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二讲 释经题——八大人觉经▪P3

  ..续本文上一页本觉,你知道有这个本觉之后,诸位啊,学佛就不用自卑了,我们知道自己就是佛,跟佛没有任何差别,你不用自卑。你也不用自傲,不用傲慢,因为你在生活当中,你还没有达到究竟觉悟,还总会有丝丝毫毫的烦恼在,总会有多多少少的局限在。

  所以始觉的这个过程非常长,是我们生命无穷尽的奋斗,我们这个生命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奋斗力,谁说佛法不是积极的呢!

  当我们看到生命的内在,你没有自卑,任何自卑都没有,你不会拿世俗的那些价值观念来说我穷呀,我没有知识呀,我说话不如人呀,我长相难看呀,你不会以一切世俗的云彩来比较你生命的蓝天。那个白云觉得乌云难看啊,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吗?但如果你没有看到这个蓝天,你拿什么来衡量你的生命呢?

  所以,当我们知道生命的本觉完全平等之后,诸位千万不要自卑。当你心中还有丝毫烦恼的时候,你也千万不要自傲。没有自卑,也没有自傲,却要积极努力地永远走下去,这个是整个大小乘佛法的实践论。这个法跟其它的社会哲学或者宗教所说完全不同的地方,他这种理念是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身心当中去实践的。

  从这一点上看,整个佛法都是以一个“觉”字贯穿始终。比如“大、人、觉”三个字,你看看!诸位感受一下,大——大无边际的法界本体,人——充满完美意义的情感,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智,非常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首先是看待自己,然后再看待别人。那时候你才真正看透你自己的生命啊。

  我们凡夫众生很可怜啊!生活了几十年,实际上,总是以社会的价值观,以别人的眼光,拿别人的尺寸来衡量自己的好坏,你何苦呢?当别人说你穿漂亮的时候,你得意;当别人说你难看的时候,你悲哀。而且,你今天穿这件衣服人家说你漂亮,明天赶时髦,人家不穿了,说你不入时,你又着急。世间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眼光浅。

  那么这里面,诸位还可以感受到另外一层含义,当你的内心,完全没有这样的价值尺寸使自己束缚的时候,其实你也可以赶时髦,只要你条件允许,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显示你的自由,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用你的方式来生活。

  那么问题呢?就是你的情是不是凡情,是不是圣情,是不是至情?看你的觉是不是安住在本觉当中,是不是有开始觉悟了,是不是修行进步了。所以用这样的衡量标准,衡量我们整个佛法,衡量我们整个人生。

  佛法其实不在远处,诸位啊,佛法绝对不是在这里听这个人讲讲就算佛法,千万不要以为听了我说的这个话是佛法。假如有一天你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眼光你发现了生命内在的本觉,发现了自己的始觉,发现了自己的人情,发现了自己的至情,那你就是佛法,你的言语动作,你的行住坐卧都是佛法啊。所以他不在别处,不在远处,就在自心,就在自身,就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这个是“八大人觉”的含义了。

  那么最后一个“经”字,《八大人觉经》,这个是三世诸佛说的一切教法都称为经,释迦如来的一代时教,都叫为经。这个经就是“契经”的意思。契是什么意思?就是契合,有“契理、契机”这两层含意。契理就是契合于真理。什么是真理?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今天你通过这个方法到达了,是这个境界,明天他去通过这个法,也达到了,也是这个境界。释迦佛解脱了,是这个境界;阿弥陀佛解脱了,也是这个境界;观世音菩萨解脱了,也是这个境界。那么古代的祖师大德,两千五百多年来,在我们人类历史上,多少的大德,他走过去的这条路,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这样,都是这条路。他所说所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他证实了,我们自己呢?也可以证实的。

  所以,这部经就是由佛陀他证悟了之后,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通过佛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下去,每一步就留下一个脚印。这个脚印可以为后人留下来,也同时也跟古人相应。所以我们每走一步,每看见一步,对我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也就增长了一步,你都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了这种生命景象。所以“契理、契机”是很重要的。

  那么我们有受用之后呢?你要给别人讲说佛法,也一定要在自己受用之后,这是最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当你对这个佛法,哪怕你觉得对你有感受了,哪怕我刚才把妄想放下来之后,那一刹那你感受到了轻松,这种自在,有感受了,你就可以告诉别人,这是你自己亲身体会过了。那么体会过了之后,就要有佛经或者祖师大德的言论,乃至经、律、论这三藏作为印证,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来印证所感悟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道理。契合了之后再去给众生说,那就是理直气壮的,因为这是你走过来的路呀,这是佛经“契理、契机”的意思。

  这个契经的“经”,是“方法、常理”。方法就是通过这种佛经介绍的方法,我们可以走上这条路,可以通达到佛陀的境界去,从生死可以到涅槃,从凡夫可以到圣人。这条路,这个方法是经典告诉我们的。《八大人觉经》也是告诉我们这种方法。那么常理就是常规的道理了,恒常不变。佛陀讲的道理,他不会因为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两千年来到现在不会改变,十年、百年、千万年以后他也不会改变。因为他讲缘起性空的世界就是这么个样子和内涵,他从本性的这一个角度看问题,就是看到生死的根本,看到了生命的本体,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常理。

  那么,《佛说八大人觉经》的经题,诸位一下子就可以看到了,“佛说”这个佛是自己走过来的,释迦牟尼佛亲自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他讲了这样一部经典,要是告诉我们如何能成佛,就是他讲自己、归纳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完全是经验之谈,告诉我们对这个《八大人觉经》经题应有正确的理解。

  下面第三点,我们要跟大家介绍一下翻译者。这部经典是谁翻译的?是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翻译的。后汉,对前汉而言。我们知道前汉就是刘邦建立的皇朝,建都在长安,所以又称为西汉,因为长安在西边。后汉则是光武帝“光武中兴”的汉朝,他建都在洛阳,所以又叫东都洛阳,历史上又称其为东汉(25——220)。然于西汉和东汉间又有王莽篡位,王莽篡位后,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汉朝,即为东汉,这是一个朝代的称呼。

  安息国是西域的一个小国,西域在汉朝时候称为安息的就是安息国,在唐朝时叫作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在那个地方。

  在这个翻译者“安世高”前面有个“沙门”,在印度释迦佛出世之前,印度有婆罗门教,是婆罗门思想占主导地位,垄断了整个社会教育的这一块,当时的文化教育全部是由婆罗门来主管。到了沙门思潮的出现,大部分沙门都反对婆罗门教,其中,佛教就是沙门思潮当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僧团。在沙门思潮的时候,凡是出家人,出家修道的人都称为沙门,不止是佛教徒才这样称呼。

  当然佛教的出家人也称为沙门,也就是出家人。他的义译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就是戒律、规律、规则。我们要遵守的一定的规律一定的规则,不害自己也不害别人,使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都能够健康成长,遵循这样的佛教准则来生活,这就是戒,亦即佛教的戒律。

  定,是修习禅定。我们平时心太散乱了,乱了的话就没有智慧,所以要先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就能够产生智慧。四禅八定,还有出世间的种种三昧正定,这个方法就非常多了。

  慧,就是智慧。佛法的戒定慧三学,以戒为基础,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断烦恼结,证得解脱。

  诸位,这个戒啊,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条条框框,因为条条框框是佛陀针对当时的佛弟子制的,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大的用处。但是,戒律的精神却是最为重要的。戒定慧这三者,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增长智慧。智慧怎么获得?你定下来你才会有智慧,如果乱糟糟的哪里会有什么智慧呀?但是怎么样才能定下来呢?那就要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方式,要非常合理的,使自己和他人都不要太难过,不要互相干扰,甚至可以互补互助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一来,你的戒定慧三学,智慧充满了,那么内心的这种损坏戒、定、慧原因就是贪、嗔、痴。对好的境界产生贪心;对不好的就产生嗔心,讨厌不喜欢的事物;对于不好不坏的境界产生愚痴,傻乎乎的,不知所以,不感觉自己的生命在流逝。

  实际来说,修戒定慧,就是要消灭贪嗔痴。灭贪嗔痴干嘛呢?破除我们的无明,看到真正的我们的真相,宇宙的真相。贪嗔痴就像刚才说的乌云,遮盖了我们生命的本觉。熄灭贪嗔痴也就是把这个乌云呀去掉了。这个讲起来道理很多。

  所以就是这样的“勤息”才算真正的沙门。

  如果哪一个人,他不持戒,他整天乱糟糟的,他一点智慧都没有,世间出世间的都没有,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的出家人。进一步说,要不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去努力,那就根本不是一个出家人了。当然我们做得不够,我们只能都是凡夫,我们要从这个方面下手就可以了。无论出家在家,实际上都从这里戒定慧三学,贪嗔痴三毒,用三学来攻三毒,这是息灭贪嗔痴的方法。

  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这个安世高是翻译的人,姓“安”名“清”,原来的名字叫“安清”,是安息国的王子。他在小的时候就学习佛法想出家,他父王不允许他出家,所以等他父王驾崩了之后,他才让位给他叔叔而出家学佛。

  他这个人很厉害,有很多的神通等能力。对佛法的翻译,可以说在早期传入中国的经典中翻译得算最好的一位了。我们现在传持的早期传入中国的如来禅思想的这个禅定,和早期传入我国与大乘佛法非常密切的许多经典是他翻译的。所以他是一个对中国佛教有莫大贡献的早期翻译家。他的因缘故事,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这个翻译的“译”,翻译佛经有四种原则:第一种是翻字不翻音,很多经中之咒语,字翻为汉字,音则为梵音,这种翻字不翻音,有五种不翻,五种情况:第一是秘密不翻,这是指咒语不能翻译。因为咒语是有秘密加持力量的,翻出来了反而没有加持力了,所以不翻。第二是多含义不翻,比如说“阿罗汉”也是翻字不翻音,阿罗汉有三层含义,翻成哪一个都不对,所以多含不翻。第三是此土无不翻,比如说“阿摩罗果”,这个水果只有印度有,我们中国没有,所以没办法翻就不翻了。第四是顺古不翻,顺古就是顺着古人的办法翻译,比如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知道这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古人没有这样翻,现在也就不翻了,所以叫顺古不翻。第五是尊重不翻,比如说“般若”这两个字,般若我们勉强地翻译为智慧,但是世俗很多人说这个人很有智慧,这个人特聪明,说他很有智慧,那么般若呢,它不止是聪明,他要了解世间出世间法,把佛法乃至整个人生的真理彻底了解了,这个眼光为般若眼光,所起的妙用为般若妙用,所以为了尊重般若的含义,我们不能翻为智慧。这是第一种翻字不翻音。

  第二种是翻音不翻字,比如《华严经》当中的“卐”字,这个字是梵文,是指释迦佛胸口当中的“卐”字放大光明,是印度的符号,但这个音是汉字的“万”字读音,把音翻译过来,字却没有翻译过来。

  第三种是音字俱翻,音和字都翻译。把这个音翻译成汉音,字翻译成汉字。一切经典我们能够读懂的就这种翻译。这个安息国沙门就是指这种翻译,我们这里的《八大人觉经》也就是第三种翻译了。

  第四种是音字俱不翻。音也不翻字也不翻,那就是把印度的梵文经典带到中国来,让中国人膜拜、顶礼、供奉,甚至还学梵音去念,这样的音字都不翻,就是第四种翻译。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二讲 释经题——八大人觉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