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光照耀的情景,猶如無塵秋空充滿了陽光一樣,而且光亮的強度也很高。
這種境界通常都叫做“增相”和“甚空”。因爲象是豔陽高照一般,光明非常鮮豔強烈,故稱之爲增相;又因爲前面所說的白色光明之心相已經不複存在,此時極爲空寂,所以有叫做甚空。總起來看,這個時候的內心世界充滿紅色增長的光明,完全融入一片紅色光明的海洋——紅色增長之心。
第七次融化:
此次是在紅色增長之心的基礎上,開始融入于近得之心,近得之心逐漸得到生起,同時也就有一種黑色的空寂景象隨之出現了,其境界宛若無塵秋空彌漫著初夜的深黑。
此種境界通常叫做“近得”和“大空”。因爲此時已經臨近死時的清淨光明了,故稱爲近得;又因爲增長之心及其相關的心識活動也已經不複存在,所以稱其爲大空。
這裏所說的近得之心,又有前後兩個部分的區別:前一部分是伴隨著對境界的感覺的,但在後一部分中,卻是對任何事情都不記得了,好象不自覺地昏昧沈迷于黑暗之中。隨後一切心識的活動也都宣告停止了。這就象黎明前的黑暗,還是屬于一種黑色空明的狀態,直到平生所有的生活經驗和各種觀念都消融了,完全融入了黑夜——黑色近得之心。
第八次融化:
這是實際死亡的最後一個階段,當黑色的近得之心逐漸融入于清淨光明的時候,第二部分之無所注意的近得之心也被清除了,處于心識活動完全停止的狀態中。這時,一種極其清淨的空明境界也隨之出現了,就好象是全無月光、日光、黑夜叁種幹擾的秋日晴空,萬裏無雲,明淨極致。這種境界猶如在禅定境界中直接體驗空性的心境,也很相似進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大定之中。
而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死時清淨光明”而已!也可以稱爲“全空”,因爲此時已經完全消除了八十種遍計心、明顯、增長、近得,以及與此相關的任何心識活動。出現了這種一塵不染的清淨光明,才是死亡全過程的結束,才是一期生命的終結!
需要說明的是,就在進入這種“死時清淨光明”的境界時,其境界的相狀非常類似于佛陀的清淨法身,所以被稱爲是“基礎的法身”,這也是因爲此境界亦屬轉入法身所需要的清淨之基礎,上述表中所列的“法界體性智”就是指此而言。如果能于此時此刻此境之中,靈光一現,當下掃除一切妄念執情,沖破我、法二執,那就立即證悟法身了。
多數常人可以住在這個死時清淨光明之中叁天。但如果是疾病嚴重能量消耗過度的人,可能住不到一天。而平時具有一定修爲的人,或者經過系統訓練的修行人,就能夠使這個死時的清淨光明與法身完全融合,並能夠住此更長時間。
由此可見,死亡的前四個階段,也就是在地、水、火、風四大融化的時候,四大分離確實具有強烈的痛苦,第五個階段也是一個心靈掙紮的過程,而到了最後的叁個階段就再也沒有肉體上的疼痛了,並能出現生活時從未有過的清淨光明,這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始料所不及的。
同時,說明死亡具有兩方面的消息:一方面,死亡是一件極爲痛苦的事情,死亡之痛不應該受到自以爲科技發達而且文明高尚的人類所漠視,大家對于死亡真相的探索,應該拿出一點兒勇氣來面對,而不應萎萎縮縮、躲躲藏藏地含糊其詞。另一方面,死亡過程的心靈境界,簡直就是一個生命轉換和升華的絕妙機會,而這個機會也只有明眼的人才能認識和把握,只有訓練有素的人才坦然自如地予以升華,這又不得不感歎生命的莊嚴偉大和完美,真理的不可思議!
佛陀徹底覺悟了宇宙之實相、人生之真理,宇宙間的奇妙現象,生命中的豐富內涵, 唯有佛陀能夠完全了解,佛法對于心靈世界的闡述也因此而更顯全面。所以,佛法就是生命的實踐智慧學,無論是生活,還是死亡,只要是生命,就有其光輝燦爛的地方,也就有佛法予以關懷的聲音。
佛法的臨終關懷是雙向的:一是面對死亡,毫無保留、毫無隱秘地把疼痛、危難、劇變、苦毒全都說出來,指出死亡本身給臨終者帶來的肉體苦痛和觀念沖擊。同時,隨順世俗的價值觀給予臨終者人間真情的溫暖、愛心的護理和靈魂的按摩,使之在生命的最脆弱時充滿力量。一是面對死亡,也同樣把死亡過程所蘊含的安祥、寂靜、光明、歡喜全都說出來,指出了死亡也是一個升華生命層次的良機。同時,隨順不共世俗的佛法精神,而給予臨終者覺悟的祈禱、慈悲的護念和智慧的開發,使之在生命曆程的任何時候都有機會解脫一切痛苦,獲得永恒的自由與幸福!此可謂: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不離佛法。
因此,佛教的臨終關懷,也就自然包括了人世間的基本關懷——真情和愛心的關懷,和出世間的殊勝關懷——智慧與慈悲的關懷。
--------------------------------------------------------------------------------
[1] 六種身風:據《顯宗論》卷二十九載,指人體內的六種氣息。一、入息風,謂諸衆生處胎卵位時,先于臍中有業風起,穿身成穴,複有外風漸從口鼻相續而入。二、出息風,謂入息風方至身內,複有風續出。叁、發語風,謂風從臍中生,流轉沖喉,鼓動唇舌,由此勢力而能發聲。四、除棄風,謂有別風以除去體內之穢物,因心生痛苦之感受,欲除棄之,以風引出,此風力能令身安穩,故稱除棄風。五、隨轉風,謂有別風遍隨身體諸毛孔轉。六、動身風,謂身動、轉,皆屬于風。
《超越死亡 第四章 正面關懷——死亡爲光明之回歸 第一節 死亡的過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