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二節 真情與愛心的關懷

  第二節 真情與愛心的關懷

  在每個人的死亡過程中,臨終者必須面臨肉體的摧毀和觀念的沖擊,如果僅憑臨終者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想境界,一般而言是很難順利安祥地走過死亡通道的,特別在四大分離之時,環境對他的影響也非常之大,幾乎是無能爲力地受到了環境的製約。所以,創造一個適宜安心的氛圍——改善環境,引導其觀念逐漸趨向解脫——正確觀念,就是臨終基本關懷的關鍵所在,也是最基本的世間之孝。

  佛陀就是宇宙人生的究竟覺者,宇宙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的生命,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真理,環境的每個角落也都有真理。覺悟真理始終是佛法的根本目的所在,即使到了生死關頭的時刻,這種覺悟究竟真理、徹見生命真相、實踐生命價值的機會依然存在。

  注意!不管以什麼樣的方法來關懷臨終者,都必須建立在人間真情和至誠愛心這個層面上。也就是說,臨終關懷並不是一種公式化、機械化的運作,更不是一種作給別人看的虛僞擺設,而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碰撞,是一種悲歡離合的交接互動,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情透露,也是完全出自于內心深處的同體大悲,一切爲了彼此生命的莊嚴!是故,所有的行爲舉動都必須落到實處,都要能夠讓臨終者真切的感受到:給他力量,改變他們那孤苦無依的脆弱情緒,給他智慧,指導他們光明甯靜地走上死亡之路。

  一、改善臨終者的環境

  當一個人瀕臨死亡的時候,他的意志就會顯得比原先薄弱很多,神經也更加衰弱了,尤其容易受到環境的刺激,所以會對外在的環境以及他人的行爲挑剔起來,環境對他精神上的影響也就會比原先更加巨大。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兩個方面的努力,對于臨終者的環境予以改造,一是停止負面作用的行爲,二是提供正面影響的關懷。這也是佛教戒律裏面所說的“止持”和“作持”之意。不應該做的事情,要是作了,就算犯戒;而應該做的事情,卻不去做,也同樣是犯戒。所以,我們要知道這種“雙向”的關懷,非常重要!

  1、停止負面作用的行爲

  由于人們對死亡的逃避心理,又缺乏對死亡的正確認識,因此常人遇到死亡事件的時候,就會心慌意亂、六神無主,從而在行爲方面造成慌亂的景象,致使臨終者亦受影響,倍受其苦。更有甚者,大肆宰殺、喧鬧、哭喊等,驚天地、泣鬼神而無所顧忌,擺宴席、會親友而講究體面,更令臨終者情緒混亂、心神頹廢、苦痛不堪。所以,必須停止各種對臨終者極具負面作用的行爲。

  第一、切勿急救

  如果明知病危者已回天乏術,必死無疑,急救亦無從延長其生命時,就應當機立斷,免受無謂痛苦。與其讓病危者插滿管子,忍受煎熬,不如助其安詳辭世。

  臨終者處于昏迷狀態的時候,而其意識還是清晰的,雖然維生系統、複蘇器或許可以暫時延長壽命,但是因爲肉體的疼痛而産生嗔恨、執著,致使無法安祥往生。如此權衡之後,實在是得不償失啊。

  應盡其所能,令臨終者心境安甯、祥和。若能于熟悉的處所斷氣,可促使亡者安詳辭世。就常人而言,自家住處較令病者感覺安適,若能于家中死亡最爲理想。假若不能,亦應要求院方撤除監測器、摒棄一切檢驗,務必使其不受醫療儀器的幹擾。

  聽說有些人在病危之時進行搶救,因輸送氧氣、壓縮心髒,致使口吐鮮血。幾經折騰之後,死者往往雙目怒視,口張舌吐,嗔恨恐懼之相顯現,可見痛苦難忍。所以,倘若已經明知到了群醫束手、無法救活的地步,那就切勿急救。

  第二、切勿碰撞其身

  臨終之際,色身四大分散,彷彿生龜脫殼、螃蟹落湯,衆苦交煎,痛不可言。若是碰撞其身,則如刀絞火燙,倍加苦痛,因而嗔恨無比,猶如烈火焚燒。經典上說,阿耆達王臨終之時,邊上有人持扇不慎落在他的臉上,即時疼痛不堪而生嗔恚,轉世墮爲大蛇,更加受苦。特別是在臨終者的身上拍打推動,必定如抽筋剝皮一樣極受苦痛,而導致了心神慌亂,錯投門路,更加墮落,所以切切不可碰撞。

  第叁、切戒搬動

   人將命終,身不由主,只要一動身體,就象受盡拗折之痛。此時,任其或坐或臥,側臥仰臥,都要以其感覺舒適爲宜。如果已經昏迷而未斷氣,縱然有些便溺沾身,也不能爲其擦拭、沐浴,以免增加他的痛苦。如果搬動而導致産生疼痛,則會使其生起嗔恨憂惱,甚或墮于毒蟲蛇蠍之類,那就更加不好了。病者氣絕之後,無論采取任何姿勢,都不要將其身體隨便的移動,應該任其俯臥或側臥。

  如果因爲病重而插有鼻管、尿管等,見病危時就可以將之拔除,但宜細心緩緩抽出才行。插管時極爲疼痛不適,但拔出時則不致于太感疼痛,因此可以放心地拔取。切不可依照世俗習慣的知見,認爲亡者手足不直,來生將成折肱跛足之人,此乃大謬不然。佛陀入涅槃,即采取右脅側臥,有些修行成就的人,也多是采取吉祥臥而逝,或坐化立亡的。這正是顯示了生死自如的灑脫。

  依據中國人的民俗習慣,人死前必須“搬鋪”,男性則搬至正廳右側,女性則搬到左側,不讓他們在自己的寢鋪裏面斷氣。殊不知,此舉贻害病者甚巨,大違天倫,焉可不慎!

  在身體尚未完全冷透之前,應該留意亡者面部、身上,勿使蚊蠅叮咬、停留。因爲他的氣息雖然已經斷絕了,但體溫沒有冷透,神識尚未完全出離肉體,此際,雖是些微之物觸及屍體,但亡者仍然會感受到痛苦。

  人死的時候,身體的熱氣自下(腳底)而上(頭頂)逐漸冷透的,是爲超升之相;自上而下逐漸冷透的,即爲墮落之相。所以才有“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而切切不可屢做試探,倘若神識尚未脫離肉身,稍有刺激,即會心生煩惱疼痛,對亡者有害而無益。所以屍體不可隨便搬動,應該等到亡者全身冰冷,毫無體溫,神識離去,確已死亡之後,方可移動。但若有大修行人或者內行的人在場,可以中指指背輕輕試探則無妨礙。

  據慧律法師說:某次,爲一信徒之姑母助念。亡者斷氣時爲俯臥。家屬本欲將亡者遺體翻轉爲仰臥,他交代大衆,屍身保持原狀,繼續助念。俟四、五小時後,亡者臉色紅潤,相貌莊嚴猶勝生前。法師因事,先行離去,稍後亡者之子聞訊趕回,進門即嚎啕大哭,邊責備在場出家衆,草率處理亡者,邊搬動遺體。頃刻間,亡者面呈黑氣。當知:此刻乃亡者最痛苦之際,所需者爲佛號,而非其他不當之舉啊。

   但如果遇到如下特殊狀況,則不可拘泥,應先搬動再作助念等處置。如:在浴室摔倒,無法爬起,應立即將人擡出。若就診醫院不便于助念,亦須將臨終者擡出。此等乃是極不得已之情況,方可采取特別的措施。

  第四、切勿急忙更衣

   民間習俗常于臨命終或斷氣後急爲亡者更衣,這種舉動甚爲不妥。因爲移動屍體,將導致亡者痛苦不堪而起惱怒。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以爲臨終時沒有更換衣衫,等到斷氣之後才來更換,恐怕亡者死後就無法得到更換的衣衫了。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不足采信。要知道,不等到斷氣十六小時、全身冰冷之後再行更衣,那就無異于肆虐亡者。如果病者能夠自行沐浴更衣那就最好,倘若不能,則不可預先爲其抹澡、更衣,以免破壞正念,不得往生。印光大師曾經開示說:“病者臨命終時,搬動臥處,更換衣服,實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忍出此。若謂死于臥床,後人臥之不吉,則是以寇仇視其親矣!若謂衣冠不整,爲鬼將褴縷裸程,果如所言,則何不將食物塞滿其腹,免彼爲餓鬼乎。臭皮囊且無用,況衣物哉!”

   慧律法師著《臨終備覽》說:某次,一信徒前來,謂其祖母平日黎明即起,昨日九點多尚未起身。家人至房內探視,始知其已往生。斷氣多久不得而知,但見其全身僵硬,動彈不得,遑論更換衣衫。此時應如何處置?正確處理方式爲:先將亡者安放妥當,慎勿搬動,全力爲其助念。二十四小時後,亡者身體逐漸軟化,相貌改變,面容似有笑意,念佛之不可思議可見一斑。翌日,筆者建議家屬爲亡者熱敷,以熱毛巾搭附關節處,令筋骨活絡,始爲其更衣。若有死未瞑目者,亦待全身冷透,以毛巾熱敷雙眼,數分鍾後即可合攏。當知死不瞑目有二種情形,一爲生病過久,藥物服用太多或生前即爲植物人;二爲臨終業障現前,痛苦不堪而現窮凶極惡之相。

  第五、切勿立即送進冰庫和注射防腐劑

  臨終者才斷氣的時候,神識尚未完全脫離肉體,仍可感受痛苦,倘若立即將屍體放入冰庫,將陷亡者墮寒冰地獄之苦。因其雖然感到寒冷,但是口不能言,個中苦楚,不言而喻。依佛教對屍體之處理方式,往生時停置客廳或不礙出入之處,立即爲其助念。萬不可急于送往冰庫,若擔心屍體腐壞而早早送入冰庫,使亡者無端受盡苦痛,更生嗔恨,甚是不當,最爲不孝。賢良後代,焉可不慎!

  同樣的, 剛剛斷氣的時候,即施打防腐劑,這也會殘害和破壞了亡者的正常覺受。恐怕最後還會導致屍骨不化,而使亡者淪爲守屍鬼,所以切不可行此不智之舉。

  第六、勿使蟲蟻爬上屍身

  如果病者大量出血,爲免蟲蟻爬上屍身,可于病床四腳放置水盤。這是從人之常情可以想象得到,揮趕蚊蠅蟲蟻的時候,往往存一置其于死地的念頭。爲免病者不勝蟲類所幹擾,揮拍之時産生惡念,就應該預先考慮周到,勿使蟲類靠近亡者,不令屍體難以處置。

  第七、勿令其所執著者靠近

   臨終之際,身心皆承受劇烈苦楚,如果平日裏在感情上特別執著的人靠近身邊,往往會因爲見到了冤家而心生嗔恚,或者見到最疼愛的人而眷戀不舍,這一念執著,就會使其無法自在往生,不能臨終隨念而去。生死大事,可不慎乎?

   就醫學的觀點來看,凡是心跳、呼吸停止或大腦死亡的時候,就可以宣告死亡。而佛教則主張,四大分離之時,神識尚未脫離色身,猶有知覺存在,必須等到全身冷透,神識完全出離,才算是真正的死亡。所以在斷氣之後,神識…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二節 真情與愛心的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