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二講 釋經題——八大人覺經

  第二講 釋經題——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這個“八”,就是數字,是指這部經文當中所說的“八種大人覺悟”的方法。也就是八種菩薩、佛所覺悟的方法。所以這個“八”指是經文裏面所說“八覺”的“八”。

  那麼“大”呢,內容就比較多了。這個“大”原意是“大無邊際”的意思。這個“大無邊際”的“大”,不是相對于我們平常生活當中有大就有小,不是這種相對的大,而是一種絕對的“大”。所謂絕對的“大”就是包含了一切大小相對,卻又不是思維分別層面的概念大小的大。那麼實際上的內容,就由叁個方面來體會。

  第一是體大,“體”就是本體。什麼是本體?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到底以什麼爲最根本?我們都能夠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那麼我們這個生命到底以什麼爲我們的本體?體是看不見的。我們說你這個人身體好不好,身體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看不見,只能通過身體的表面的相和身體的作用,我們體會到了,我們能感受到,說他身體好。那麼體呢?就是內在的,沒有形象。

  這個“大人”的這個“大”,這個體啊,比我們的虛空界還要大,所謂“大而無外”,或者說比一粒微塵還要小,所謂“小而無內”。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因爲我們習慣于生活在各種“相”當中,習慣于在各種“作用”上去看問題。那麼離開了一切相,當我們把種種分別計較、時間和空間的這種概念,全部放下之後,這是我們的本體。按佛法的原意來說就是指真如本體,這個“體”是如如不動的。

  如果說我們沒有證得這個體,你在佛法裏面啊稱不了“大人”。世間也有大人小孩,有小人。儒家講君子,小人。這個君子呢?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個大人是跟小人相對的。那麼佛法裏面的這個大不是跟小相對的,怎麼不是跟小相對呢?無論哪一個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真如本體,而且這個真如的本體完全等同,無有絲毫差別。

  所以啊,很多人以爲佛法跟世間的其它宗教一樣,都只是勸人爲善而已,這就大錯特錯了。因爲佛法講的這個“本體”,跟所有宗教講的最高原理不一樣。其它的任何宗教,他有個最了不起的、至高無上的神,這個神,或者這個上帝,或者這個太上老君,他們不是每個人都能作的。你修行到最後永遠都只能成爲上帝的臣民,只能當他的老百姓,不能成爲上帝。佛法在這點上,在目前人類的文明史上最獨特的一點就是佛法告訴我們: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而且成佛之後跟所有的佛完全平等。平等在哪裏?就是這個“體”完全平等。因爲我們有這個成佛的本錢,所以我們才會有成佛的可能。

  假如我們現在真正的是一個凡夫,是一個沒有成佛可能性的,那麼我們修行、學佛就成爲多余的了,就成爲盲目的了。我們平時不知道安住在自己的體當中,也沒有發現這個體。所以,這個體大就是《八大人覺經》前四覺裏面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真正解脫了,你才能證得這個體大。如果說我們對于生死、對于身心世界有絲毫的執著,沒有解脫,你沒有發現生命當中絕對自由的這種力量,那麼你就契入不了這個體。所以《八大人覺經》的首先告訴我們是體大。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當中,解脫道的目的也就是證得體大。

  那麼菩薩道呢?不但證得體大,還要在體大證得的同時生起妙用。所以第二個是“用大”。“用大”是什麼?是作用,是妙用,不是我們一般的用。

  那麼我們一般的用爲什麼說不是妙用呢?對我們凡夫來說不是妙用,是指我們不知道這個作用的妙處,而實際上,我們還是在妙用。在佛菩薩看來,在祖師大德開悟的人看來,我們的行住坐臥,與佛無二無別。

  所以禅宗講:饑來吃飯困來眠。吃飯穿衣皆是佛法,行住坐臥無非修行。這個嬉笑怒罵,吃喝拉撒沒有哪一個不是從本體當中顯現出來的妙用。禅宗有一句話說:只這心心心是佛,妙用縱橫可憐生。這個心心心是佛的心,就是指我們的真心,真心就是真如,就是如如不動。

  那麼我們凡夫衆生呢,平時被這顆妄想顛倒的妄心蓋住了我們的真心。如果說能夠回光返照,看見我們的真心,那麼你就證得體大。證得體大之後,你的舉手投足都非常自在,真是妙用恒沙。所以才說:妙用縱橫可憐身,這麼微妙的功用!可是在我們凡夫的眼裏,在我們凡夫的身心當中,我們又受了多少的冤枉苦頭呢?實在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苦頭啊!本來不應該有這種苦。這個問題呢在第五覺的時候,《八大人覺經》的第五覺,我們會詳細討論用大。

  相大呢?這個相是指諸法實相。所謂實相無相無不相。爲什麼說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這個本體,你證得本體之後,放下身心世界的一切執著,甚至連空的相都沒有,超越了一切相。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內心能夠感受到身心世界,真的無有一絲一毫的可得。上至諸佛,下至地獄,沒有一點點的相,沒有一點點的狀態可以把著。因爲一切有相皆是虛妄。都是緣生緣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當體會到這個相之後,那麼我們的生活是不是還要進行呢?當然要!這個時候再來進行我們的生活,那麼這個生活就變得非常微妙廣大莊嚴,那麼現實生活的任何相就成爲實相了。這個相真的就包含了一切大相小相,大到盡虛空遍法界,小到微塵數世界,一粒沙,一個微塵,都是我們真如實相的妙用。

  所以,生命怎麼去體會?你怎麼去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呢?我們不要過多地在自己的心當中先給它下定義,你就輕輕地呼一口氣,或者你想一個問題,當你覺得你的生命不止是這樣。也就是說,你的生命、你的身心,超脫了這樣你感受到的這個範圍之後,你會感受到這個相是大無邊際的。所以在《楞嚴經》裏面,佛放光叫做“無見頂相”,沒有頂啊,也就說最高處你看不到他的頂,比喻這個相沒有局限,沒有障礙。所以這個“大人”的大呢,要具備這叁種能力。

  禅宗的修行,首先要證體,然後要起用。“證體起用”這個是一向的修行方法。禅宗參話頭,破疑情。參話頭的破本參就是證得本體。破本參之後還要破重關,那就在相上起妙用。那麼最後呢,回歸諸法實相,就是末後牢關。

  還有一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方法,不用你修行,直接指點你見到佛性的。這種方法是怎麼做的呢?就是“從相見性”。你只要看到相了,這一切相都是佛性的妙用,在相上看到佛性。這個是了不得!所以禅宗是殺人劍、活人刀。殺人劍就是殺掉我們一切妄想執著,你過去、現在、未來,東南西北,統統一刀兩斷,證得本體。然後呀,起來妙用,這是殺人劍。活人刀就是在你這個相上,你哪怕舉一只手,哪怕舉一個拇指,就這一刹那,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體現。

  諸位試想一下,離開現實當下這一刹那,你的生命還有什麼呢?這不是你的全部嗎?恐怕我們咬不定,如果你咬定了,真是如此。咬定了之後,在一切十方叁世諸佛面前,在一切時間空間當中,時時刻刻你就是最圓滿最究竟的,與佛無二無別。所以慧能大師說:弟子此心常生智慧。這是體相用回歸到諸法實相的境界,是真正的“大人”。到了究竟處就成爲佛,佛就是“大人”。正在修行過程中,體大、相大、用大,這叁大隨便哪一種你證得了,你起用了,你證到諸法實相了,那麼你都成爲大人。

  那麼這裏面,分開菩薩的各種修行狀況,這個修行狀況的各個證悟層次,我們在下面還要詳細地說。

  下一個字是“人”,大人的人。這個“人”是什麼意思?就是“有情”。我們人,爲什麼稱爲人,不稱爲木頭呢?就你這個人有人情,有情感,有感性,有理智。那麼這個“情”有叁種:第一是凡情——凡夫的感情;第二是聖情——聖人的感情;第叁是至情——至高無上的感情。

  凡情是指我們沒有證得真如本體之前,我們對于自己所喜歡的任何事物都會有感情。對佛法有感情,對世俗也有感情。凡情有好有壞。凡情爲什麼有好有壞?在凡夫的心中,追求完美,追求真善美慧的人生,這是好的。那麼壞的在哪裏呢?壞的就是以自我爲中心,我有利益了我才願意,我如果沒有利益了,我就不會去幹。沒有把這個我,自私的這個我徹底解決掉。所以世間帶著自私的情很容易使人墮落。

  實際上這個凡情,本來是有好有壞的,看你如何利用。如果能利用得好就是往好處走,如果利用得不好,那就會互相的牽扯糾纏而墮落。《楞嚴經》裏面說過這樣一句話:“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我們凡夫怨怨相報,情情相牽,相互糾纏。在糾纏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能把這種情升華,反而因此帶來煩惱痛苦和無奈等等,這就是一種墮落的情。

  現實的社會,我們看過太多太多的人情冷暖,凡夫衆生不知道人何之爲人?不知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身有多少生命的內涵沒有開發出來?習慣于過去無量劫的煩惱嬌弱的那種習氣。很簡單的一點,比如說兩個人有感情,有了感情理應互相照顧、互相理解、互相幫忙,可是,如果對方幫不到自己,或者對方去幫別人了,自己心裏就會忌妒,就會怨恨。象這樣一種本來是好的感情,凡夫愚癡啊,就把它破壞掉了。

  佛法,真正的菩薩聖人乃至凡夫衆生要學習它、弘揚它,修學正見,樹立正確的知識和眼光。我們所謂的世間的好人,怎麼去衡量他?最好是看到這種世俗價值觀的真相,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做不到彼此只有上進,只有更加歡喜而沒有破壞,這一點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也是我們現在的社會教育受到很大局限的情況。

  我們這種頑固的思想沒要開拓,我們的宗教理念、道德理念和追求真理的這樣一種理念沒有樹立起來,那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所出的問題,那就是互相糾纏,終必墮落。

  如果說是好的人情,那怎麼樣才能好?講世間凡人的好,如我們所學的中國傳統文化裏面的儒家思想,那是最好的。儒家是入世的思想,他非常有人情…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二講 釋經題——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