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二贤人,贤圣里面没有一个有女性的弟子。有人说古代有重男轻女的习惯,这个可能是社会环境的局限造成的。那么要是这样说,释迦如来跟他们同时代,当时的古印度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思潮。可是佛陀就是非常完美地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你出家也好,在家也好,男众也好,女众也好,入我法中都是弟子,这就是“为佛弟子”的范围。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说,什么样的人才够称“弟子”的资格?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是要经过沙弥之后,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称为比丘。比丘尼也要经过沙弥尼、式叉尼之后,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方成为比丘尼。那么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到底要以什么样的条件来衡量呢?普通而言,起码要做到三皈——皈依三宝,这是在家居士学佛的最低限度,在仪式上要宣誓皈依佛法僧。
三皈的内容,诸位简单地想一下,因为皈依三宝的精神是非常深广的。比如说你需要有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的这样一种思想。皈依觉悟,觉悟是佛;皈依正确的,正确是法;皈依清净的,清净是僧。佛法僧这三宝是我们真正依靠的地方。我们的整个生活,整个生命是依靠这佛法僧来保障、来安住、来升华。
但是皈依三宝有三条戒律必须守持。哪三条戒律呢?第一条戒律,你皈依佛宝后,整个生命就是觉悟的生命,你的生活是觉悟的生活。那么这个觉悟完全以佛的思想、佛的教导、佛的行为作为我们的生活规则。也就是说,我们要向佛陀学习。绝对不允许向天魔外道学习。比如你要认为自己是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皈依三宝的弟子,那么在你的心中绝对不允许皈依了佛教之后,又在生活当中依靠基督、天主、上帝,道教的太上老君乃至其他宗教主神,其他各种学说的权威人士。不把他们作为我们的整个生活规则,生活不向他们看齐,只向佛陀看齐。这是皈依三宝的第一条戒律。
第二条呢,皈依法之后,不依靠外道典籍。外道典籍就是指外道的经书。要按我们佛教所说的道理去做,佛法告诉我们怎么做,那我们就随分随力地在这条路上往下走。不遵循外道的典籍,不依《圣经》、《古兰经》或者《道德经》作为我们生活的准则。不以他们的这些经典的道理来指点我们的生活。我们完全以佛法的思想来生活。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这样看,那些其它宗教的经典,它们说的也是些行善做好事,这个难道我也不能依靠它的吗?诸位啊!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关键问题,什么关键问题呢?其他一切所有外道所说的好事,佛法里面有没有说?佛法里面都有说。那你为什么还要依他们的典籍来指导呢?你看了佛经里面有这样说的,你做了,你做了之后你看外道也那样说,这个时候在你的内心当中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我是按照佛法的指导去做的。如果你觉得这个反正他说的佛也说了,我照他的不行吗?不行!如果你认为,你的内心认为你的生活是外道的典籍指导你的,那就不是皈依三宝的人了。好事是可以做的,佛法里有这些道理,有这些行为。再说,它们说的都是些生天之法,也就是世间法,最终还是不能解脱生死之苦,而佛法劝人为善,其终极目的却在于获得究竟的解脱,这个就不是一点点善行就能解决得了,因此三宝弟子要依佛法为指导。这是第二条戒律。
第三条呢,皈依僧宝之后,不皈依外道徒众。比如说基督教的神父,天主教的牧师,伊斯兰教的阿訇,包括一些道教的道士。这些人他也会说很多劝人为善的道理,甚至也有些悟境,一听起来还不错的。那么如果说这个皈依三宝的弟子,你听是可以的,但是在你的内心当中绝对不允许把这些人当作我们的指导老师。你的指导老师是佛法僧三宝。如果你具备了这三个戒律你就是佛陀的弟子。
在家的弟子也有具体层次上的差别,最低限就是这三皈依了。三皈依做好了,是一个佛弟子,没有错,你在家居士也是佛弟子。那如果你条件好一点呢,你可以受个五戒,再条件好呢,可以受个八关斋戒,还可以受菩萨戒。那个是层次。所以“为佛弟子”范围很广,广到什么程度?最高的,包括现在的弥勒菩萨,他在等觉位置,还没有成为妙觉佛果,这算佛的弟子。菩萨也是佛的弟子,因为他还没有彻底究竟圆满佛果,还差一点,还要来人间示现成佛。也就是说,最后还有一品无明未破。
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我们的大师兄。弥勒菩萨,皈依三宝刚才说的就是受持了下至三皈依这三条戒律的这样人的也是佛的弟子。所以,你看《八大人觉经》的开头就告诉我们,佛弟子的这个范围极为广泛。我相信在这里听闻佛法的,每一位都是真正的佛弟子,依佛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的人,依法来点拨我们开悟的人。
作为这样的一个佛弟子,这个“为佛弟子”的“佛”是指一切诸佛,并非仅仅只是指释迦如来。有一些解释《八大人觉经》的讲义里面说这个“佛”就是指释迦佛。这个不是很准确。诸位要知道《八大人觉经》的这个法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宣说,一切菩萨共同学习的,所以不能仅仅指是如来。因为佛佛道同,所有的菩萨都要修学这个法门。从三皈依开始,一直到最后,成就妙觉佛果之前的等觉菩萨都要学这个法门。所以,这个“佛”就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
“常于昼夜”,就是恒常不断地于昼夜六时之中用功修行。这个六时是印度的计时方法。印度把白天黑夜分为六个时。白天三时,夜里三时,称为一天一夜六时。“昼”就是白天。
佛教里面有黑白二无常,我们到死亡的时候就有无常之鬼把我们抓去的。这个无常之鬼怎么抓去?我们白天死了就是白无常抓去了,黑夜死了就是被黑无常抓去了。诸位看这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这样的黑白,表明我们的生命,我们现在拥有的这种时间上的概念是极为迅速的。在这个无常当中,如何跟我们生命的真理达到一种默契?如何跟我们真正的生命内涵相应?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恒常不断地、没有间断地在这个白天和黑夜当中,干什么呢?“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这“至心诵念”四个字,“至心”就是至诚恳切之心。至诚恳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这个“至心”,诸位有没有体会过?就是我们内心精神上的一种极限,极限就是无以复加的一种心态。也就是投入我们全部身心、恳切、诚恳、完全普及一切。
同修在修行过程中总觉得拖拖拉拉,上路上不了,进步进不了。观其原因,是恳切至诚心没有生起来。至诚恳切心生不起来的原因,我们在下面第一觉悟里面就知道了。所以这至诚恳切之心也是从我们三皈依之后一直到等觉菩萨成佛之前都需要的。
“诵念”,“诵”为读诵经文。这是属于闻慧。佛法有三慧,闻思修这三慧。通过听闻,你的智慧增长了,这是闻慧。通过思维,你的智慧增长了,这就是思慧。“诵念”的“念”就是忆念经文,这是思慧。比如说诸位在读完经文之后再思考。学习佛法,并不是说你听完了之后就不去想了,师父怎么说就这么着了,那是师父的;经典里怎么说,你就觉得经典里就有理了,那是经典的,是释迦佛说的。能够把经典的道理变成自己的道理,那么这就首先要听闻,其次要思维。所以思维经典里面的道理,相应经典里的密意是非常有用的。
在这里顺便跟大家提一下,这个诵念,特别是读诵经文,这个闻慧,指听闻能增长智慧。那么我们现在在这个网络聊天室里,在线读经,每天都在读大乘经典,这个非常好,在我们这个聊天室里面也读《无量寿经》,还有净土五经也要读了。
那么读经需要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呢?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什么目标?即目的性很强,长远的目的当然是能够究竟觉悟成佛了,还有个短期的目的,读这部经的时候,可以说,我们这里讲了是属于闻慧,听闻增长智慧。
这个智慧怎么获得?有人喜欢从修行上入手,读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为了得到定力的,像参禅一样,那么读的时候不要去想经文所讲的义理了,放下一切妄想,直接看着文字一句句往下读。根本就不用任何意念、思维,不用考察,就把经文读下来。读完之后身心会非常安,非常静,这种殊胜的安静就是定力。如果读经读得以定力为好,那么在读经的过程中妄想没有了,读完之后大部分同修读完经之后都要来讨论一下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讨论得不好呢还妄想分别,然后还烦恼起来了,还甚至呢跟人闹起来了。跟别人闹实际上只是表面的,其实内心首先就闹了,这就不定了。所以读经的第一点,我们从增长定力的角度去读。
第二种是从智慧的角度,从慧解的角度。佛经所说的义理非常难懂,哪怕其中一句,你当时体会了,那也受用很多,也会提高我们的眼光,增长我们的智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来读,你就可以把我们这颗心与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相应。比如说经典里面讲应该如何持戒,那么我们当时就要想到:哦,我现在应该如何持戒。经典里面讲一切无所得,那么你心里面马上就要以无所得的心态来做。如果经典里面说布施非常好,那你就当时就要想起来:我应该布施。布施、持戒、忍辱,种种教法,在你的内心,读的时候就要跟它相应,随文入观。这样子很容易增长智慧。这是从我们的目的上去说的。
那么在具体的读经的方法上呢,根据天台智者大师的要求,我们应该是:字正腔圆,不急不缓。不能着急也不能太缓慢,就这样非常平稳,非常安定地读下去。
其它的大乘经典里面,都讲到:见闻、读诵、解说、受持。《法华经》里面也讲,读诵经典,内心要能够生起慈悲心,生起忍辱心。不要在读经的时候什么都想起来了,或者说有件事情没做了,你赶紧不管了,如果有件事情让你读经也读不下去,这样子就会干扰我们。让我们以忍辱心、慈悲心、法空无所得心,这样去读。读的时候这一切都非常平稳,非常自在。
还有,有一些同修在读经的时候读得飞快,真是快如流水,这种…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三讲 解序分——发心求正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