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二講 釋經題——八大人覺經▪P3

  ..續本文上一頁本覺,你知道有這個本覺之後,諸位啊,學佛就不用自卑了,我們知道自己就是佛,跟佛沒有任何差別,你不用自卑。你也不用自傲,不用傲慢,因爲你在生活當中,你還沒有達到究竟覺悟,還總會有絲絲毫毫的煩惱在,總會有多多少少的局限在。

  所以始覺的這個過程非常長,是我們生命無窮盡的奮鬥,我們這個生命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奮鬥力,誰說佛法不是積極的呢!

  當我們看到生命的內在,你沒有自卑,任何自卑都沒有,你不會拿世俗的那些價值觀念來說我窮呀,我沒有知識呀,我說話不如人呀,我長相難看呀,你不會以一切世俗的雲彩來比較你生命的藍天。那個白雲覺得烏雲難看啊,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嗎?但如果你沒有看到這個藍天,你拿什麼來衡量你的生命呢?

  所以,當我們知道生命的本覺完全平等之後,諸位千萬不要自卑。當你心中還有絲毫煩惱的時候,你也千萬不要自傲。沒有自卑,也沒有自傲,卻要積極努力地永遠走下去,這個是整個大小乘佛法的實踐論。這個法跟其它的社會哲學或者宗教所說完全不同的地方,他這種理念是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身心當中去實踐的。

  從這一點上看,整個佛法都是以一個“覺”字貫穿始終。比如“大、人、覺”叁個字,你看看!諸位感受一下,大——大無邊際的法界本體,人——充滿完美意義的情感,覺——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理智,非常客觀地看待一切事物。首先是看待自己,然後再看待別人。那時候你才真正看透你自己的生命啊。

  我們凡夫衆生很可憐啊!生活了幾十年,實際上,總是以社會的價值觀,以別人的眼光,拿別人的尺寸來衡量自己的好壞,你何苦呢?當別人說你穿漂亮的時候,你得意;當別人說你難看的時候,你悲哀。而且,你今天穿這件衣服人家說你漂亮,明天趕時髦,人家不穿了,說你不入時,你又著急。世間的價值觀,就是這樣的眼光淺。

  那麼這裏面,諸位還可以感受到另外一層含義,當你的內心,完全沒有這樣的價值尺寸使自己束縛的時候,其實你也可以趕時髦,只要你條件允許,你可以在任何時候顯示你的自由,也可以在任何時候用你的方式來生活。

  那麼問題呢?就是你的情是不是凡情,是不是聖情,是不是至情?看你的覺是不是安住在本覺當中,是不是有開始覺悟了,是不是修行進步了。所以用這樣的衡量標准,衡量我們整個佛法,衡量我們整個人生。

  佛法其實不在遠處,諸位啊,佛法絕對不是在這裏聽這個人講講就算佛法,千萬不要以爲聽了我說的這個話是佛法。假如有一天你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眼光你發現了生命內在的本覺,發現了自己的始覺,發現了自己的人情,發現了自己的至情,那你就是佛法,你的言語動作,你的行住坐臥都是佛法啊。所以他不在別處,不在遠處,就在自心,就在自身,就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這個是“八大人覺”的含義了。

  那麼最後一個“經”字,《八大人覺經》,這個是叁世諸佛說的一切教法都稱爲經,釋迦如來的一代時教,都叫爲經。這個經就是“契經”的意思。契是什麼意思?就是契合,有“契理、契機”這兩層含意。契理就是契合于真理。什麼是真理?是客觀、真實存在的。今天你通過這個方法到達了,是這個境界,明天他去通過這個法,也達到了,也是這個境界。釋迦佛解脫了,是這個境界;阿彌陀佛解脫了,也是這個境界;觀世音菩薩解脫了,也是這個境界。那麼古代的祖師大德,兩千五百多年來,在我們人類曆史上,多少的大德,他走過去的這條路,留下的每一個腳印都是這樣,都是這條路。他所說所講的,都是這個道理。他證實了,我們自己呢?也可以證實的。

  所以,這部經就是由佛陀他證悟了之後,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通過佛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下去,每一步就留下一個腳印。這個腳印可以爲後人留下來,也同時也跟古人相應。所以我們每走一步,每看見一步,對我們生命內在的智慧也就增長了一步,你都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了這種生命景象。所以“契理、契機”是很重要的。

  那麼我們有受用之後呢?你要給別人講說佛法,也一定要在自己受用之後,這是最好的。爲什麼這麼說?當你對這個佛法,哪怕你覺得對你有感受了,哪怕我剛才把妄想放下來之後,那一刹那你感受到了輕松,這種自在,有感受了,你就可以告訴別人,這是你自己親身體會過了。那麼體會過了之後,就要有佛經或者祖師大德的言論,乃至經、律、論這叁藏作爲印證,叁法印和一實相印來印證所感悟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道理。契合了之後再去給衆生說,那就是理直氣壯的,因爲這是你走過來的路呀,這是佛經“契理、契機”的意思。

  這個契經的“經”,是“方法、常理”。方法就是通過這種佛經介紹的方法,我們可以走上這條路,可以通達到佛陀的境界去,從生死可以到涅槃,從凡夫可以到聖人。這條路,這個方法是經典告訴我們的。《八大人覺經》也是告訴我們這種方法。那麼常理就是常規的道理了,恒常不變。佛陀講的道理,他不會因爲時空的改變而改變,兩千年來到現在不會改變,十年、百年、千萬年以後他也不會改變。因爲他講緣起性空的世界就是這麼個樣子和內涵,他從本性的這一個角度看問題,就是看到生死的根本,看到了生命的本體,這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這就是常理。

  那麼,《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經題,諸位一下子就可以看到了,“佛說”這個佛是自己走過來的,釋迦牟尼佛親自從這條路上走過來的,他講了這樣一部經典,要是告訴我們如何能成佛,就是他講自己、歸納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所以從這一點上看,完全是經驗之談,告訴我們對這個《八大人覺經》經題應有正確的理解。

  下面第叁點,我們要跟大家介紹一下翻譯者。這部經典是誰翻譯的?是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翻譯的。後漢,對前漢而言。我們知道前漢就是劉邦建立的皇朝,建都在長安,所以又稱爲西漢,因爲長安在西邊。後漢則是光武帝“光武中興”的漢朝,他建都在洛陽,所以又叫東都洛陽,曆史上又稱其爲東漢(25——220)。然于西漢和東漢間又有王莽篡位,王莽篡位後,光武帝劉秀又恢複了漢朝,即爲東漢,這是一個朝代的稱呼。

  安息國是西域的一個小國,西域在漢朝時候稱爲安息的就是安息國,在唐朝時叫作波斯,就是現在的伊朗,在那個地方。

  在這個翻譯者“安世高”前面有個“沙門”,在印度釋迦佛出世之前,印度有婆羅門教,是婆羅門思想占主導地位,壟斷了整個社會教育的這一塊,當時的文化教育全部是由婆羅門來主管。到了沙門思潮的出現,大部分沙門都反對婆羅門教,其中,佛教就是沙門思潮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僧團。在沙門思潮的時候,凡是出家人,出家修道的人都稱爲沙門,不止是佛教徒才這樣稱呼。

  當然佛教的出家人也稱爲沙門,也就是出家人。他的義譯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戒,就是戒律、規律、規則。我們要遵守的一定的規律一定的規則,不害自己也不害別人,使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都能夠健康成長,遵循這樣的佛教准則來生活,這就是戒,亦即佛教的戒律。

  定,是修習禅定。我們平時心太散亂了,亂了的話就沒有智慧,所以要先定下來,定下來之後就能夠産生智慧。四禅八定,還有出世間的種種叁昧正定,這個方法就非常多了。

  慧,就是智慧。佛法的戒定慧叁學,以戒爲基礎,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斷煩惱結,證得解脫。

  諸位,這個戒啊,不要簡單地理解爲條條框框,因爲條條框框是佛陀針對當時的佛弟子製的,一直到現在都還有很大的用處。但是,戒律的精神卻是最爲重要的。戒定慧這叁者,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增長智慧。智慧怎麼獲得?你定下來你才會有智慧,如果亂糟糟的哪裏會有什麼智慧呀?但是怎麼樣才能定下來呢?那就要有一個合理的生活方式,要非常合理的,使自己和他人都不要太難過,不要互相幹擾,甚至可以互補互助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樣一來,你的戒定慧叁學,智慧充滿了,那麼內心的這種損壞戒、定、慧原因就是貪、嗔、癡。對好的境界産生貪心;對不好的就産生嗔心,討厭不喜歡的事物;對于不好不壞的境界産生愚癡,傻乎乎的,不知所以,不感覺自己的生命在流逝。

  實際來說,修戒定慧,就是要消滅貪嗔癡。滅貪嗔癡幹嘛呢?破除我們的無明,看到真正的我們的真相,宇宙的真相。貪嗔癡就像剛才說的烏雲,遮蓋了我們生命的本覺。熄滅貪嗔癡也就是把這個烏雲呀去掉了。這個講起來道理很多。

  所以就是這樣的“勤息”才算真正的沙門。

  如果哪一個人,他不持戒,他整天亂糟糟的,他一點智慧都沒有,世間出世間的都沒有,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好的出家人。進一步說,要不從這方面去下功夫去努力,那就根本不是一個出家人了。當然我們做得不夠,我們只能都是凡夫,我們要從這個方面下手就可以了。無論出家在家,實際上都從這裏戒定慧叁學,貪嗔癡叁毒,用叁學來攻叁毒,這是息滅貪嗔癡的方法。

  安息國沙門安世高,這個安世高是翻譯的人,姓“安”名“清”,原來的名字叫“安清”,是安息國的王子。他在小的時候就學習佛法想出家,他父王不允許他出家,所以等他父王駕崩了之後,他才讓位給他叔叔而出家學佛。

  他這個人很厲害,有很多的神通等能力。對佛法的翻譯,可以說在早期傳入中國的經典中翻譯得算最好的一位了。我們現在傳持的早期傳入中國的如來禅思想的這個禅定,和早期傳入我國與大乘佛法非常密切的許多經典是他翻譯的。所以他是一個對中國佛教有莫大貢獻的早期翻譯家。他的因緣故事,這裏就不詳細介紹了。

  下面這個翻譯的“譯”,翻譯佛經有四種原則:第一種是翻字不翻音,很多經中之咒語,字翻爲漢字,音則爲梵音,這種翻字不翻音,有五種不翻,五種情況:第一是秘密不翻,這是指咒語不能翻譯。因爲咒語是有秘密加持力量的,翻出來了反而沒有加持力了,所以不翻。第二是多含義不翻,比如說“阿羅漢”也是翻字不翻音,阿羅漢有叁層含義,翻成哪一個都不對,所以多含不翻。第叁是此土無不翻,比如說“阿摩羅果”,這個水果只有印度有,我們中國沒有,所以沒辦法翻就不翻了。第四是順古不翻,順古就是順著古人的辦法翻譯,比如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家知道這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古人沒有這樣翻,現在也就不翻了,所以叫順古不翻。第五是尊重不翻,比如說“般若”這兩個字,般若我們勉強地翻譯爲智慧,但是世俗很多人說這個人很有智慧,這個人特聰明,說他很有智慧,那麼般若呢,它不止是聰明,他要了解世間出世間法,把佛法乃至整個人生的真理徹底了解了,這個眼光爲般若眼光,所起的妙用爲般若妙用,所以爲了尊重般若的含義,我們不能翻爲智慧。這是第一種翻字不翻音。

  第二種是翻音不翻字,比如《華嚴經》當中的“卐”字,這個字是梵文,是指釋迦佛胸口當中的“卐”字放大光明,是印度的符號,但這個音是漢字的“萬”字讀音,把音翻譯過來,字卻沒有翻譯過來。

  第叁種是音字俱翻,音和字都翻譯。把這個音翻譯成漢音,字翻譯成漢字。一切經典我們能夠讀懂的就這種翻譯。這個安息國沙門就是指這種翻譯,我們這裏的《八大人覺經》也就是第叁種翻譯了。

  第四種是音字俱不翻。音也不翻字也不翻,那就是把印度的梵文經典帶到中國來,讓中國人膜拜、頂禮、供奉,甚至還學梵音去念,這樣的音字都不翻,就是第四種翻譯。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二講 釋經題——八大人覺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