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 第四章 正面關懷——死亡爲光明之回歸 第一節 死亡的過程▪P3

  ..續本文上一頁猶如從煙囪中翻騰出來的煙,整個身心處于煙霧彌漫的漩渦之中。

  第叁次融化:

  火大融化的外征兆,身體的熱量逐漸消失,因此消化飲食的功能也隨之喪失,即使輸液進入體內,亦無任何作用了。

  香塵融化的外征兆,此時已經無法嗅出香和臭的氣味。

  想蘊融化的外征兆,這個時候已經想不起來父母兄弟、妻兒子女等親人的事情,更想不起平時關系不很親密的人事。

  基本妙觀察智融化的外征兆,此時就連自己父母雙親的名字也記不起來了,更何況其他人的尊姓大名呢。基本妙觀察智也被解釋爲“通常的”意識,實際上就是第六意識的一種活動狀況,它能夠注意到近親的各別名字和關系等。

  鼻根融化的外征兆,通過鼻孔的入息(氣)是微弱而短促的,但出息卻比較強而且緩長。呼吸更加困難,但表現得更爲突出顯著了。

  這五種融化的內征兆,就是出現了一種好似煙霧中點燃紅色火花的景象,一般叫做“如螢火蟲”。猶如煙囪中冒出的煙夾帶著火花,閃爍著紅色而微弱的光芒。

  第四次融化:

  風大融化的外征兆,身體的十種風——“粗的”持命風及其它身風,如六種身風[1]等,都從它們各自的住處轉移到心髒,最後呼吸停止,不再出入。

  味塵融化的外征兆,此時不能感覺到甜、酸、苦、辣、鹹、澀等味的差別。

  行蘊融化的外征兆,此時不能進行任何活動,身體動彈不得,也不能思考問題了。如覺得自己沒有父母親人了,又好象隱隱約約還有這些人際關系,但不知道他們的長相名字以及各種事情。

  基本成所作智融化的外征兆,對于外界世俗的各種活動、目的等等事業,就連自己的親人也都不再記得了。基本成所作智也可以解釋爲一種意識,實際上就是前五識的一種活動狀況,它能夠注意到外界世俗的各種活動,包括此世和來世的目的等等。

  舌根融化的外征兆,舌頭變得厚重起來,而且短了許多,由紅色轉爲藍色,再也轉動不了,敗壞之相完全顯露出來。

  在這個階段,身根和觸塵也同時融化了,身體的觸覺已經不再有光滑或者粗糙之感,四大徹底衰壞,肉體的毀壞已經到了極致,死亡已經成爲事實。

  這其中融化的內征兆,就是出現了一種好象油燈將要熄滅時發出爆聲的情景,一般叫做“如燃燒中的酥油燈”。許多人于此時忽然身心世界極爲清醒一下,然後離開了這個肉體的物質世界,即所謂的“回光返照”,然後,薪盡火滅,四大歸空,也就是醫學上所判斷的“死亡”。

  然其神識仍未完全脫離色身,所以佛教不認爲這已經是死亡的全部。接下來就是“識蘊”和“意根”的活動,其逐漸趨向死亡的過程,就是如下所說的四次“融化”。這裏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這裏“融化”的意思是說前面的心識逐漸停止下來,而後面的心識卻更加顯著了,前者融化于後者,並不是說前者變成了後者的性質。

  在四大融化之後,識蘊和意根層面的五法就會依次出現。這五法就是指:自性八十種遍計心、光明燦爛的白色顯明之心、光明燦爛的紅色增長之心、光明燦爛的黑色近得之心,以及死時的清淨光明心等。其融化次第如下:

  第五次融化:

  此下的融化完全屬于識蘊層面的強烈活動,在前面四大融化完畢,心識這個識蘊的各種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顯現,臨終者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識蘊與意根的所現景象,此種景象就是八十種遍計心。遍計心是一種對生命的誤解,是一種極爲荒謬的執著,也是由執著而産生的周遍計度、斤斤計較的心態,乃至與計較同時而起的動力——風,或稱之爲對象載體的運動。這些平時習慣了的誤解,就象在心地上落下的烙印或塵埃一般,萦繞不去。在這個時候沒有了四大的支撐,仍然作全面的顯現,然後再融化于光明的白色心地之中。

  八十種遍計心的融化,要經過叁個階段的掙紮。這叁個階段分別與後面叁次融化的心相應,第一階段的叁十叁種心與第六次融化的白色顯明之心相應(因爲這叁十叁種心都是白色顯明之心的烙印)、第二階段的四十種心與第七次融化的紅色增長之心相應(因爲這四十種心都是紅色增長之心的烙印)、第叁階段的七種心則與第八次融化的黑色近得之心相應(因爲這七種心都是黑色近得之心的烙印)。

  第一階段就是粗重的遍計心得到了融化,包括叁十叁種計較之心,分別是:

  1、大離欲:一種無所貪求之心。

  2、中離欲:一種中等的無所貪求之心。

  3、小離欲:一種微小的無所貪求之心。

  4、意念去來:一種攀緣外境和回歸內境之心。

  5、大憂惱:快樂之境舍離時的極度痛苦之心。

  6、中憂惱:樂境舍離時的中等痛苦之心。

  7、小憂惱:樂境舍離時的一般痛苦之心。

  8、平安:善于安住之心。

  9、遍計性:由于境界歡悅而生起的激動之心。

  10、大恐懼:遇到了不可愛樂之境所生極大的怖畏之心。

  11、中恐懼:遇到了不可愛樂之境所生中等的怖畏之心。

  12、小恐懼:遇到了不可愛樂之境所生一般的怖畏之心。

  13、大系縛:被可愛境大爲系縛的心情。

  14、中系縛:被可愛境之所系縛的心情。

  15、小系縛:被可愛境稍微系縛的心情。

  16、執著:完全執著于欲界各種情景的心情。

  17、不善或無知:對于善行的懷疑之心。

  18、饑餓:欲求食物之心。

  19、渴乏:欲求飲品之心。

  20、重受:出現顯著的樂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1、中受:出現中等的樂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2、輕受:出現輕微的樂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3、計爲知者:計較知者爲我之心。

  24、計爲能知:計較能知爲我之心。

  25、計爲所知:計較所知爲我之心。

  26、分別觀察:分析適宜不適宜之心。

  27、慚:對于不贊成的事或宗教禁戒産生避免犯罪之心。

  28、悲:希望能夠拔除痛苦之心。

  29、慈:對于所觀人産生全力保護之心。

  30、欲遇美色:希欲求得美色之心。

  31、疑慮不安:無法安住的迷惑之心。

  32、積聚:收集財物之心。

  33、嫉妒:見人好事而心被擾亂,産生嫉妒煩亂之心。

  第二階段就是中等的遍計心得到了融化,包括四十種計較之心,分別爲:

  1、欲望:未得求得之心。

  2、固執:已得不舍之心。

  3、大樂:見可愛境之大樂心。

  4、中樂:見可愛境之中樂心。

  5、小樂:見可愛境之小樂心。

  6、歡喜:所求既得之歡喜心。

  7、狂歡:反複享受所樂對象之心。

  8、驚奇:見到了未曾見過的境界,而反複猜度之心。

  9、激動:見到可愛境而被迷惑之心。

  10、滿足:于可愛境産生滿足之心。

  11、擁抱:想擁抱可愛境之心。

  12、接吻:想接吻可愛境之心。

  13、吮吸:想吮吸可愛境之心。

  14、穩定:相續不變之心。

  15、努力:向善之心。

  16、驕傲:自視高大之心。

  17、能動性:成就事業之心。

  18、搶劫:劫奪財物之心。

  19、武力:想去征服他人之心。

  20、熱心:熟習向善之心。

  21、遭受大苦:由于驕傲而造惡業産生大苦之心。

  22、遭受中苦:由于驕傲而造惡業産生中苦之心。

  23、遭受小苦:由于驕傲而造惡業産生小苦之心。

  24、激烈:欲與俊傑無理爭辯之心。

  25、調情:見動人之可愛色,欲往調戲之心。

  26、忿態:嗔怒之心。

  27、德行:于諸德行發起努力修學之心。

  28、言語清晰正見不渝:願以言詞令人曉了,于諸事實不予歪曲之心。

  29、不正見:于諸事實隨意扭曲,又欲他人理解之心。

  30、肯定性:非常穩定的主意決定之心。

  31、不自負:不欲堅持己見之心。

  32、施主:施舍財物之心。

  33、規勸:奉勸懶惰之人,令其精進修學之心。

  34、自勵:想要戰勝煩惱等仇敵之心。

  35、無愧:作不善行,無所顧忌禁戒之心。

  36、欺诳:假作僞善欺诳他人之心。

  37、吝啬:狹隘貪著的吝啬之心。

  38、邪惡:習學惡見邪見之心。

  39、無慈:惱亂他人之心。

  40、狡詐:不老實的狡猾欺詐之心。

  第叁階段就是微弱的遍計心得到了融化,包括七種計較之心,分別是:

  1、健忘:記憶退化健忘之心。

  2、錯誤:如將幻景當作水汽實物之心。

  3、默然:沈默不語之心。

  4、郁抑:憂惱郁悶壓抑之心。

  5、懶惰:不勤向善的懶惰之心。

  6、疑慮:懷疑憂慮之心。

  7、中貪:貪嗔各占一半的中等貪欲之心。

  以上八十種遍計心的融化,都是在白色光明前得到融化的,因爲這八十種心與白色光明之心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具有粗糙與細致的很大差異,前者屬于粗心,根本不能夠在白色光明的細致心顯現之時而存在。

  因此,這八十種遍計心在經過叁個階段的融化之後,就逐漸融化于白色的光明心相之中。此時,一種點燒著的酥油燈的景象就會出現了。全部融化于白色光明之後的心相征兆是:一片空明淨寂,白光遍滿,猶如月光籠罩在淨無纖塵的秋空一般,明朗而寂靜。

  此時的心境,可以用“明”和“空”兩字來形容,這種情景並不是外在月光照耀到心中,而是內心閃耀著白色光明,很象月光高照秋空如洗一般的明亮,故稱之爲“明”。但是,八十種遍計心的各種相狀和特征都已經完全消失空盡,不留任何痕迹,所以另一方面也叫做“空”。此時全體的內心世界充滿了白色顯現的光明——白色顯明之心。

  第六次融化:

  上一次的各種雜亂之心得到了融化,只剩下了白色顯明之心,所以此次的融化也就變得簡單許多了。就是在白色顯明之心的基礎上,開始融入于增長之心,這個增長之心也就逐漸得到生起,同時一種紅色或者橙色的光明景象隨之出現,其境界之相要比前面的白色光明更加清晰,空明淨寂的程度也倍加高升,紅色心…

《超越死亡 第四章 正面關懷——死亡爲光明之回歸 第一節 死亡的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