力,这个就像世间的很多哲学家,非常狂傲,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那个我执没有破,根本一点定力都没有。
那么如果只求定力没有智慧,就像世间的许多外道,练一些什么功法,使自己打坐或者定下来了,定下来之后身心很舒服,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什么了,实际上不管过多少年,他照样是一个愚蠢的凡夫。即使是修到四禅八定,也不能真正地得解脱。
所以,智慧和禅定是我们解脱道上的左右护栏,这个是必须要落实的。菩萨和解脱道上的一切圣众,包括我们凡夫,都一定要完全在这上面去努力。
这就是《八大人觉经》里面第二觉和第三觉的思想核心。
有同修提到一心念佛的问题,如果说能够一心念佛,心专注的时候,这是禅定,同时又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又包含了智慧。
当然了,这个净土法门非常深广、非常圆妙,他不止是解脱道,还可以普度一切众生。
关于净土宗修行的念佛法门,我们在后面的四觉当中,有机缘的时候还会跟大家继续来讨论的,因为后面四觉是讲菩萨道的,菩萨道是我们获得生命真正幸福的一个原理。
那么念佛呢,实际上是包含了大乘菩萨道和小乘解脱道的一切佛法,内容就更加深广了。
我们知道我们需要禅定和智慧这两门,那么智慧怎么获得呢?智慧就是通过听闻佛法、思维佛法,然后去实践佛法获得的,这是一个必然的道理,必经的路程。
在这个定慧都具足的情况下,如果诸位还不能上路,也就是说你觉得现在已经在智慧和定力这两方面下手了,还没有上路,还不能解脱,原因在哪里呢?那就是明天我们要讲的“懈怠坠落”。这是我们明天要解决的问题。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六讲 正宗分——知足守道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