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你看,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好的,我们见到好的人,见到好的事情,看到与人交往,对方有优点的,我们吸取,我们互相提高;看到对方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自己改正。所以,好事坏事,到你这里就都成为好事,都是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重要支柱,珍惜缘分。
凡夫很可怜啊!佛菩萨不一样。所以凡情有好有坏。
那么圣情呢?只有好,没有坏。诸位,不要以为学了佛之后就六亲不认了,学佛真正是懂得生命内在的这种非常有益的情感。所以这个“大人”的人,就是觉悟的有情,菩萨就是觉有情。他自己觉悟了,还要让别人去觉悟,自己得到快乐了,还要赶紧让别人去得到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尤其重视这一点。凡夫的凡情,会把好事变坏事,把善缘变恶缘,把福缘变成逆缘。圣人的圣情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现实的这个凡夫众生,两个人在一起交往,一起生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由于感情的产生和升级,然后象世俗上的人就结婚了,结婚的目的是要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个可谓是福缘,有福报啊,过世间的洪福了,大家都来祝贺啊。可是结婚不久又要离婚了,为什么?这个缘被破坏了。这个缘他们不能珍惜,破坏掉了。
佛菩萨呢,我们拿释迦佛来说,他能够把这种逆缘变成福缘。比如有一次,有一个外道来骂释迦牟尼佛,说:“你讲法讲了那么多,我的很多弟子都跟你去学习了,我要找你算帐。”他不高兴了就来骂佛。骂了三天三夜,释迦佛一直坐在这里微笑着听他骂。骂完之后,他自己看了反而着急了,这个释迦佛都没有开口,他就问释迦佛:“你为什么不骂呀?”
佛陀这个时候开口了,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家里有没有来过客人?”
他说:“有呀。”
“那你的客人如果给你送礼品来,你一定不要,那么这个礼品怎么办呢?”
那个人一听,说:“我如果决定不要的话,他只能带回去啊。”
佛陀就说了:“你这几天的礼品我都没有要,怎么办?”
他说:“那我只好带回去了。”
所以,他知道佛陀把这种逆缘变成福缘了。本来是为了破坏佛教而来的,现在却反而跟佛学习,出家了,作为佛的弟子。
我们凡夫还把善缘变成恶缘。常常看到别人打假吵架的时候,在大街上旁观不敢去拉,因为怕被别人诬赖。就象说好心不得好报,好心反被当作驴肝肺。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凡夫的情况,佛菩萨不会。释迦佛被提婆达多推石头砸到脚,这是出佛身血,是恶缘,非常恶。佛陀最后说:“提婆达多生生世世是我的老师,如果没有提婆达多,我没有今天成佛。”佛陀能够把这种恶缘变成善缘。
我们凡夫还把法缘变成尘缘。怎么讲呢?在这个聊天室里面,我们听闻佛法,在生活当中我们积极向上,遇到了有缘人。遇到有缘人之后,慢慢地,我们的思想开始堕落,开始追求个人的享受去了,把佛法把修行抛到一边,只追求人世间的红尘当中的染污的缘。这样一来,又成为斤斤计较,这是凡夫。佛菩萨不会。佛看到阿难和摩登伽女两个人,摩登伽女非常喜欢阿难,佛陀就把摩登伽女叫来说,你如果真喜欢阿难的话,那么你要跟阿难学习,学到跟阿难差不多,这才算真正的喜欢。那么摩登伽女就赶紧地学习。她学了不久就证得初果罗汉了,然后她跑过来跟释迦佛说:我不要阿难了。因为她没有染污心了。所以啊,佛能够把尘缘变成法缘,能够把圣情变至情,能够把染缘变成净缘。
我们凡夫是把净缘变成染缘。你看我们的内心,我们真正的内心深处呀,诸位!每一个人的心性都跟佛等同的。如果你放下妄想之后,你看,没有妄想执着、没有颠倒,大家都没有妄想执着颠倒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清清楚楚过一生,明明白白做好人,那就没有任何负面的作用了。可是我们把净缘变成染缘了,被一大堆烦恼染污了。佛菩萨就把这种染污的缘变成净缘——清净的缘分。
所以,这个人的有情,佛菩萨就是把这些坏的、不好的、局限的、狭隘的开脱出来,使我们能够感到生命更加广阔、更加自由、更加完美,这样一种情感。所以真正的菩萨才算是真正的有情,而且是觉悟的有情。
那么觉悟的情况呢,有大有小,如果你的觉悟达到非常完美了,那就是第三种——至情。如果还不够完美,还差一点点,那就是菩萨的圣情。如果我们在学佛过程中,你还没有证得前面这个体大,也就说我们还没有成为圣人,我们都是凡情众生。凡情好的一部分可以感得人天的果报,坏的部分则是感得三恶道的苦果。因此,十法界无非一个“情”字了得。
如果哪个人说佛法是无情的,是不讲情的,那真是大错特错。因为整个大乘佛法就是围绕觉有情的一个菩萨境界,围绕我们生命的真正内涵,那么这个“至情”可以去感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佛的情感,他真的超脱了至情的浪漫,生命达到了完美极至的境界。你要感受到这种解脱,他浪漫到了极限,你要感受到这种至情,他解脱到了极限,你要感受到这种至情所包含的智慧,智慧也达到了极限!
有一位张澄基居士,写过一篇文章叫《什么是佛法》,他说啊,这个世上只有佛陀才算是情感与理智都达到完美极致的,这算是至情。所以大人的人不是凡夫的凡情,而是指圣情和至情这两种人,这是真有人情。
下面一个字是“觉”,觉悟的觉。这个觉悟的范围就很广了,他包含了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三点含义。
本觉是原本就觉悟的,不假造作,无始劫以来我们与佛完全等同的。实际上前面说的体大就是觉悟,也就是本觉的全部内容。
诸位是不是怀疑呀?假如原本就觉悟的,我现在为什么又不觉悟了?用一个比喻简单地告诉大家,就象天空一样,我们看到蓝天,蓝天原本就是蓝天,不是因为有云了之后蓝天才生出来。那么我们就是因为烦恼无明,把我们自己本觉的这个蓝天给遮盖住了。所以我们看不见自己的本觉而流浪生死。
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把烦恼习气无明统统放下,你可以拍一下桌子,啪!一声,把自己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妄想杂念追求,无论你是佛法的感觉还是世间的感觉,无论你是快乐的感受还是痛苦的感受,叭!一下子全部断掉。就象一阵狂风吹来,把天上的乌云白云各种云全部吹得烟消云散,你当下所感受的就是蓝天,就是这个本觉的境界。
很微妙啊!你不要以为在电脑前面听,你可以闭上眼睛,断掉妄想。你告诉自己,你没有妄想,当下就是这样,是本觉。也许一下能体会到,第二下又不行了,我们的这个妄想啊,象洪流一样、象瀑布一样、象暴雨一样,不停地冲刺着我们的身心。所以,本觉的意思就是告诉众生,你本来就是佛,与佛无二无别。
第二层是始觉——开始觉悟了。这个始觉啊,就是我们修行要把握的内容。大家前面已经明白了,哦,原来我们每一个众生就象蓝天一样从来就没有乌云,蓝天的本身是没有乌云的哦,诸位不要误会了。因为蓝天的本身并没有云,我们看了有时候觉得蓝天有云呀,实际上你要是乘飞机,在飞过云层的时候,你一看上面一片光明,根本没有什么云。这还只是个比喻。所以,当我们树立一种观念,知道我们的蓝天跟十方诸佛的蓝天以及古今中外、十方三世一切圣人的蓝天没有任何区别。这个观念树立起来之后,我们就知道,不管乌云如何变化,不管白云如何缥缈,不管彩云如何漂亮,无论白云还是彩霞,蓝天从来没有改变。这样一来,我们的心就安了。
诸位啊,不要让我们这颗心安住在乌云里面,乌云不是你自己;烦恼不是你自己;分别、妄想、执着不是你自己。不要把这颗心整天安在烦恼当中。哪怕你现在知道,在我烦恼变化的这个人生世界上,一切事物背后就是生死。把这颗心不要放在这些乌云上,乌云慢慢地会消失。但是我们看不见啊,我们误以为蓝天、乌云、白云、彩云,看到蓝天呢,那以为彩云是好的,白云也是好的,乌云不太好,所以我们整天追求,通过白云来改变我们的乌云状况。也就是我们生活奔忙,做种种事情都为了名、为了利、为了世间的这个身体的感受。永远都是云彩的生活,你看不到真实。所以第二个始觉,就是你开始要找我们如何去发觉生命的本质,就是把这个乌云慢慢拨开,白云也要拨。
当你拨开乌云的时候,你觉得幸福,你觉得生命里有白云,多好!你觉得身心很安静,环境很舒服,多好,山河大地多美。所以一切哲学,一切书画,一切文学著作,也就都是贵在看到白云,觉得很美。那么实际上他真的看到生命本质了没有?诸位想一想,最初也是从烦恼当中开始觉悟了,不要得少为足,不要以为学了佛很受用了就算数,你要继续往前,继续把这个一切云彩全部消除。这个时候你看见本体了,也就看见我们本觉的境界,看见我们自身的生命本质,那是真的潇洒,真正的毫无牵挂。
当看到这个毫无牵挂之后,我们的习气还很重啊,这个业风很重,业风一来,蓝天白云又来了。把你内心安住在蓝天上,一切云彩都是蓝天的装饰,所以禅宗告诉我们,吃饭穿衣就是佛法,行住坐卧无非妙谛。你看原来的白云是遮蔽了蓝天,看不见蓝天了,但是能看到蓝天,安住在蓝天当中,这个时候的彩云、白云都成为蓝天的装饰,一个非常美妙的境界。
菩萨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水月道场,空花佛事。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就是空中,云彩当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那么,当我们不论是什么云彩,无论是蓝天,有白云也好,没有白云也好,对你来说完全自在,毫无拘束,毫无挂碍。这个时候你证得究竟地的,也就是都进步了。生命啊,这个时候我们的吃喝拉撒、嬉笑怒骂真是太美妙了,太庄严了!
所以佛法呢,是让我们这样去觉悟的。看见我们内心的…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二讲 释经题——八大人觉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