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二講 釋經題——八大人覺經▪P2

  ..續本文上一頁。所謂:“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你看,叁人行必有我師,取其好的,我們見到好的人,見到好的事情,看到與人交往,對方有優點的,我們吸取,我們互相提高;看到對方有不好的地方,我們自己改正。所以,好事壞事,到你這裏就都成爲好事,都是成爲我們生命的一個重要支柱,珍惜緣分。

  凡夫很可憐啊!佛菩薩不一樣。所以凡情有好有壞。

  那麼聖情呢?只有好,沒有壞。諸位,不要以爲學了佛之後就六親不認了,學佛真正是懂得生命內在的這種非常有益的情感。所以這個“大人”的人,就是覺悟的有情,菩薩就是覺有情。他自己覺悟了,還要讓別人去覺悟,自己得到快樂了,還要趕緊讓別人去得到快樂,這才是真正的菩薩。

  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尤其重視這一點。凡夫的凡情,會把好事變壞事,把善緣變惡緣,把福緣變成逆緣。聖人的聖情不是這樣。比如說我們現實的這個凡夫衆生,兩個人在一起交往,一起生活,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由于感情的産生和升級,然後象世俗上的人就結婚了,結婚的目的是要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這個可謂是福緣,有福報啊,過世間的洪福了,大家都來祝賀啊。可是結婚不久又要離婚了,爲什麼?這個緣被破壞了。這個緣他們不能珍惜,破壞掉了。

  佛菩薩呢,我們拿釋迦佛來說,他能夠把這種逆緣變成福緣。比如有一次,有一個外道來罵釋迦牟尼佛,說:“你講法講了那麼多,我的很多弟子都跟你去學習了,我要找你算帳。”他不高興了就來罵佛。罵了叁天叁夜,釋迦佛一直坐在這裏微笑著聽他罵。罵完之後,他自己看了反而著急了,這個釋迦佛都沒有開口,他就問釋迦佛:“你爲什麼不罵呀?”

  佛陀這個時候開口了,說:“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家裏有沒有來過客人?”

  他說:“有呀。”

  “那你的客人如果給你送禮品來,你一定不要,那麼這個禮品怎麼辦呢?”

  那個人一聽,說:“我如果決定不要的話,他只能帶回去啊。”

  佛陀就說了:“你這幾天的禮品我都沒有要,怎麼辦?”

  他說:“那我只好帶回去了。”

  所以,他知道佛陀把這種逆緣變成福緣了。本來是爲了破壞佛教而來的,現在卻反而跟佛學習,出家了,作爲佛的弟子。

  我們凡夫還把善緣變成惡緣。常常看到別人打假吵架的時候,在大街上旁觀不敢去拉,因爲怕被別人誣賴。就象說好心不得好報,好心反被當作驢肝肺。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凡夫的情況,佛菩薩不會。釋迦佛被提婆達多推石頭砸到腳,這是出佛身血,是惡緣,非常惡。佛陀最後說:“提婆達多生生世世是我的老師,如果沒有提婆達多,我沒有今天成佛。”佛陀能夠把這種惡緣變成善緣。

  我們凡夫還把法緣變成塵緣。怎麼講呢?在這個聊天室裏面,我們聽聞佛法,在生活當中我們積極向上,遇到了有緣人。遇到有緣人之後,慢慢地,我們的思想開始墮落,開始追求個人的享受去了,把佛法把修行抛到一邊,只追求人世間的紅塵當中的染汙的緣。這樣一來,又成爲斤斤計較,這是凡夫。佛菩薩不會。佛看到阿難和摩登伽女兩個人,摩登伽女非常喜歡阿難,佛陀就把摩登伽女叫來說,你如果真喜歡阿難的話,那麼你要跟阿難學習,學到跟阿難差不多,這才算真正的喜歡。那麼摩登伽女就趕緊地學習。她學了不久就證得初果羅漢了,然後她跑過來跟釋迦佛說:我不要阿難了。因爲她沒有染汙心了。所以啊,佛能夠把塵緣變成法緣,能夠把聖情變至情,能夠把染緣變成淨緣。

  我們凡夫是把淨緣變成染緣。你看我們的內心,我們真正的內心深處呀,諸位!每一個人的心性都跟佛等同的。如果你放下妄想之後,你看,沒有妄想執著、沒有顛倒,大家都沒有妄想執著顛倒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清清楚楚過一生,明明白白做好人,那就沒有任何負面的作用了。可是我們把淨緣變成染緣了,被一大堆煩惱染汙了。佛菩薩就把這種染汙的緣變成淨緣——清淨的緣分。

  所以,這個人的有情,佛菩薩就是把這些壞的、不好的、局限的、狹隘的開脫出來,使我們能夠感到生命更加廣闊、更加自由、更加完美,這樣一種情感。所以真正的菩薩才算是真正的有情,而且是覺悟的有情。

  那麼覺悟的情況呢,有大有小,如果你的覺悟達到非常完美了,那就是第叁種——至情。如果還不夠完美,還差一點點,那就是菩薩的聖情。如果我們在學佛過程中,你還沒有證得前面這個體大,也就說我們還沒有成爲聖人,我們都是凡情衆生。凡情好的一部分可以感得人天的果報,壞的部分則是感得叁惡道的苦果。因此,十法界無非一個“情”字了得。

  如果哪個人說佛法是無情的,是不講情的,那真是大錯特錯。因爲整個大乘佛法就是圍繞覺有情的一個菩薩境界,圍繞我們生命的真正內涵,那麼這個“至情”可以去感知,我們可以理解爲佛的情感,他真的超脫了至情的浪漫,生命達到了完美極至的境界。你要感受到這種解脫,他浪漫到了極限,你要感受到這種至情,他解脫到了極限,你要感受到這種至情所包含的智慧,智慧也達到了極限!

  有一位張澄基居士,寫過一篇文章叫《什麼是佛法》,他說啊,這個世上只有佛陀才算是情感與理智都達到完美極致的,這算是至情。所以大人的人不是凡夫的凡情,而是指聖情和至情這兩種人,這是真有人情。

  下面一個字是“覺”,覺悟的覺。這個覺悟的範圍就很廣了,他包含了本覺、始覺、究竟覺這叁點含義。

  本覺是原本就覺悟的,不假造作,無始劫以來我們與佛完全等同的。實際上前面說的體大就是覺悟,也就是本覺的全部內容。

  諸位是不是懷疑呀?假如原本就覺悟的,我現在爲什麼又不覺悟了?用一個比喻簡單地告訴大家,就象天空一樣,我們看到藍天,藍天原本就是藍天,不是因爲有雲了之後藍天才生出來。那麼我們就是因爲煩惱無明,把我們自己本覺的這個藍天給遮蓋住了。所以我們看不見自己的本覺而流浪生死。

  如果我們現在,能夠把煩惱習氣無明統統放下,你可以拍一下桌子,啪!一聲,把自己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的妄想雜念追求,無論你是佛法的感覺還是世間的感覺,無論你是快樂的感受還是痛苦的感受,叭!一下子全部斷掉。就象一陣狂風吹來,把天上的烏雲白雲各種雲全部吹得煙消雲散,你當下所感受的就是藍天,就是這個本覺的境界。

  很微妙啊!你不要以爲在電腦前面聽,你可以閉上眼睛,斷掉妄想。你告訴自己,你沒有妄想,當下就是這樣,是本覺。也許一下能體會到,第二下又不行了,我們的這個妄想啊,象洪流一樣、象瀑布一樣、象暴雨一樣,不停地沖刺著我們的身心。所以,本覺的意思就是告訴衆生,你本來就是佛,與佛無二無別。

  第二層是始覺­——開始覺悟了。這個始覺啊,就是我們修行要把握的內容。大家前面已經明白了,哦,原來我們每一個衆生就象藍天一樣從來就沒有烏雲,藍天的本身是沒有烏雲的哦,諸位不要誤會了。因爲藍天的本身並沒有雲,我們看了有時候覺得藍天有雲呀,實際上你要是乘飛機,在飛過雲層的時候,你一看上面一片光明,根本沒有什麼雲。這還只是個比喻。所以,當我們樹立一種觀念,知道我們的藍天跟十方諸佛的藍天以及古今中外、十方叁世一切聖人的藍天沒有任何區別。這個觀念樹立起來之後,我們就知道,不管烏雲如何變化,不管白雲如何缥缈,不管彩雲如何漂亮,無論白雲還是彩霞,藍天從來沒有改變。這樣一來,我們的心就安了。

  諸位啊,不要讓我們這顆心安住在烏雲裏面,烏雲不是你自己;煩惱不是你自己;分別、妄想、執著不是你自己。不要把這顆心整天安在煩惱當中。哪怕你現在知道,在我煩惱變化的這個人生世界上,一切事物背後就是生死。把這顆心不要放在這些烏雲上,烏雲慢慢地會消失。但是我們看不見啊,我們誤以爲藍天、烏雲、白雲、彩雲,看到藍天呢,那以爲彩雲是好的,白雲也是好的,烏雲不太好,所以我們整天追求,通過白雲來改變我們的烏雲狀況。也就是我們生活奔忙,做種種事情都爲了名、爲了利、爲了世間的這個身體的感受。永遠都是雲彩的生活,你看不到真實。所以第二個始覺,就是你開始要找我們如何去發覺生命的本質,就是把這個烏雲慢慢撥開,白雲也要撥。

  當你撥開烏雲的時候,你覺得幸福,你覺得生命裏有白雲,多好!你覺得身心很安靜,環境很舒服,多好,山河大地多美。所以一切哲學,一切書畫,一切文學著作,也就都是貴在看到白雲,覺得很美。那麼實際上他真的看到生命本質了沒有?諸位想一想,最初也是從煩惱當中開始覺悟了,不要得少爲足,不要以爲學了佛很受用了就算數,你要繼續往前,繼續把這個一切雲彩全部消除。這個時候你看見本體了,也就看見我們本覺的境界,看見我們自身的生命本質,那是真的潇灑,真正的毫無牽挂。

  當看到這個毫無牽挂之後,我們的習氣還很重啊,這個業風很重,業風一來,藍天白雲又來了。把你內心安住在藍天上,一切雲彩都是藍天的裝飾,所以禅宗告訴我們,吃飯穿衣就是佛法,行住坐臥無非妙谛。你看原來的白雲是遮蔽了藍天,看不見藍天了,但是能看到藍天,安住在藍天當中,這個時候的彩雲、白雲都成爲藍天的裝飾,一個非常美妙的境界。

  菩薩在佛經裏面告訴我們:水月道場,空花佛事。這個比喻非常恰當。就是空中,雲彩當中,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就是這樣的一種境界。

  那麼,當我們不論是什麼雲彩,無論是藍天,有白雲也好,沒有白雲也好,對你來說完全自在,毫無拘束,毫無挂礙。這個時候你證得究竟地的,也就是都進步了。生命啊,這個時候我們的吃喝拉撒、嬉笑怒罵真是太美妙了,太莊嚴了!

  所以佛法呢,是讓我們這樣去覺悟的。看見我們內心的…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二講 釋經題——八大人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