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三讲 解序分——发心求正觉▪P3

  ..续本文上一页读经,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熟练。比如说我们在念咒的时候,很多时候因为咒语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了,所以念下来像顺口溜一样,全出来了。这样如果从培养定力的角度去看也是可以的。不过我要劝告一下,读经声音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在读诵的时候为什么不宜太高?太高的时候很容易伤气,太低了呢?容易伤血。气血流通很正常,念得也非常舒服,这样最好。太快容易伤气,太慢容易伤血。所以太慢太快太高太低都不太合理。我说的是都不太合理,是说你要是长期这样下去的话,身体可能会有些不好的影响。这是在诵经的时候,把诵经当成修行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当然了,平时我们看书看经或者研究一个课题的时候,研究一个道理的时候,一目十行就过去了,那样是可以的。那是因为我们纯粹为了研究,为了有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了,那么看一眼就过去了,这个不在此列。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最后这个“八大人觉”,就是八条菩萨所觉悟的真理,也就是成为菩萨(大人)、成为佛(觉)的真理。这个地方诸位可以看到了,我们念怎么念呢?这个“诵念”,诵是初步,念是第二步。

  诵是对照着经文,把这个文字诵下来了。刚才我们开讲之前梦幻寒冬(一位同修)诵了一遍,这就是诵,这是初步。你诵了之后就等于听闻一遍这部经典所说的义理了。然后你真的就了解了吗?没有真正的了解。所谓没有真正的了解就是你毕竟不了解内涵,对于经文的内在义理没有一种决定性的抉择能力,这是初步。如果我们经典读完之后你就知道佛经里讲的真的是太好了,我这个生命就全神贯注在这部经的内涵上,这个是属于第二步了。所以第一步只是大概了解一下,明天别人要说起来《八大人觉经》讲什么,你也会说一通,这是属于闻慧,你有智慧了,广学多闻就有智慧。那么思慧是通过自己的思维。

  所以孔子讲“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佛教里面说“有教无观则惘,有观无教则殆”。“教”就是听闻教法。我们读诵的时候,对照经文诵的时候,读的时候就是听闻。第二步就是思维,思维属于思慧。在内心当中,对于经文的读诵这是第一步了。

  第二步呢,实际上是对于《八大人觉经》的这个“觉”字,也就是这里面八条道理,时时刻刻落实在自己的身心生活当中,这个才算真正的读了。所以,诸位看到这句话,不要以为佛陀叫我们白天晚上都要拿一本《八大人觉经》然后对着经本,或者说在那边开口闭口在那里念,“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不是这样在那里念,不是在那儿背书。而是把这里面的理论,贯穿在自己的整个生活当中。

  前面的“常于昼夜”,就是昼和夜是一个功夫上的差别。昼是我们醒的时候,夜是我们睡的时候。我们做功夫,念佛就是这样,醒的时候去做。功夫深了,睡的时候你也能做。如果说诸位念佛,你现在没有做到睡觉的时候也能念佛,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想今生自己出离娑婆,了脱生死,往生西方净土很不容易。那要看临终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善缘,有没有善知识来帮我们助念了。如果你身边没有善知识,也没有这种善缘。比如说有些家里人不信佛的,即使身边有这个道友,也不敢到你家里去帮你助念。怎么办?你一定要做到昼夜都能够念。一定要功夫做到!所以这个昼夜,告诉我们一个用功的窍门啊。

  有不少居士,念佛十年、十年以上,最后说自己居然没有什么进步,所以是很伤心啊。我说为什么会没有进步?因为他总得有这样的一个次第,有这样的一个方向。我们平时在自己没有妄想,没有杂念的时候,内心没有烦恼,在外境没有遇到麻烦的时候,你能否使心处在正念中,能否使心处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佛号当中。静中的功夫是没有人捣乱你,你这句佛如果还念不起来,还觉得自己很无聊,很空虚,不知道怎么办,那么你功夫一点点都没上路。这个做功夫,是要自己亲自去做的,而且你一做就很灵,它就是这么回事。静中静,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动中静。即使遇到许多生活事情,即使我们在聊天室里面讲话,你这句佛号也能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么这个动中的功夫就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就是动中也能够静,这是第二步功夫。

  第二步功夫做到了,还只算是昼的功夫,白天。

  所以“常于昼夜”就是告诉我们,你白天的功夫要做到,醒的时候,自己能够知觉的时候,你一句佛号能够坚持下来。那么在梦里面,遇到什么情况,遇到快乐的,遇到自己比较安心的顺缘你可以念下来,遇到恶缘了,梦里面梦到被老虎在追了,你能不能念阿弥陀佛?有时候遇到老虎追了,遇到麻烦了念阿弥陀佛,遇到快乐了你能不能念阿弥陀佛?!

  所以,“常于昼夜”就告诉我们用功先要从你自己清静的时候,觉醒的时候能常用得上,然后才转到生活当中来。有些同修他会不停地问我们:师父呀,我的生活很烦恼,我一烦起来就不知道念佛了,也不知道修行了。

  怎么样?烦恼的时候怎么样用功?你太笼统了。你看看自己不烦不乱的时候有没有用功啊?你一看:我没有做到。所以,你烦的时候不乱才怪呢。你着急的时候,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还能用功吗?用不上去。所以要看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

  这个“至心诵念”的“诵念”也是如此。刚才说了,“诵”就是把这个经文的道理明白了,那么把这个文字上的义理清楚了,读一遍会加深印象,这都属于诵。“念”呢?就是把这种思想贯穿在自己的身心行为当中。所以,在这个序分里面,佛陀就以这样大的一种要求,掌握了我们用功的要点。

  “为佛弟子”,你想学习佛法,怎么学的?在时间上,在环境上,你如何去对待?在外境上你怎么用你这个用功修行的情况怎么对待外境?外境是白天,清清楚楚,你内心清清楚楚的时候,你可以用功。再进一步,有人说我们这个梦中是半死,死亡的时候是全死。特别是梦中无梦,这个睡觉的时候睡着了夜里没有梦的时候,你怎么把握自己,更难把握自己了。

  过去有一位大德叫弟子要好好用功,好好念佛。那个弟子很高兴的跟师父说:“我现在基本上能够一心不乱了。”口气不错。我们一听,诸位是不是觉得很难得了?师父说:“你一心不乱了吗?”他说:“我在白天的时候,在觉醒的时候,这句佛号肯定不会断了,肯定不会断!”你猜他师父怎么说的?他师父大喝一声,说:“你这样用功,念一万年佛也没用!”诸位啊,白天都是一心不乱了,佛号一句也没有断,师父还说他念一万年都没用。那个弟子马上就跪下来说:“师父,我怎么办?”那么这个师父就告诉他,说:“你既然睡觉的时候不能念,那你在睡觉刚一睡醒,你就马上起来,跪在床上,不管你睡了多长时间,你就跪在床上,把这句佛号提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到你再睡着为止。如果睡不着了,那你晚上就睡一次。睡醒了你继续接着就念。”这样子,他念下去,不到三年,白天晚上都能念了。

  所以佛告诉我们“常于昼夜”,这个“昼夜”不是简简单单地说:哦,你晚上也要念白天也要念。不是。这是告诉我们用功必须是在你清楚明白的时候先用,然后,在不清楚明白的时候也要用。

  过去禅宗有参禅的,参禅的祖师大德见面的时候都要打机锋。有两个禅师见了面之后,一个问说:“你能不能做主啊?”他说:“我能够做主了。”“白天能不能做主啊?”他说:“我白天也能够做主了。”“那夜里做梦的时候能不能做主啊?”他说:“我做梦也能够做主了”。那么这个禅师就问他:“你无梦的时候能做主吗?”这回他傻了,没有梦的时候我们怎么做主呀?傻乎乎的一个,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这个禅师就说他:“你用功还差得远呢。”做主虽然会做主了,就是他白天也能够觉照,晚上也能够觉照,觉照得很好了,但是他没有看到佛性呢。诸位,禅宗是要看到佛性的。

  但是,净土宗的念佛跟禅宗用功不太一样。净土宗你这个用功的深浅范围就更广了。你做功夫可以从事一心、理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这样去念。就是首先在事相上达到一心。我们心里面,妄想转过来,口里始终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清楚的一句一句,白天晚上能够一心了,这是事一心。

  那么如果你功夫更提高一层,这句佛号就不用念出来,而是你内心很清楚,你的心跟阿弥陀佛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就是阿弥陀佛。你这颗心跟阿弥陀佛完全融为一体了。白天能够这样,能够觉得你的整个生活,你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了。这个时候,你不用想阿弥陀佛的相,也不用念出阿弥陀佛的声音,这个时候就是“理一心”,就是你白天晚上都能念,这是“理一心”,是理上一心。

  所以净土宗念佛的修行,次第很清楚,方法很圆融,范围很广博,下手最容易。而境界呢,你真正能够理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那和禅宗的明心见性彻底解脱又是完全一样了。所以说,若能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道理就在此了。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三讲 解序分——发心求正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