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才罷休。所以有了“我”之後,你的貪,你的嗔,你的愚癡全部産生了。所以說萬惡之源由此而生。
“心是惡源”,這顆心,諸位看清楚這顆心沒有?不是指你妄想的這顆心,也不是指你說心痛的胸口裏面的那顆肉團心,也不是心髒的心。心是指我們想的這個妄識、妄想、妄想背後的那個才是真正的心源。那麼這個沒有破,你這個惡源就沒有解決。
所以我們修行,諸位在念佛的時候,首先你念佛能把你這個妄想收住了,粗重的妄想收住了之後,一開始你念佛的時候還會有一個我念阿彌陀佛,會有這種感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清楚,我在念阿彌陀佛,那麼念久了之後呢,功夫做得純熟了,你就不知道是我在念阿彌陀佛呢,還是阿彌陀佛在念阿彌陀佛,還是我在念我,渾然成爲一體。我與佛沒有絲毫的區別。這個時候,我與我所也就沒有區別了。我與我所沒有區別的時候,那就渾然一體。阿彌陀佛在你這一念的時候你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你不用去考慮說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呀?不用這樣去想,如此專注了之後這個我所就打破了,我和我所都打破了,就能證得念佛叁昧,所以念佛功德無量啊!你念這句阿彌陀佛,一開始妄想有的時候,念這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有個我所念的佛,當你妄想停下來之後你再念阿彌陀佛,他這個“所”就沒有了,所念的佛沒有了。所念的佛沒有了,能念的我也沒有了。那麼能所兩忘,頓入如來大光明藏。這就證得念佛叁昧了,那麼萬惡之源就從此了斷。
所以,這部經裏面光這一個“心是惡源”啊,就是不得了的重要。諸位!只這心心心是佛,妙用縱橫可憐生。我們可憐就可憐在這裏啊,你不知道他的妙用,他的好處。許許多多的人以爲念佛是著相,你不念佛你在念什麼呀?你在打妄想,在念貪嗔癡,在念我和我所,在念精神和物質的分裂,在念你和世界的分離。把自己局限起來,孤獨起來。當你把這句佛念了之後,你的整個身心世界全部都融會貫通,得大自在,一切行爲都成爲妙用恒沙。所以“心是惡源”實在來說真的是太重要太重要了!這是我們觀察自己痛苦的根源。
這裏有個要點,諸位在你感受到自己有痛苦的時候,比如說現在你感到很痛苦,遇到某一件麻煩的事情,很憂郁,我們這裏面還有個人叫憂郁(網名)的,你很憂郁的時候,憂郁的這種情緒就是第六意識,這本身就是一種惡。憂郁就是一種惡劣的情緒,心情惡劣那就是憂愁煩惱,就已經是第六意識。那這個惡的源在哪裏呢?在你想到一些痛苦,著急的事情的時候,這個背後還有一個知道自己痛苦的那個東西,他很清楚,哎呀,我現在憂郁了,哎呀,我現在很難受。那個知道自己很難受的那個家夥呀,他好像看上去一點都不難受。如果你能夠把心安住在那個家夥那兒,你當時的煩惱全部就沒有了,你只是知道有難受的這回事而已。這個就是惡的源。惡的源是這裏來的,他冠冕堂皇,他覺得:哎,我,你看,多好呀,我都知道我有憂郁,你們都向我學習吧。所以呀,我執就在這裏。
這個家夥平時總是指指點點,讓我們幹這個,讓我們幹那個,讓你要學佛呀,讓你要規矩呀,讓你要這樣,讓你要那樣,統統就是從這裏來的。
那麼學佛呢,我們知道了這是個賊,是這個惡的源,把這個源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看不清楚呢,最後好念佛,這個念佛下手處是最方便的。你佛一念之後,萬事全部放下了,就看到這個根本。所以,佛法哪個宗,哪個派,無論是密宗顯宗,他的下手處全部在這裏。
諸位!在這裏下手,社會上的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就認爲佛教是唯心的了,因爲佛教太重視這一念心了,太重視這個“心是惡源”的心。把這個惡源斷除掉才是解決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
講到這裏,佛陀還不放心,不放心什麼呢?不放心我們執著這個身體,身體還有痛苦啊。你說“心是惡源”,我心又看不見,你這個身體的痛苦我是感受得清清楚楚了,所以就認爲這個身體有一個真實的痛苦。那麼佛陀就告訴我們,身體的痛苦只是心的惡源流露出來的一個罪業聚集在一起而已。
“形爲罪薮”,這個“薮”就是聚集的意思。身體,我們感得的這個身體就是由于過去的身口意這叁業造惡,惡就是由于我們有我執,然後有分別,在我執和分別這樣兩個根塵勾結之下,所有的行爲、所有的副産品,都聚集在我們的這個身體上了。
特別是我們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諸位有沒有感覺啊?你遇到朋友,遇到熟人的時候,你問他近來怎麼樣的時候,他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啊?好忙!接著就是好累,最後就是“煩,這是世俗的叁字經”。諸位在這裏學佛,有時間上網,真是天下最大的福報了。如果你上網的時候,你學佛的時候,你整天還是想到我忙、我累、我煩,那麼這就說明我們是“形爲罪薮”。也就是說,形體成爲了罪業和痛苦的聚集點或合成體,這就是“形爲罪薮”啊。你把你的這個我執和分別,這個惡源流出來的惡水,身口意這叁業聚集在我們這個身體上了,所以身體就不堪重負。
在過去七佛裏面有一尊毗舍浮佛,他有說過一個偈頌,他傳法的偈頌說得非常好,諸位這個偈頌最好把他背下來。這個偈頌說:
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諸位好好體會一下,我們四大以爲身,只是假借而來的。剛才說的這顆明明白白的這顆心,我們起妄想的這顆心是怎麼起來的呢?心是因爲境而生起來的,這個心的本身,只有他自己就生不起來了。諸位想一想看,讓你打妄想的時候,你一定是有一個事物、有一個環境,有一個事物你可以緣他想起來的,如果沒有這個境,那麼你的內心也就沒有辦法想起來了。你想的都是有個境,你可以想。所以說“前境若無心亦無”,一切事件外境如果沒有了,你內心也不會妄想顛倒了。
你看!從這個表面上看,我們不要誤會了,以爲“境是第一因,心是第二因”,不是這個意思。諸位要曉得“前境若無心亦無”,心和境是同時生起,外在的,四大以爲身的這個身體,都是我們的這個我執、分別的這個“心是惡源”的這個源執取計較出來的。
那麼,如果沒有計較,這個境、妄想顛倒都沒有了,那就如剛才說的,你念佛念到能所兩忘,管他是心還是境呢。心和境都完全圓通微妙、完全圓融自在,身土不二,依正不二。依報和正報不二,內心和外境是不二的,一切差別相到你的心消融的時候都是不二法門。
所以當這句佛號念起來,當你能夠能所兩忘的時候,你再來看罪,這個罪報聚集在這個身體上的,疲憊不勘的這種累的感覺,受苦的感覺,就煙消雲散,自起自滅,像水上的泡漚一樣,幻起幻滅。最後就是講“罪福如幻起亦滅”,起來也是虛幻,滅掉也是虛幻。
第一覺的最後一句“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如是”兩個字就是指上面所說的道理。上面講了,我們作爲佛陀的弟子,如果能夠依照上面所說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法,去細細的谛觀、審察,就是觀察。剛才講的世界是無常的;身體是空的,是苦的;內心是無我的,這個我執沒有了。那麼要是這樣的去看,不停地去看,你自然而然地會把這個我執放下,會把我執扔掉,就可以遠離凡夫衆生所執著的。執著以爲人可以永恒、以爲世間可以找到快樂、以爲可以在這個身體和這個世界上找到快樂、以爲有個可以主宰的自我、以爲這個世界還是挺清淨的。這種顛倒就是在我執的背景下形成的四種顛倒,就可以遠離了。
那麼離開了這一切執著之後,我們會體會到宇宙人生的如夢如幻、虛僞不實;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是不淨的,從而得到真正的受用。因此,就應該依教修行,逐漸地遠離生死,從而得到解脫自在。這個是第一覺——苦空無常覺。
第一覺的內涵實際上是概括了前面四覺的內容。前面四覺,第一覺已經把這個具體的方向告訴我們了,用功下手處剛才已經給大家詳細地說了一下,也就是意識和意根的問題。諸位可以靜下來細細觀察,觀察自己,不用去思維語言和文字上的東西,而是思考自己的身心。“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如果這樣去做,一定能夠離開生死。如果說你這樣觀察還觀察不起來,那麼肯定還有存在其他問題,其他問題在第二第叁第四覺這後面的叁覺中提到了,這些我們下一次再給大家介紹。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四講 正宗分——苦空無常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