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样才罢休。所以有了“我”之后,你的贪,你的嗔,你的愚痴全部产生了。所以说万恶之源由此而生。
“心是恶源”,这颗心,诸位看清楚这颗心没有?不是指你妄想的这颗心,也不是指你说心痛的胸口里面的那颗肉团心,也不是心脏的心。心是指我们想的这个妄识、妄想、妄想背后的那个才是真正的心源。那么这个没有破,你这个恶源就没有解决。
所以我们修行,诸位在念佛的时候,首先你念佛能把你这个妄想收住了,粗重的妄想收住了之后,一开始你念佛的时候还会有一个我念阿弥陀佛,会有这种感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清楚,我在念阿弥陀佛,那么念久了之后呢,功夫做得纯熟了,你就不知道是我在念阿弥陀佛呢,还是阿弥陀佛在念阿弥陀佛,还是我在念我,浑然成为一体。我与佛没有丝毫的区别。这个时候,我与我所也就没有区别了。我与我所没有区别的时候,那就浑然一体。阿弥陀佛在你这一念的时候你不知道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你不用去考虑说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呀?不用这样去想,如此专注了之后这个我所就打破了,我和我所都打破了,就能证得念佛三昧,所以念佛功德无量啊!你念这句阿弥陀佛,一开始妄想有的时候,念这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有个我所念的佛,当你妄想停下来之后你再念阿弥陀佛,他这个“所”就没有了,所念的佛没有了。所念的佛没有了,能念的我也没有了。那么能所两忘,顿入如来大光明藏。这就证得念佛三昧了,那么万恶之源就从此了断。
所以,这部经里面光这一个“心是恶源”啊,就是不得了的重要。诸位!只这心心心是佛,妙用纵横可怜生。我们可怜就可怜在这里啊,你不知道他的妙用,他的好处。许许多多的人以为念佛是著相,你不念佛你在念什么呀?你在打妄想,在念贪嗔痴,在念我和我所,在念精神和物质的分裂,在念你和世界的分离。把自己局限起来,孤独起来。当你把这句佛念了之后,你的整个身心世界全部都融会贯通,得大自在,一切行为都成为妙用恒沙。所以“心是恶源”实在来说真的是太重要太重要了!这是我们观察自己痛苦的根源。
这里有个要点,诸位在你感受到自己有痛苦的时候,比如说现在你感到很痛苦,遇到某一件麻烦的事情,很忧郁,我们这里面还有个人叫忧郁(网名)的,你很忧郁的时候,忧郁的这种情绪就是第六意识,这本身就是一种恶。忧郁就是一种恶劣的情绪,心情恶劣那就是忧愁烦恼,就已经是第六意识。那这个恶的源在哪里呢?在你想到一些痛苦,着急的事情的时候,这个背后还有一个知道自己痛苦的那个东西,他很清楚,哎呀,我现在忧郁了,哎呀,我现在很难受。那个知道自己很难受的那个家伙呀,他好像看上去一点都不难受。如果你能够把心安住在那个家伙那儿,你当时的烦恼全部就没有了,你只是知道有难受的这回事而已。这个就是恶的源。恶的源是这里来的,他冠冕堂皇,他觉得:哎,我,你看,多好呀,我都知道我有忧郁,你们都向我学习吧。所以呀,我执就在这里。
这个家伙平时总是指指点点,让我们干这个,让我们干那个,让你要学佛呀,让你要规矩呀,让你要这样,让你要那样,统统就是从这里来的。
那么学佛呢,我们知道了这是个贼,是这个恶的源,把这个源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看不清楚呢,最后好念佛,这个念佛下手处是最方便的。你佛一念之后,万事全部放下了,就看到这个根本。所以,佛法哪个宗,哪个派,无论是密宗显宗,他的下手处全部在这里。
诸位!在这里下手,社会上的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就认为佛教是唯心的了,因为佛教太重视这一念心了,太重视这个“心是恶源”的心。把这个恶源断除掉才是解决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
讲到这里,佛陀还不放心,不放心什么呢?不放心我们执着这个身体,身体还有痛苦啊。你说“心是恶源”,我心又看不见,你这个身体的痛苦我是感受得清清楚楚了,所以就认为这个身体有一个真实的痛苦。那么佛陀就告诉我们,身体的痛苦只是心的恶源流露出来的一个罪业聚集在一起而已。
“形为罪薮”,这个“薮”就是聚集的意思。身体,我们感得的这个身体就是由于过去的身口意这三业造恶,恶就是由于我们有我执,然后有分别,在我执和分别这样两个根尘勾结之下,所有的行为、所有的副产品,都聚集在我们的这个身体上了。
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诸位有没有感觉啊?你遇到朋友,遇到熟人的时候,你问他近来怎么样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啊?好忙!接着就是好累,最后就是“烦,这是世俗的三字经”。诸位在这里学佛,有时间上网,真是天下最大的福报了。如果你上网的时候,你学佛的时候,你整天还是想到我忙、我累、我烦,那么这就说明我们是“形为罪薮”。也就是说,形体成为了罪业和痛苦的聚集点或合成体,这就是“形为罪薮”啊。你把你的这个我执和分别,这个恶源流出来的恶水,身口意这三业聚集在我们这个身体上了,所以身体就不堪重负。
在过去七佛里面有一尊毗舍浮佛,他有说过一个偈颂,他传法的偈颂说得非常好,诸位这个偈颂最好把他背下来。这个偈颂说: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诸位好好体会一下,我们四大以为身,只是假借而来的。刚才说的这颗明明白白的这颗心,我们起妄想的这颗心是怎么起来的呢?心是因为境而生起来的,这个心的本身,只有他自己就生不起来了。诸位想一想看,让你打妄想的时候,你一定是有一个事物、有一个环境,有一个事物你可以缘他想起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境,那么你的内心也就没有办法想起来了。你想的都是有个境,你可以想。所以说“前境若无心亦无”,一切事件外境如果没有了,你内心也不会妄想颠倒了。
你看!从这个表面上看,我们不要误会了,以为“境是第一因,心是第二因”,不是这个意思。诸位要晓得“前境若无心亦无”,心和境是同时生起,外在的,四大以为身的这个身体,都是我们的这个我执、分别的这个“心是恶源”的这个源执取计较出来的。
那么,如果没有计较,这个境、妄想颠倒都没有了,那就如刚才说的,你念佛念到能所两忘,管他是心还是境呢。心和境都完全圆通微妙、完全圆融自在,身土不二,依正不二。依报和正报不二,内心和外境是不二的,一切差别相到你的心消融的时候都是不二法门。
所以当这句佛号念起来,当你能够能所两忘的时候,你再来看罪,这个罪报聚集在这个身体上的,疲惫不勘的这种累的感觉,受苦的感觉,就烟消云散,自起自灭,像水上的泡沤一样,幻起幻灭。最后就是讲“罪福如幻起亦灭”,起来也是虚幻,灭掉也是虚幻。
第一觉的最后一句“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如是”两个字就是指上面所说的道理。上面讲了,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如果能够依照上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等法,去细细的谛观、审察,就是观察。刚才讲的世界是无常的;身体是空的,是苦的;内心是无我的,这个我执没有了。那么要是这样的去看,不停地去看,你自然而然地会把这个我执放下,会把我执扔掉,就可以远离凡夫众生所执着的。执着以为人可以永恒、以为世间可以找到快乐、以为可以在这个身体和这个世界上找到快乐、以为有个可以主宰的自我、以为这个世界还是挺清净的。这种颠倒就是在我执的背景下形成的四种颠倒,就可以远离了。
那么离开了这一切执著之后,我们会体会到宇宙人生的如梦如幻、虚伪不实;是无常、是苦、是空、是无我、是不净的,从而得到真正的受用。因此,就应该依教修行,逐渐地远离生死,从而得到解脱自在。这个是第一觉——苦空无常觉。
第一觉的内涵实际上是概括了前面四觉的内容。前面四觉,第一觉已经把这个具体的方向告诉我们了,用功下手处刚才已经给大家详细地说了一下,也就是意识和意根的问题。诸位可以静下来细细观察,观察自己,不用去思维语言和文字上的东西,而是思考自己的身心。“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如果这样去做,一定能够离开生死。如果说你这样观察还观察不起来,那么肯定还有存在其他问题,其他问题在第二第三第四觉这后面的三觉中提到了,这些我们下一次再给大家介绍。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四讲 正宗分——苦空无常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