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二賢人,賢聖裏面沒有一個有女性的弟子。有人說古代有重男輕女的習慣,這個可能是社會環境的局限造成的。那麼要是這樣說,釋迦如來跟他們同時代,當時的古印度也同樣存在這樣的思潮。可是佛陀就是非常完美地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你出家也好,在家也好,男衆也好,女衆也好,入我法中都是弟子,這就是“爲佛弟子”的範圍。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說,什麼樣的人才夠稱“弟子”的資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是要經過沙彌之後,受二百五十條比丘戒,稱爲比丘。比丘尼也要經過沙彌尼、式叉尼之後,受叁百四十八條比丘尼戒,方成爲比丘尼。那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到底要以什麼樣的條件來衡量呢?普通而言,起碼要做到叁皈——皈依叁寶,這是在家居士學佛的最低限度,在儀式上要宣誓皈依佛法僧。
叁皈的內容,諸位簡單地想一下,因爲皈依叁寶的精神是非常深廣的。比如說你需要有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的這樣一種思想。皈依覺悟,覺悟是佛;皈依正確的,正確是法;皈依清淨的,清淨是僧。佛法僧這叁寶是我們真正依靠的地方。我們的整個生活,整個生命是依靠這佛法僧來保障、來安住、來升華。
但是皈依叁寶有叁條戒律必須守持。哪叁條戒律呢?第一條戒律,你皈依佛寶後,整個生命就是覺悟的生命,你的生活是覺悟的生活。那麼這個覺悟完全以佛的思想、佛的教導、佛的行爲作爲我們的生活規則。也就是說,我們要向佛陀學習。絕對不允許向天魔外道學習。比如你要認爲自己是不是一個真正合格的皈依叁寶的弟子,那麼在你的心中絕對不允許皈依了佛教之後,又在生活當中依靠基督、天主、上帝,道教的太上老君乃至其他宗教主神,其他各種學說的權威人士。不把他們作爲我們的整個生活規則,生活不向他們看齊,只向佛陀看齊。這是皈依叁寶的第一條戒律。
第二條呢,皈依法之後,不依靠外道典籍。外道典籍就是指外道的經書。要按我們佛教所說的道理去做,佛法告訴我們怎麼做,那我們就隨分隨力地在這條路上往下走。不遵循外道的典籍,不依《聖經》、《古蘭經》或者《道德經》作爲我們生活的准則。不以他們的這些經典的道理來指點我們的生活。我們完全以佛法的思想來生活。
當然了,也許有人會這樣看,那些其它宗教的經典,它們說的也是些行善做好事,這個難道我也不能依靠它的嗎?諸位啊!這裏有個很重要的關鍵問題,什麼關鍵問題呢?其他一切所有外道所說的好事,佛法裏面有沒有說?佛法裏面都有說。那你爲什麼還要依他們的典籍來指導呢?你看了佛經裏面有這樣說的,你做了,你做了之後你看外道也那樣說,這個時候在你的內心當中是否有一個正確的觀念——我是按照佛法的指導去做的。如果你覺得這個反正他說的佛也說了,我照他的不行嗎?不行!如果你認爲,你的內心認爲你的生活是外道的典籍指導你的,那就不是皈依叁寶的人了。好事是可以做的,佛法裏有這些道理,有這些行爲。再說,它們說的都是些生天之法,也就是世間法,最終還是不能解脫生死之苦,而佛法勸人爲善,其終極目的卻在于獲得究竟的解脫,這個就不是一點點善行就能解決得了,因此叁寶弟子要依佛法爲指導。這是第二條戒律。
第叁條呢,皈依僧寶之後,不皈依外道徒衆。比如說基督教的神父,天主教的牧師,伊斯蘭教的阿訇,包括一些道教的道士。這些人他也會說很多勸人爲善的道理,甚至也有些悟境,一聽起來還不錯的。那麼如果說這個皈依叁寶的弟子,你聽是可以的,但是在你的內心當中絕對不允許把這些人當作我們的指導老師。你的指導老師是佛法僧叁寶。如果你具備了這叁個戒律你就是佛陀的弟子。
在家的弟子也有具體層次上的差別,最低限就是這叁皈依了。叁皈依做好了,是一個佛弟子,沒有錯,你在家居士也是佛弟子。那如果你條件好一點呢,你可以受個五戒,再條件好呢,可以受個八關齋戒,還可以受菩薩戒。那個是層次。所以“爲佛弟子”範圍很廣,廣到什麼程度?最高的,包括現在的彌勒菩薩,他在等覺位置,還沒有成爲妙覺佛果,這算佛的弟子。菩薩也是佛的弟子,因爲他還沒有徹底究竟圓滿佛果,還差一點,還要來人間示現成佛。也就是說,最後還有一品無明未破。
對我們來說,這些都是我們的大師兄。彌勒菩薩,皈依叁寶剛才說的就是受持了下至叁皈依這叁條戒律的這樣人的也是佛的弟子。所以,你看《八大人覺經》的開頭就告訴我們,佛弟子的這個範圍極爲廣泛。我相信在這裏聽聞佛法的,每一位都是真正的佛弟子,依佛來指導我們自己的生活的人,依法來點撥我們開悟的人。
作爲這樣的一個佛弟子,這個“爲佛弟子”的“佛”是指一切諸佛,並非僅僅只是指釋迦如來。有一些解釋《八大人覺經》的講義裏面說這個“佛”就是指釋迦佛。這個不是很准確。諸位要知道《八大人覺經》的這個法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共同宣說,一切菩薩共同學習的,所以不能僅僅指是如來。因爲佛佛道同,所有的菩薩都要修學這個法門。從叁皈依開始,一直到最後,成就妙覺佛果之前的等覺菩薩都要學這個法門。所以,這個“佛”就是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了。
“常于晝夜”,就是恒常不斷地于晝夜六時之中用功修行。這個六時是印度的計時方法。印度把白天黑夜分爲六個時。白天叁時,夜裏叁時,稱爲一天一夜六時。“晝”就是白天。
佛教裏面有黑白二無常,我們到死亡的時候就有無常之鬼把我們抓去的。這個無常之鬼怎麼抓去?我們白天死了就是白無常抓去了,黑夜死了就是被黑無常抓去了。諸位看這個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就這樣的黑白,表明我們的生命,我們現在擁有的這種時間上的概念是極爲迅速的。在這個無常當中,如何跟我們生命的真理達到一種默契?如何跟我們真正的生命內涵相應?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恒常不斷地、沒有間斷地在這個白天和黑夜當中,幹什麼呢?“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這“至心誦念”四個字,“至心”就是至誠懇切之心。至誠懇切,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所以這個“至心”,諸位有沒有體會過?就是我們內心精神上的一種極限,極限就是無以複加的一種心態。也就是投入我們全部身心、懇切、誠懇、完全普及一切。
同修在修行過程中總覺得拖拖拉拉,上路上不了,進步進不了。觀其原因,是懇切至誠心沒有生起來。至誠懇切心生不起來的原因,我們在下面第一覺悟裏面就知道了。所以這至誠懇切之心也是從我們叁皈依之後一直到等覺菩薩成佛之前都需要的。
“誦念”,“誦”爲讀誦經文。這是屬于聞慧。佛法有叁慧,聞思修這叁慧。通過聽聞,你的智慧增長了,這是聞慧。通過思維,你的智慧增長了,這就是思慧。“誦念”的“念”就是憶念經文,這是思慧。比如說諸位在讀完經文之後再思考。學習佛法,並不是說你聽完了之後就不去想了,師父怎麼說就這麼著了,那是師父的;經典裏怎麼說,你就覺得經典裏就有理了,那是經典的,是釋迦佛說的。能夠把經典的道理變成自己的道理,那麼這就首先要聽聞,其次要思維。所以思維經典裏面的道理,相應經典裏的密意是非常有用的。
在這裏順便跟大家提一下,這個誦念,特別是讀誦經文,這個聞慧,指聽聞能增長智慧。那麼我們現在在這個網絡聊天室裏,在線讀經,每天都在讀大乘經典,這個非常好,在我們這個聊天室裏面也讀《無量壽經》,還有淨土五經也要讀了。
那麼讀經需要有什麼樣的注意事項呢?我們要有明確的目標。什麼目標?即目的性很強,長遠的目的當然是能夠究竟覺悟成佛了,還有個短期的目的,讀這部經的時候,可以說,我們這裏講了是屬于聞慧,聽聞增長智慧。
這個智慧怎麼獲得?有人喜歡從修行上入手,讀經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爲了得到定力的,像參禅一樣,那麼讀的時候不要去想經文所講的義理了,放下一切妄想,直接看著文字一句句往下讀。根本就不用任何意念、思維,不用考察,就把經文讀下來。讀完之後身心會非常安,非常靜,這種殊勝的安靜就是定力。如果讀經讀得以定力爲好,那麼在讀經的過程中妄想沒有了,讀完之後大部分同修讀完經之後都要來討論一下經典裏面所說的道理。討論得不好呢還妄想分別,然後還煩惱起來了,還甚至呢跟人鬧起來了。跟別人鬧實際上只是表面的,其實內心首先就鬧了,這就不定了。所以讀經的第一點,我們從增長定力的角度去讀。
第二種是從智慧的角度,從慧解的角度。佛經所說的義理非常難懂,哪怕其中一句,你當時體會了,那也受用很多,也會提高我們的眼光,增長我們的智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來讀,你就可以把我們這顆心與經典裏面所說的道理相應。比如說經典裏面講應該如何持戒,那麼我們當時就要想到:哦,我現在應該如何持戒。經典裏面講一切無所得,那麼你心裏面馬上就要以無所得的心態來做。如果經典裏面說布施非常好,那你就當時就要想起來:我應該布施。布施、持戒、忍辱,種種教法,在你的內心,讀的時候就要跟它相應,隨文入觀。這樣子很容易增長智慧。這是從我們的目的上去說的。
那麼在具體的讀經的方法上呢,根據天臺智者大師的要求,我們應該是:字正腔圓,不急不緩。不能著急也不能太緩慢,就這樣非常平穩,非常安定地讀下去。
其它的大乘經典裏面,都講到:見聞、讀誦、解說、受持。《法華經》裏面也講,讀誦經典,內心要能夠生起慈悲心,生起忍辱心。不要在讀經的時候什麼都想起來了,或者說有件事情沒做了,你趕緊不管了,如果有件事情讓你讀經也讀不下去,這樣子就會幹擾我們。讓我們以忍辱心、慈悲心、法空無所得心,這樣去讀。讀的時候這一切都非常平穩,非常自在。
還有,有一些同修在讀經的時候讀得飛快,真是快如流水,這種…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叁講 解序分——發心求正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