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解序分——发心求正觉
前面已经把《八大人觉经》的第一部分述要义和第二部分解释经题,以及翻译者都介绍过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再继续学习,正式进入了第四个部分——解释经文。
我们知道,一切经典――佛教的经典都可以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三个部分。这种分法是东晋道安大师提出来的,这种分法非常符合佛法的体例。序分就是序说的部分,和序曲一样,有时候把整部经的主要内容和说这部经的因缘都在这里面介绍。正宗分就是整部经典的内容。流通分是受持经典的功德利益。所以有人作这样的比喻,序分相当于一个人的头,正宗分相当于一个人的身体,流通分相当于一个人的两只脚。
佛陀说法有初善、中善、后善。初善就是序分。因为佛陀说法之前,所有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在正式讲经之前要进入一种非常正确的思想状态。那么佛陀他秉持着为众生开导正法,具大悲心,具忍辱心,安住在如如不动的真如当中,起无边佛性之妙用。以这种心来宣说佛法,唯一的目的就想让一切众生都能够真正离苦得乐。所以这叫初善,初发心,是非常好的。
那么我们听闻佛法的人也同样有一个初善、中善、后善。初善就是我们要具备听法的条件。什么条件呢?善是善良的善,善恶的善。初善、中善、后善就是最初要好、中间要好、最后还要好。听闻正法的人要看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器,要调节自己,使自己成为堪受佛法之器,以很好的状态来听闻佛法,这也是初善。
佛经里有一比喻,就象一个瓶子一样,有四种状况:第一种是染瓶,如果瓶子里面已经装满脏水了,那么别的清净水就算倒进来也会成为脏水。所以,听佛法之前,不能使自己成为这样的脏瓶。我们凡夫的种种思想、感情、执着、观念,你首先都要暂时放下,不要以自己染污、烦恼、固执的心态来听法,要把这种心态先放下才好。所以第一种不善听法就叫做“染瓶”,染污的。
第二种是覆瓶,覆瓶就是瓶子倒过来,倒过来之后瓶底朝上,瓶口朝下,那么再好的水、再清净的水都进不了这个瓶子。我们在听闻佛法之前,如果说你没有把自己身心放下,特别是网络学佛,心不在焉,听与不听都一个样,根本就得不到真正的佛法利益。所以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听法的这段时间掌握好,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覆瓶,覆盖过来的瓶。
第三种是漏瓶,就是这个瓶底漏了,清净甘露水再多再好倒给你,你也装不住。听闻佛法也是这样,刚刚听完,自己一转头,全部忘记了。或者说,没有里面的哪一句话,对你起任何作用,没有去观察,没有去思考。这样子听完了,也就过去了,或者说只是过一下耳朵而已,怎么能学习好佛法呢。
所以这三种瓶都不成为好瓶,也就都不是善听、谛听、如法听,都是需要去除的不良现象和学习态度。
第四种是净瓶,准备一个清净的空的瓶放在这里,那么甘露水倒下来,就能接住了;当具备听法的素质之后,就可以与佛法相应了,但要做一个准备的工作,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准备工作,就是听闻的人的初善。
这种比喻一个人的身体,佛陀说法的时候有一个中善。就是佛在说法的过程中,整个心都是处在正法当中,处在慈悲、智慧当中。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处在佛经所说的这样一种义理当中,就是说依文入观。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就要处在这状态当中。如下面要讲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的整个身心就要去感受“无常”和“危脆”的这样一种状态,你在听闻佛法才会听得相契。这是中善,也就是佛经的正宗分的部分。
第三是流通分,这是后善。后善是什么呢?佛说一切经典,佛陀说过之后,弟子们去实践了。实践了之后再说,后人又学习,再去实践,再去说。两千多年来一直留传到今天,就在于后善流通的功德,佛经到今天还在留传,使佛法的真理到今天我们还有机会来学习。所以,每部经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必不可少。本经也是如此。所以本经也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三部分学习。
序分只有十六个字,就是经文: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这就是这部经的序分。在其他经典当中,我们知道经典的开头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与大比丘众多少人。有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但这部经典这六成就都省去了,因此有人认为这部经典不是佛经。
这个问题在前面我们已经跟大家交待了。《八大人觉经》为什么如此精要?为什么就这么八条,看去很简单的,却能够贯穿整个佛法大小乘一切思想、理论和修行方法。它怎么贯穿的?这个就是佛弟子从佛的讲经说法当中摘录出来的,就是摘录汇集起来的一个经典,肯定是释迦如来亲自说的。这一点啊,我们知道了这个就可以了。比如说《佛说四十二章经》开头也没有“如是我闻”。
这个经典序分的十六个字,第一句“为佛弟子”。诸位看到的时候,现在能感受一下我们作为佛的弟子的这样一种荣耀,一种安心。我们的生命哪里是归宿呢?我常常说,佛法确实能够让每一个众生都得到非常重要的安身立命。佛法的好处,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诸位想一想,佛法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告诉诸位:佛法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因为只要你能够把握了佛法的精神,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是什么地位,无论你处在什么环境当中,你都能够把自己的生命调节到最佳状态。所以这个“佛弟子”,就是做为佛陀的弟子,向佛学习。如何向佛学习呢?就是学习佛陀把自己的生命调节到最佳状态。
诸位,这个最佳状态很重要啊。如果佛陀在人间做人,他是一个完人。如果佛陀到饿鬼道去度饿鬼的时候,他是一个饿鬼道中的鬼王。他能够到畜生道去度众生,他就是畜生道里面的最了不起的畜生。那么如果他下地狱,在地狱里面,他也是以最了不起的地狱众生来示现。就是这样完美。
作为佛陀的弟子,这个“弟子”二字,译为所教,就师而受教者名为弟子。有老师的,跟老师学的,那就是弟子。这个道宣律师《四分律行钞》卷上三说:“学在我后名之为弟,解从义生名之为子。”在我之后学习佛法的,在佛之后学习佛法的是“弟”,我们感觉很亲密、很亲切啊。“子”呢?佛经里面说:“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就是通过印证之后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把这些道理落实在自己的身心行为当中,改变了我们的气质,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比如做人,就象重新获得了一次新的生命,所以称为“子”。
弟子,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诸位在皈依三宝的时候,有没有念过念过这句话?授皈依的师父会告诉你:“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全部死去了,未来的从今天开始获得了新生。皈依三宝如此,跟从师父也是如此。
如《资持记》说:“以师望资,犹弟犹子。以资望师,如兄如父。”意思是说:从师父看,自己就象小弟一样长大,跟师父之间又是有一种同辈、同学,一起学一个法的内含,这就是“兄”。
释迦如来跟我们为什么可以称兄道弟呢?因为释迦如来也是从诸法实相的究竟真理悟道而成佛的。所以佛法的真理啊,它是常住法界不生不灭的。并不是释迦佛创造出来,释迦佛不是这个世界的第一因。那么诸法实相也没有第一因,法尔如是。从法化生,佛陀他在我们前面,从法化生。我们在后面从法化生。所以啊,从学法的角度来看,从真如的角度来看,我们跟释迦佛,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可以称兄道弟。那么佛已经在前面觉悟了,他只是我们的兄长,菩萨更是我们的兄长,我们是小弟弟,跟随后面向他学习。
所以,在这里诸位要明白了,佛不停地告诉咱们要“依法不依人”。释迦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人间成佛的,就是了不起的地方啊!如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能遇到一位师父,怎么来看待这个师父?要首先以兄长的态度去看他,那跟我们是同一辈的,我们学习佛法,这是第一层含义。
那么第二层含义呢?犹如儿子,“以师望资,犹弟犹子;以资望师,如兄如父。”子,为父所生。那么我们称为弟子,即指佛陀是我们的前辈,菩萨大人也是我们的前辈。所谓我们的前辈,是指你获得了佛法的受用,从他受用当中又流转出来使我们得到受用。他们早就获得新生,获得了法的生命,获得了生命的自由和幸福。那是严格意义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那么我们的生命至今没有获得自由,要通过向师父学习之后,向佛陀学习,向菩萨学习之后,我们同样可以获得。所以我们是晚辈,就称为“子”。
释迦如来在这个世界上说法的时候有四众弟子,详细讲有七众弟子。这里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即为四众。如果详细说七种呢?就是在四众弟子当中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三众,这三众都是刚出家不久还没有受大戒的,也就是刚出家的初学行人。成为真正的比丘和比丘尼的僧团的,我们通常所说的都是指四众弟子,因为已经概括了出家、在家、男众、女众。比丘和比丘尼是出家众;优婆塞和优婆夷是在家众。比丘是男众;比丘尼是女众;优婆塞是男众;优婆夷是女众。这样,佛陀的弟子就可以包含了出家、在家。
所以诸位在这里,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学佛,向佛学习,不只是出家人可以向佛学习,在家人也可以向佛学习!而且四众弟子当中就有一半是在家众。那么释迦如来的教化众生,从他这个四众弟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佛陀才是个真正的大教育家,具备平等的、智慧的、大悲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家,只有佛陀。
我们中国儒家思想特长教育,孔子也曾经讲过,他自己是“有教无类”。只要你想要学习,我不分你是愚痴还是聪明,根基如何我不管,任何类别的学人都可以教育。他是这样看的,理想是这样。但非常遗憾的是,他没有达到这种理想。儒家的七…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三讲 解序分——发心求正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