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二节 真情与爱心的关怀

  第二节 真情与爱心的关怀

  在每个人的死亡过程中,临终者必须面临肉体的摧毁和观念的冲击,如果仅凭临终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境界,一般而言是很难顺利安祥地走过死亡通道的,特别在四大分离之时,环境对他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几乎是无能为力地受到了环境的制约。所以,创造一个适宜安心的氛围——改善环境,引导其观念逐渐趋向解脱——正确观念,就是临终基本关怀的关键所在,也是最基本的世间之孝。

  佛陀就是宇宙人生的究竟觉者,宇宙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真理,环境的每个角落也都有真理。觉悟真理始终是佛法的根本目的所在,即使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刻,这种觉悟究竟真理、彻见生命真相、实践生命价值的机会依然存在。

  注意!不管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关怀临终者,都必须建立在人间真情和至诚爱心这个层面上。也就是说,临终关怀并不是一种公式化、机械化的运作,更不是一种作给别人看的虚伪摆设,而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碰撞,是一种悲欢离合的交接互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透露,也是完全出自于内心深处的同体大悲,一切为了彼此生命的庄严!是故,所有的行为举动都必须落到实处,都要能够让临终者真切的感受到:给他力量,改变他们那孤苦无依的脆弱情绪,给他智慧,指导他们光明宁静地走上死亡之路。

  一、改善临终者的环境

  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他的意志就会显得比原先薄弱很多,神经也更加衰弱了,尤其容易受到环境的刺激,所以会对外在的环境以及他人的行为挑剔起来,环境对他精神上的影响也就会比原先更加巨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对于临终者的环境予以改造,一是停止负面作用的行为,二是提供正面影响的关怀。这也是佛教戒律里面所说的“止持”和“作持”之意。不应该做的事情,要是作了,就算犯戒;而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做,也同样是犯戒。所以,我们要知道这种“双向”的关怀,非常重要!

  1、停止负面作用的行为

  由于人们对死亡的逃避心理,又缺乏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因此常人遇到死亡事件的时候,就会心慌意乱、六神无主,从而在行为方面造成慌乱的景象,致使临终者亦受影响,倍受其苦。更有甚者,大肆宰杀、喧闹、哭喊等,惊天地、泣鬼神而无所顾忌,摆宴席、会亲友而讲究体面,更令临终者情绪混乱、心神颓废、苦痛不堪。所以,必须停止各种对临终者极具负面作用的行为。

  第一、切勿急救

  如果明知病危者已回天乏术,必死无疑,急救亦无从延长其生命时,就应当机立断,免受无谓痛苦。与其让病危者插满管子,忍受煎熬,不如助其安详辞世。

  临终者处于昏迷状态的时候,而其意识还是清晰的,虽然维生系统、复苏器或许可以暂时延长寿命,但是因为肉体的疼痛而产生嗔恨、执著,致使无法安祥往生。如此权衡之后,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应尽其所能,令临终者心境安宁、祥和。若能于熟悉的处所断气,可促使亡者安详辞世。就常人而言,自家住处较令病者感觉安适,若能于家中死亡最为理想。假若不能,亦应要求院方撤除监测器、摒弃一切检验,务必使其不受医疗仪器的干扰。

  听说有些人在病危之时进行抢救,因输送氧气、压缩心脏,致使口吐鲜血。几经折腾之后,死者往往双目怒视,口张舌吐,嗔恨恐惧之相显现,可见痛苦难忍。所以,倘若已经明知到了群医束手、无法救活的地步,那就切勿急救。

  第二、切勿碰撞其身

  临终之际,色身四大分散,彷彿生龟脱壳、螃蟹落汤,众苦交煎,痛不可言。若是碰撞其身,则如刀绞火烫,倍加苦痛,因而嗔恨无比,犹如烈火焚烧。经典上说,阿耆达王临终之时,边上有人持扇不慎落在他的脸上,即时疼痛不堪而生嗔恚,转世堕为大蛇,更加受苦。特别是在临终者的身上拍打推动,必定如抽筋剥皮一样极受苦痛,而导致了心神慌乱,错投门路,更加堕落,所以切切不可碰撞。

  第三、切戒搬动

   人将命终,身不由主,只要一动身体,就象受尽拗折之痛。此时,任其或坐或卧,侧卧仰卧,都要以其感觉舒适为宜。如果已经昏迷而未断气,纵然有些便溺沾身,也不能为其擦拭、沐浴,以免增加他的痛苦。如果搬动而导致产生疼痛,则会使其生起嗔恨忧恼,甚或堕于毒虫蛇蝎之类,那就更加不好了。病者气绝之后,无论采取任何姿势,都不要将其身体随便的移动,应该任其俯卧或侧卧。

  如果因为病重而插有鼻管、尿管等,见病危时就可以将之拔除,但宜细心缓缓抽出才行。插管时极为疼痛不适,但拔出时则不致于太感疼痛,因此可以放心地拔取。切不可依照世俗习惯的知见,认为亡者手足不直,来生将成折肱跛足之人,此乃大谬不然。佛陀入涅槃,即采取右胁侧卧,有些修行成就的人,也多是采取吉祥卧而逝,或坐化立亡的。这正是显示了生死自如的洒脱。

  依据中国人的民俗习惯,人死前必须“搬铺”,男性则搬至正厅右侧,女性则搬到左侧,不让他们在自己的寝铺里面断气。殊不知,此举贻害病者甚巨,大违天伦,焉可不慎!

  在身体尚未完全冷透之前,应该留意亡者面部、身上,勿使蚊蝇叮咬、停留。因为他的气息虽然已经断绝了,但体温没有冷透,神识尚未完全出离肉体,此际,虽是些微之物触及尸体,但亡者仍然会感受到痛苦。

  人死的时候,身体的热气自下(脚底)而上(头顶)逐渐冷透的,是为超升之相;自上而下逐渐冷透的,即为堕落之相。所以才有“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而切切不可屡做试探,倘若神识尚未脱离肉身,稍有刺激,即会心生烦恼疼痛,对亡者有害而无益。所以尸体不可随便搬动,应该等到亡者全身冰冷,毫无体温,神识离去,确已死亡之后,方可移动。但若有大修行人或者内行的人在场,可以中指指背轻轻试探则无妨碍。

  据慧律法师说:某次,为一信徒之姑母助念。亡者断气时为俯卧。家属本欲将亡者遗体翻转为仰卧,他交代大众,尸身保持原状,继续助念。俟四、五小时后,亡者脸色红润,相貌庄严犹胜生前。法师因事,先行离去,稍后亡者之子闻讯赶回,进门即嚎啕大哭,边责备在场出家众,草率处理亡者,边搬动遗体。顷刻间,亡者面呈黑气。当知:此刻乃亡者最痛苦之际,所需者为佛号,而非其他不当之举啊。

   但如果遇到如下特殊状况,则不可拘泥,应先搬动再作助念等处置。如:在浴室摔倒,无法爬起,应立即将人抬出。若就诊医院不便于助念,亦须将临终者抬出。此等乃是极不得已之情况,方可采取特别的措施。

  第四、切勿急忙更衣

   民间习俗常于临命终或断气后急为亡者更衣,这种举动甚为不妥。因为移动尸体,将导致亡者痛苦不堪而起恼怒。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以为临终时没有更换衣衫,等到断气之后才来更换,恐怕亡者死后就无法得到更换的衣衫了。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不足采信。要知道,不等到断气十六小时、全身冰冷之后再行更衣,那就无异于肆虐亡者。如果病者能够自行沐浴更衣那就最好,倘若不能,则不可预先为其抹澡、更衣,以免破坏正念,不得往生。印光大师曾经开示说:“病者临命终时,搬动卧处,更换衣服,实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忍出此。若谓死于卧床,后人卧之不吉,则是以寇仇视其亲矣!若谓衣冠不整,为鬼将褴缕裸程,果如所言,则何不将食物塞满其腹,免彼为饿鬼乎。臭皮囊且无用,况衣物哉!”

   慧律法师著《临终备览》说:某次,一信徒前来,谓其祖母平日黎明即起,昨日九点多尚未起身。家人至房内探视,始知其已往生。断气多久不得而知,但见其全身僵硬,动弹不得,遑论更换衣衫。此时应如何处置?正确处理方式为:先将亡者安放妥当,慎勿搬动,全力为其助念。二十四小时后,亡者身体逐渐软化,相貌改变,面容似有笑意,念佛之不可思议可见一斑。翌日,笔者建议家属为亡者热敷,以热毛巾搭附关节处,令筋骨活络,始为其更衣。若有死未瞑目者,亦待全身冷透,以毛巾热敷双眼,数分钟后即可合拢。当知死不瞑目有二种情形,一为生病过久,药物服用太多或生前即为植物人;二为临终业障现前,痛苦不堪而现穷凶极恶之相。

  第五、切勿立即送进冰库和注射防腐剂

  临终者才断气的时候,神识尚未完全脱离肉体,仍可感受痛苦,倘若立即将尸体放入冰库,将陷亡者堕寒冰地狱之苦。因其虽然感到寒冷,但是口不能言,个中苦楚,不言而喻。依佛教对尸体之处理方式,往生时停置客厅或不碍出入之处,立即为其助念。万不可急于送往冰库,若担心尸体腐坏而早早送入冰库,使亡者无端受尽苦痛,更生嗔恨,甚是不当,最为不孝。贤良后代,焉可不慎!

  同样的, 刚刚断气的时候,即施打防腐剂,这也会残害和破坏了亡者的正常觉受。恐怕最后还会导致尸骨不化,而使亡者沦为守尸鬼,所以切不可行此不智之举。

  第六、勿使虫蚁爬上尸身

  如果病者大量出血,为免虫蚁爬上尸身,可于病床四脚放置水盘。这是从人之常情可以想象得到,挥赶蚊蝇虫蚁的时候,往往存一置其于死地的念头。为免病者不胜虫类所干扰,挥拍之时产生恶念,就应该预先考虑周到,勿使虫类靠近亡者,不令尸体难以处置。

  第七、勿令其所执著者靠近

   临终之际,身心皆承受剧烈苦楚,如果平日里在感情上特别执著的人靠近身边,往往会因为见到了冤家而心生嗔恚,或者见到最疼爱的人而眷恋不舍,这一念执著,就会使其无法自在往生,不能临终随念而去。生死大事,可不慎乎?

   就医学的观点来看,凡是心跳、呼吸停止或大脑死亡的时候,就可以宣告死亡。而佛教则主张,四大分离之时,神识尚未脱离色身,犹有知觉存在,必须等到全身冷透,神识完全出离,才算是真正的死亡。所以在断气之后,神识…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二节 真情与爱心的关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