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講 解序分——發心求正覺
前面已經把《八大人覺經》的第一部分述要義和第二部分解釋經題,以及翻譯者都介紹過了。從今天開始我們再繼續學習,正式進入了第四個部分——解釋經文。
我們知道,一切經典――佛教的經典都可以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叁個部分。這種分法是東晉道安大師提出來的,這種分法非常符合佛法的體例。序分就是序說的部分,和序曲一樣,有時候把整部經的主要內容和說這部經的因緣都在這裏面介紹。正宗分就是整部經典的內容。流通分是受持經典的功德利益。所以有人作這樣的比喻,序分相當于一個人的頭,正宗分相當于一個人的身體,流通分相當于一個人的兩只腳。
佛陀說法有初善、中善、後善。初善就是序分。因爲佛陀說法之前,所有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在正式講經之前要進入一種非常正確的思想狀態。那麼佛陀他秉持著爲衆生開導正法,具大悲心,具忍辱心,安住在如如不動的真如當中,起無邊佛性之妙用。以這種心來宣說佛法,唯一的目的就想讓一切衆生都能夠真正離苦得樂。所以這叫初善,初發心,是非常好的。
那麼我們聽聞佛法的人也同樣有一個初善、中善、後善。初善就是我們要具備聽法的條件。什麼條件呢?善是善良的善,善惡的善。初善、中善、後善就是最初要好、中間要好、最後還要好。聽聞正法的人要看自己是個什麼樣的器,要調節自己,使自己成爲堪受佛法之器,以很好的狀態來聽聞佛法,這也是初善。
佛經裏有一比喻,就象一個瓶子一樣,有四種狀況:第一種是染瓶,如果瓶子裏面已經裝滿髒水了,那麼別的清淨水就算倒進來也會成爲髒水。所以,聽佛法之前,不能使自己成爲這樣的髒瓶。我們凡夫的種種思想、感情、執著、觀念,你首先都要暫時放下,不要以自己染汙、煩惱、固執的心態來聽法,要把這種心態先放下才好。所以第一種不善聽法就叫做“染瓶”,染汙的。
第二種是覆瓶,覆瓶就是瓶子倒過來,倒過來之後瓶底朝上,瓶口朝下,那麼再好的水、再清淨的水都進不了這個瓶子。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如果說你沒有把自己身心放下,特別是網絡學佛,心不在焉,聽與不聽都一個樣,根本就得不到真正的佛法利益。所以自己一定要把自己聽法的這段時間掌握好,不要使自己成爲一個覆瓶,覆蓋過來的瓶。
第叁種是漏瓶,就是這個瓶底漏了,清淨甘露水再多再好倒給你,你也裝不住。聽聞佛法也是這樣,剛剛聽完,自己一轉頭,全部忘記了。或者說,沒有裏面的哪一句話,對你起任何作用,沒有去觀察,沒有去思考。這樣子聽完了,也就過去了,或者說只是過一下耳朵而已,怎麼能學習好佛法呢。
所以這叁種瓶都不成爲好瓶,也就都不是善聽、谛聽、如法聽,都是需要去除的不良現象和學習態度。
第四種是淨瓶,准備一個清淨的空的瓶放在這裏,那麼甘露水倒下來,就能接住了;當具備聽法的素質之後,就可以與佛法相應了,但要做一個准備的工作,當我們自己做好了准備工作,就是聽聞的人的初善。
這種比喻一個人的身體,佛陀說法的時候有一個中善。就是佛在說法的過程中,整個心都是處在正法當中,處在慈悲、智慧當中。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處在佛經所說的這樣一種義理當中,就是說依文入觀。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就要處在這狀態當中。如下面要講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你的整個身心就要去感受“無常”和“危脆”的這樣一種狀態,你在聽聞佛法才會聽得相契。這是中善,也就是佛經的正宗分的部分。
第叁是流通分,這是後善。後善是什麼呢?佛說一切經典,佛陀說過之後,弟子們去實踐了。實踐了之後再說,後人又學習,再去實踐,再去說。兩千多年來一直留傳到今天,就在于後善流通的功德,佛經到今天還在留傳,使佛法的真理到今天我們還有機會來學習。所以,每部經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必不可少。本經也是如此。所以本經也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叁部分學習。
序分只有十六個字,就是經文:
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這就是這部經的序分。在其他經典當中,我們知道經典的開頭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與大比丘衆多少人。有六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衆成就。但這部經典這六成就都省去了,因此有人認爲這部經典不是佛經。
這個問題在前面我們已經跟大家交待了。《八大人覺經》爲什麼如此精要?爲什麼就這麼八條,看去很簡單的,卻能夠貫穿整個佛法大小乘一切思想、理論和修行方法。它怎麼貫穿的?這個就是佛弟子從佛的講經說法當中摘錄出來的,就是摘錄彙集起來的一個經典,肯定是釋迦如來親自說的。這一點啊,我們知道了這個就可以了。比如說《佛說四十二章經》開頭也沒有“如是我聞”。
這個經典序分的十六個字,第一句“爲佛弟子”。諸位看到的時候,現在能感受一下我們作爲佛的弟子的這樣一種榮耀,一種安心。我們的生命哪裏是歸宿呢?我常常說,佛法確實能夠讓每一個衆生都得到非常重要的安身立命。佛法的好處,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在哪裏?諸位想一想,佛法最讓你感動的地方在哪裏呢?
我告訴諸位:佛法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因爲只要你能夠把握了佛法的精神,無論你是什麼身份,是什麼地位,無論你處在什麼環境當中,你都能夠把自己的生命調節到最佳狀態。所以這個“佛弟子”,就是做爲佛陀的弟子,向佛學習。如何向佛學習呢?就是學習佛陀把自己的生命調節到最佳狀態。
諸位,這個最佳狀態很重要啊。如果佛陀在人間做人,他是一個完人。如果佛陀到餓鬼道去度餓鬼的時候,他是一個餓鬼道中的鬼王。他能夠到畜生道去度衆生,他就是畜生道裏面的最了不起的畜生。那麼如果他下地獄,在地獄裏面,他也是以最了不起的地獄衆生來示現。就是這樣完美。
作爲佛陀的弟子,這個“弟子”二字,譯爲所教,就師而受教者名爲弟子。有老師的,跟老師學的,那就是弟子。這個道宣律師《四分律行鈔》卷上叁說:“學在我後名之爲弟,解從義生名之爲子。”在我之後學習佛法的,在佛之後學習佛法的是“弟”,我們感覺很親密、很親切啊。“子”呢?佛經裏面說:“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就是通過印證之後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把這些道理落實在自己的身心行爲當中,改變了我們的氣質,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態度。比如做人,就象重新獲得了一次新的生命,所以稱爲“子”。
弟子,我們在皈依叁寶的時候,諸位在皈依叁寶的時候,有沒有念過念過這句話?授皈依的師父會告訴你:“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過去的全部死去了,未來的從今天開始獲得了新生。皈依叁寶如此,跟從師父也是如此。
如《資持記》說:“以師望資,猶弟猶子。以資望師,如兄如父。”意思是說:從師父看,自己就象小弟一樣長大,跟師父之間又是有一種同輩、同學,一起學一個法的內含,這就是“兄”。
釋迦如來跟我們爲什麼可以稱兄道弟呢?因爲釋迦如來也是從諸法實相的究竟真理悟道而成佛的。所以佛法的真理啊,它是常住法界不生不滅的。並不是釋迦佛創造出來,釋迦佛不是這個世界的第一因。那麼諸法實相也沒有第一因,法爾如是。從法化生,佛陀他在我們前面,從法化生。我們在後面從法化生。所以啊,從學法的角度來看,從真如的角度來看,我們跟釋迦佛,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可以稱兄道弟。那麼佛已經在前面覺悟了,他只是我們的兄長,菩薩更是我們的兄長,我們是小弟弟,跟隨後面向他學習。
所以,在這裏諸位要明白了,佛不停地告訴咱們要“依法不依人”。釋迦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是從人間成佛的,就是了不起的地方啊!如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能遇到一位師父,怎麼來看待這個師父?要首先以兄長的態度去看他,那跟我們是同一輩的,我們學習佛法,這是第一層含義。
那麼第二層含義呢?猶如兒子,“以師望資,猶弟猶子;以資望師,如兄如父。”子,爲父所生。那麼我們稱爲弟子,即指佛陀是我們的前輩,菩薩大人也是我們的前輩。所謂我們的前輩,是指你獲得了佛法的受用,從他受用當中又流轉出來使我們得到受用。他們早就獲得新生,獲得了法的生命,獲得了生命的自由和幸福。那是嚴格意義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那麼我們的生命至今沒有獲得自由,要通過向師父學習之後,向佛陀學習,向菩薩學習之後,我們同樣可以獲得。所以我們是晚輩,就稱爲“子”。
釋迦如來在這個世界上說法的時候有四衆弟子,詳細講有七衆弟子。這裏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即爲四衆。如果詳細說七種呢?就是在四衆弟子當中加上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叁衆,這叁衆都是剛出家不久還沒有受大戒的,也就是剛出家的初學行人。成爲真正的比丘和比丘尼的僧團的,我們通常所說的都是指四衆弟子,因爲已經概括了出家、在家、男衆、女衆。比丘和比丘尼是出家衆;優婆塞和優婆夷是在家衆。比丘是男衆;比丘尼是女衆;優婆塞是男衆;優婆夷是女衆。這樣,佛陀的弟子就可以包含了出家、在家。
所以諸位在這裏,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學佛,向佛學習,不只是出家人可以向佛學習,在家人也可以向佛學習!而且四衆弟子當中就有一半是在家衆。那麼釋迦如來的教化衆生,從他這個四衆弟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佛陀才是個真正的大教育家,具備平等的、智慧的、大悲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家,只有佛陀。
我們中國儒家思想特長教育,孔子也曾經講過,他自己是“有教無類”。只要你想要學習,我不分你是愚癡還是聰明,根基如何我不管,任何類別的學人都可以教育。他是這樣看的,理想是這樣。但非常遺憾的是,他沒有達到這種理想。儒家的七…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叁講 解序分——發心求正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