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释经题——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这个“八”,就是数字,是指这部经文当中所说的“八种大人觉悟”的方法。也就是八种菩萨、佛所觉悟的方法。所以这个“八”指是经文里面所说“八觉”的“八”。
那么“大”呢,内容就比较多了。这个“大”原意是“大无边际”的意思。这个“大无边际”的“大”,不是相对于我们平常生活当中有大就有小,不是这种相对的大,而是一种绝对的“大”。所谓绝对的“大”就是包含了一切大小相对,却又不是思维分别层面的概念大小的大。那么实际上的内容,就由三个方面来体会。
第一是体大,“体”就是本体。什么是本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到底以什么为最根本?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那么我们这个生命到底以什么为我们的本体?体是看不见的。我们说你这个人身体好不好,身体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看不见,只能通过身体的表面的相和身体的作用,我们体会到了,我们能感受到,说他身体好。那么体呢?就是内在的,没有形象。
这个“大人”的这个“大”,这个体啊,比我们的虚空界还要大,所谓“大而无外”,或者说比一粒微尘还要小,所谓“小而无内”。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为我们习惯于生活在各种“相”当中,习惯于在各种“作用”上去看问题。那么离开了一切相,当我们把种种分别计较、时间和空间的这种概念,全部放下之后,这是我们的本体。按佛法的原意来说就是指真如本体,这个“体”是如如不动的。
如果说我们没有证得这个体,你在佛法里面啊称不了“大人”。世间也有大人小孩,有小人。儒家讲君子,小人。这个君子呢?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个大人是跟小人相对的。那么佛法里面的这个大不是跟小相对的,怎么不是跟小相对呢?无论哪一个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真如本体,而且这个真如的本体完全等同,无有丝毫差别。
所以啊,很多人以为佛法跟世间的其它宗教一样,都只是劝人为善而已,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佛法讲的这个“本体”,跟所有宗教讲的最高原理不一样。其它的任何宗教,他有个最了不起的、至高无上的神,这个神,或者这个上帝,或者这个太上老君,他们不是每个人都能作的。你修行到最后永远都只能成为上帝的臣民,只能当他的老百姓,不能成为上帝。佛法在这点上,在目前人类的文明史上最独特的一点就是佛法告诉我们: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而且成佛之后跟所有的佛完全平等。平等在哪里?就是这个“体”完全平等。因为我们有这个成佛的本钱,所以我们才会有成佛的可能。
假如我们现在真正的是一个凡夫,是一个没有成佛可能性的,那么我们修行、学佛就成为多余的了,就成为盲目的了。我们平时不知道安住在自己的体当中,也没有发现这个体。所以,这个体大就是《八大人觉经》前四觉里面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真正解脱了,你才能证得这个体大。如果说我们对于生死、对于身心世界有丝毫的执着,没有解脱,你没有发现生命当中绝对自由的这种力量,那么你就契入不了这个体。所以《八大人觉经》的首先告诉我们是体大。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当中,解脱道的目的也就是证得体大。
那么菩萨道呢?不但证得体大,还要在体大证得的同时生起妙用。所以第二个是“用大”。“用大”是什么?是作用,是妙用,不是我们一般的用。
那么我们一般的用为什么说不是妙用呢?对我们凡夫来说不是妙用,是指我们不知道这个作用的妙处,而实际上,我们还是在妙用。在佛菩萨看来,在祖师大德开悟的人看来,我们的行住坐卧,与佛无二无别。
所以禅宗讲:饥来吃饭困来眠。吃饭穿衣皆是佛法,行住坐卧无非修行。这个嬉笑怒骂,吃喝拉撒没有哪一个不是从本体当中显现出来的妙用。禅宗有一句话说:只这心心心是佛,妙用纵横可怜生。这个心心心是佛的心,就是指我们的真心,真心就是真如,就是如如不动。
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呢,平时被这颗妄想颠倒的妄心盖住了我们的真心。如果说能够回光返照,看见我们的真心,那么你就证得体大。证得体大之后,你的举手投足都非常自在,真是妙用恒沙。所以才说:妙用纵横可怜身,这么微妙的功用!可是在我们凡夫的眼里,在我们凡夫的身心当中,我们又受了多少的冤枉苦头呢?实在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苦头啊!本来不应该有这种苦。这个问题呢在第五觉的时候,《八大人觉经》的第五觉,我们会详细讨论用大。
相大呢?这个相是指诸法实相。所谓实相无相无不相。为什么说无相无不相?无相就是这个本体,你证得本体之后,放下身心世界的一切执着,甚至连空的相都没有,超越了一切相。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内心能够感受到身心世界,真的无有一丝一毫的可得。上至诸佛,下至地狱,没有一点点的相,没有一点点的状态可以把着。因为一切有相皆是虚妄。都是缘生缘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当体会到这个相之后,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还要进行呢?当然要!这个时候再来进行我们的生活,那么这个生活就变得非常微妙广大庄严,那么现实生活的任何相就成为实相了。这个相真的就包含了一切大相小相,大到尽虚空遍法界,小到微尘数世界,一粒沙,一个微尘,都是我们真如实相的妙用。
所以,生命怎么去体会?你怎么去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呢?我们不要过多地在自己的心当中先给它下定义,你就轻轻地呼一口气,或者你想一个问题,当你觉得你的生命不止是这样。也就是说,你的生命、你的身心,超脱了这样你感受到的这个范围之后,你会感受到这个相是大无边际的。所以在《楞严经》里面,佛放光叫做“无见顶相”,没有顶啊,也就说最高处你看不到他的顶,比喻这个相没有局限,没有障碍。所以这个“大人”的大呢,要具备这三种能力。
禅宗的修行,首先要证体,然后要起用。“证体起用”这个是一向的修行方法。禅宗参话头,破疑情。参话头的破本参就是证得本体。破本参之后还要破重关,那就在相上起妙用。那么最后呢,回归诸法实相,就是末后牢关。
还有一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不用你修行,直接指点你见到佛性的。这种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就是“从相见性”。你只要看到相了,这一切相都是佛性的妙用,在相上看到佛性。这个是了不得!所以禅宗是杀人剑、活人刀。杀人剑就是杀掉我们一切妄想执着,你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统统一刀两断,证得本体。然后呀,起来妙用,这是杀人剑。活人刀就是在你这个相上,你哪怕举一只手,哪怕举一个拇指,就这一刹那,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体现。
诸位试想一下,离开现实当下这一刹那,你的生命还有什么呢?这不是你的全部吗?恐怕我们咬不定,如果你咬定了,真是如此。咬定了之后,在一切十方三世诸佛面前,在一切时间空间当中,时时刻刻你就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与佛无二无别。所以慧能大师说:弟子此心常生智慧。这是体相用回归到诸法实相的境界,是真正的“大人”。到了究竟处就成为佛,佛就是“大人”。正在修行过程中,体大、相大、用大,这三大随便哪一种你证得了,你起用了,你证到诸法实相了,那么你都成为大人。
那么这里面,分开菩萨的各种修行状况,这个修行状况的各个证悟层次,我们在下面还要详细地说。
下一个字是“人”,大人的人。这个“人”是什么意思?就是“有情”。我们人,为什么称为人,不称为木头呢?就你这个人有人情,有情感,有感性,有理智。那么这个“情”有三种:第一是凡情——凡夫的感情;第二是圣情——圣人的感情;第三是至情——至高无上的感情。
凡情是指我们没有证得真如本体之前,我们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任何事物都会有感情。对佛法有感情,对世俗也有感情。凡情有好有坏。凡情为什么有好有坏?在凡夫的心中,追求完美,追求真善美慧的人生,这是好的。那么坏的在哪里呢?坏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我有利益了我才愿意,我如果没有利益了,我就不会去干。没有把这个我,自私的这个我彻底解决掉。所以世间带着自私的情很容易使人堕落。
实际上这个凡情,本来是有好有坏的,看你如何利用。如果能利用得好就是往好处走,如果利用得不好,那就会互相的牵扯纠缠而堕落。《楞严经》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我们凡夫怨怨相报,情情相牵,相互纠缠。在纠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情升华,反而因此带来烦恼痛苦和无奈等等,这就是一种堕落的情。
现实的社会,我们看过太多太多的人情冷暖,凡夫众生不知道人何之为人?不知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身有多少生命的内涵没有开发出来?习惯于过去无量劫的烦恼娇弱的那种习气。很简单的一点,比如说两个人有感情,有了感情理应互相照顾、互相理解、互相帮忙,可是,如果对方帮不到自己,或者对方去帮别人了,自己心里就会忌妒,就会怨恨。象这样一种本来是好的感情,凡夫愚痴啊,就把它破坏掉了。
佛法,真正的菩萨圣人乃至凡夫众生要学习它、弘扬它,修学正见,树立正确的知识和眼光。我们所谓的世间的好人,怎么去衡量他?最好是看到这种世俗价值观的真相,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做不到彼此只有上进,只有更加欢喜而没有破坏,这一点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受到很大局限的情况。
我们这种顽固的思想没要开拓,我们的宗教理念、道德理念和追求真理的这样一种理念没有树立起来,那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出的问题,那就是互相纠缠,终必堕落。
如果说是好的人情,那怎么样才能好?讲世间凡人的好,如我们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儒家思想,那是最好的。儒家是入世的思想,他非常有人情…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二讲 释经题——八大人觉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