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叁講 解序分——發心求正覺▪P3

  ..續本文上一頁讀經,我們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熟練。比如說我們在念咒的時候,很多時候因爲咒語我們都背得滾瓜爛熟了,所以念下來像順口溜一樣,全出來了。這樣如果從培養定力的角度去看也是可以的。不過我要勸告一下,讀經聲音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在讀誦的時候爲什麼不宜太高?太高的時候很容易傷氣,太低了呢?容易傷血。氣血流通很正常,念得也非常舒服,這樣最好。太快容易傷氣,太慢容易傷血。所以太慢太快太高太低都不太合理。我說的是都不太合理,是說你要是長期這樣下去的話,身體可能會有些不好的影響。這是在誦經的時候,把誦經當成修行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這一點。

  當然了,平時我們看書看經或者研究一個課題的時候,研究一個道理的時候,一目十行就過去了,那樣是可以的。那是因爲我們純粹爲了研究,爲了有些道理我們都知道了,那麼看一眼就過去了,這個不在此列。

  “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最後這個“八大人覺”,就是八條菩薩所覺悟的真理,也就是成爲菩薩(大人)、成爲佛(覺)的真理。這個地方諸位可以看到了,我們念怎麼念呢?這個“誦念”,誦是初步,念是第二步。

  誦是對照著經文,把這個文字誦下來了。剛才我們開講之前夢幻寒冬(一位同修)誦了一遍,這就是誦,這是初步。你誦了之後就等于聽聞一遍這部經典所說的義理了。然後你真的就了解了嗎?沒有真正的了解。所謂沒有真正的了解就是你畢竟不了解內涵,對于經文的內在義理沒有一種決定性的抉擇能力,這是初步。如果我們經典讀完之後你就知道佛經裏講的真的是太好了,我這個生命就全神貫注在這部經的內涵上,這個是屬于第二步了。所以第一步只是大概了解一下,明天別人要說起來《八大人覺經》講什麼,你也會說一通,這是屬于聞慧,你有智慧了,廣學多聞就有智慧。那麼思慧是通過自己的思維。

  所以孔子講“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佛教裏面說“有教無觀則惘,有觀無教則殆”。“教”就是聽聞教法。我們讀誦的時候,對照經文誦的時候,讀的時候就是聽聞。第二步就是思維,思維屬于思慧。在內心當中,對于經文的讀誦這是第一步了。

  第二步呢,實際上是對于《八大人覺經》的這個“覺”字,也就是這裏面八條道理,時時刻刻落實在自己的身心生活當中,這個才算真正的讀了。所以,諸位看到這句話,不要以爲佛陀叫我們白天晚上都要拿一本《八大人覺經》然後對著經本,或者說在那邊開口閉口在那裏念,“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不是這樣在那裏念,不是在那兒背書。而是把這裏面的理論,貫穿在自己的整個生活當中。

  前面的“常于晝夜”,就是晝和夜是一個功夫上的差別。晝是我們醒的時候,夜是我們睡的時候。我們做功夫,念佛就是這樣,醒的時候去做。功夫深了,睡的時候你也能做。如果說諸位念佛,你現在沒有做到睡覺的時候也能念佛,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你想今生自己出離娑婆,了脫生死,往生西方淨土很不容易。那要看臨終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善緣,有沒有善知識來幫我們助念了。如果你身邊沒有善知識,也沒有這種善緣。比如說有些家裏人不信佛的,即使身邊有這個道友,也不敢到你家裏去幫你助念。怎麼辦?你一定要做到晝夜都能夠念。一定要功夫做到!所以這個晝夜,告訴我們一個用功的竅門啊。

  有不少居士,念佛十年、十年以上,最後說自己居然沒有什麼進步,所以是很傷心啊。我說爲什麼會沒有進步?因爲他總得有這樣的一個次第,有這樣的一個方向。我們平時在自己沒有妄想,沒有雜念的時候,內心沒有煩惱,在外境沒有遇到麻煩的時候,你能否使心處在正念中,能否使心處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佛號當中。靜中的功夫是沒有人搗亂你,你這句佛如果還念不起來,還覺得自己很無聊,很空虛,不知道怎麼辦,那麼你功夫一點點都沒上路。這個做功夫,是要自己親自去做的,而且你一做就很靈,它就是這麼回事。靜中靜,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動中靜。即使遇到許多生活事情,即使我們在聊天室裏面講話,你這句佛號也能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麼這個動中的功夫就做到了。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就是動中也能夠靜,這是第二步功夫。

  第二步功夫做到了,還只算是晝的功夫,白天。

  所以“常于晝夜”就是告訴我們,你白天的功夫要做到,醒的時候,自己能夠知覺的時候,你一句佛號能夠堅持下來。那麼在夢裏面,遇到什麼情況,遇到快樂的,遇到自己比較安心的順緣你可以念下來,遇到惡緣了,夢裏面夢到被老虎在追了,你能不能念阿彌陀佛?有時候遇到老虎追了,遇到麻煩了念阿彌陀佛,遇到快樂了你能不能念阿彌陀佛?!

  所以,“常于晝夜”就告訴我們用功先要從你自己清靜的時候,覺醒的時候能常用得上,然後才轉到生活當中來。有些同修他會不停地問我們:師父呀,我的生活很煩惱,我一煩起來就不知道念佛了,也不知道修行了。

  怎麼樣?煩惱的時候怎麼樣用功?你太籠統了。你看看自己不煩不亂的時候有沒有用功啊?你一看:我沒有做到。所以,你煩的時候不亂才怪呢。你著急的時候,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還能用功嗎?用不上去。所以要看自己功夫到什麼程度。

  這個“至心誦念”的“誦念”也是如此。剛才說了,“誦”就是把這個經文的道理明白了,那麼把這個文字上的義理清楚了,讀一遍會加深印象,這都屬于誦。“念”呢?就是把這種思想貫穿在自己的身心行爲當中。所以,在這個序分裏面,佛陀就以這樣大的一種要求,掌握了我們用功的要點。

  “爲佛弟子”,你想學習佛法,怎麼學的?在時間上,在環境上,你如何去對待?在外境上你怎麼用你這個用功修行的情況怎麼對待外境?外境是白天,清清楚楚,你內心清清楚楚的時候,你可以用功。再進一步,有人說我們這個夢中是半死,死亡的時候是全死。特別是夢中無夢,這個睡覺的時候睡著了夜裏沒有夢的時候,你怎麼把握自己,更難把握自己了。

  過去有一位大德叫弟子要好好用功,好好念佛。那個弟子很高興的跟師父說:“我現在基本上能夠一心不亂了。”口氣不錯。我們一聽,諸位是不是覺得很難得了?師父說:“你一心不亂了嗎?”他說:“我在白天的時候,在覺醒的時候,這句佛號肯定不會斷了,肯定不會斷!”你猜他師父怎麼說的?他師父大喝一聲,說:“你這樣用功,念一萬年佛也沒用!”諸位啊,白天都是一心不亂了,佛號一句也沒有斷,師父還說他念一萬年都沒用。那個弟子馬上就跪下來說:“師父,我怎麼辦?”那麼這個師父就告訴他,說:“你既然睡覺的時候不能念,那你在睡覺剛一睡醒,你就馬上起來,跪在床上,不管你睡了多長時間,你就跪在床上,把這句佛號提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到你再睡著爲止。如果睡不著了,那你晚上就睡一次。睡醒了你繼續接著就念。”這樣子,他念下去,不到叁年,白天晚上都能念了。

  所以佛告訴我們“常于晝夜”,這個“晝夜”不是簡簡單單地說:哦,你晚上也要念白天也要念。不是。這是告訴我們用功必須是在你清楚明白的時候先用,然後,在不清楚明白的時候也要用。

  過去禅宗有參禅的,參禅的祖師大德見面的時候都要打機鋒。有兩個禅師見了面之後,一個問說:“你能不能做主啊?”他說:“我能夠做主了。”“白天能不能做主啊?”他說:“我白天也能夠做主了。”“那夜裏做夢的時候能不能做主啊?”他說:“我做夢也能夠做主了”。那麼這個禅師就問他:“你無夢的時候能做主嗎?”這回他傻了,沒有夢的時候我們怎麼做主呀?傻乎乎的一個,什麼都不知道。所以這個禅師就說他:“你用功還差得遠呢。”做主雖然會做主了,就是他白天也能夠覺照,晚上也能夠覺照,覺照得很好了,但是他沒有看到佛性呢。諸位,禅宗是要看到佛性的。

  但是,淨土宗的念佛跟禅宗用功不太一樣。淨土宗你這個用功的深淺範圍就更廣了。你做功夫可以從事一心、理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這樣去念。就是首先在事相上達到一心。我們心裏面,妄想轉過來,口裏始終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清楚的一句一句,白天晚上能夠一心了,這是事一心。

  那麼如果你功夫更提高一層,這句佛號就不用念出來,而是你內心很清楚,你的心跟阿彌陀佛完全是融爲一體的,就是阿彌陀佛。你這顆心跟阿彌陀佛完全融爲一體了。白天能夠這樣,能夠覺得你的整個生活,你的身口意叁業就是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了。這個時候,你不用想阿彌陀佛的相,也不用念出阿彌陀佛的聲音,這個時候就是“理一心”,就是你白天晚上都能念,這是“理一心”,是理上一心。

  所以淨土宗念佛的修行,次第很清楚,方法很圓融,範圍很廣博,下手最容易。而境界呢,你真正能夠理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那和禅宗的明心見性徹底解脫又是完全一樣了。所以說,若能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道理就在此了。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叁講 解序分——發心求正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