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 第四章 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 第一节 死亡的过程▪P3

  ..续本文上一页犹如从烟囱中翻腾出来的烟,整个身心处于烟雾弥漫的漩涡之中。

  第三次融化:

  火大融化的外征兆,身体的热量逐渐消失,因此消化饮食的功能也随之丧失,即使输液进入体内,亦无任何作用了。

  香尘融化的外征兆,此时已经无法嗅出香和臭的气味。

  想蕴融化的外征兆,这个时候已经想不起来父母兄弟、妻儿子女等亲人的事情,更想不起平时关系不很亲密的人事。

  基本妙观察智融化的外征兆,此时就连自己父母双亲的名字也记不起来了,更何况其他人的尊姓大名呢。基本妙观察智也被解释为“通常的”意识,实际上就是第六意识的一种活动状况,它能够注意到近亲的各别名字和关系等。

  鼻根融化的外征兆,通过鼻孔的入息(气)是微弱而短促的,但出息却比较强而且缓长。呼吸更加困难,但表现得更为突出显著了。

  这五种融化的内征兆,就是出现了一种好似烟雾中点燃红色火花的景象,一般叫做“如萤火虫”。犹如烟囱中冒出的烟夹带着火花,闪烁着红色而微弱的光芒。

  第四次融化:

  风大融化的外征兆,身体的十种风——“粗的”持命风及其它身风,如六种身风[1]等,都从它们各自的住处转移到心脏,最后呼吸停止,不再出入。

  味尘融化的外征兆,此时不能感觉到甜、酸、苦、辣、咸、涩等味的差别。

  行蕴融化的外征兆,此时不能进行任何活动,身体动弹不得,也不能思考问题了。如觉得自己没有父母亲人了,又好象隐隐约约还有这些人际关系,但不知道他们的长相名字以及各种事情。

  基本成所作智融化的外征兆,对于外界世俗的各种活动、目的等等事业,就连自己的亲人也都不再记得了。基本成所作智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意识,实际上就是前五识的一种活动状况,它能够注意到外界世俗的各种活动,包括此世和来世的目的等等。

  舌根融化的外征兆,舌头变得厚重起来,而且短了许多,由红色转为蓝色,再也转动不了,败坏之相完全显露出来。

  在这个阶段,身根和触尘也同时融化了,身体的触觉已经不再有光滑或者粗糙之感,四大彻底衰坏,肉体的毁坏已经到了极致,死亡已经成为事实。

  这其中融化的内征兆,就是出现了一种好象油灯将要熄灭时发出爆声的情景,一般叫做“如燃烧中的酥油灯”。许多人于此时忽然身心世界极为清醒一下,然后离开了这个肉体的物质世界,即所谓的“回光返照”,然后,薪尽火灭,四大归空,也就是医学上所判断的“死亡”。

  然其神识仍未完全脱离色身,所以佛教不认为这已经是死亡的全部。接下来就是“识蕴”和“意根”的活动,其逐渐趋向死亡的过程,就是如下所说的四次“融化”。这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融化”的意思是说前面的心识逐渐停止下来,而后面的心识却更加显著了,前者融化于后者,并不是说前者变成了后者的性质。

  在四大融化之后,识蕴和意根层面的五法就会依次出现。这五法就是指:自性八十种遍计心、光明灿烂的白色显明之心、光明灿烂的红色增长之心、光明灿烂的黑色近得之心,以及死时的清净光明心等。其融化次第如下:

  第五次融化:

  此下的融化完全属于识蕴层面的强烈活动,在前面四大融化完毕,心识这个识蕴的各种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临终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识蕴与意根的所现景象,此种景象就是八十种遍计心。遍计心是一种对生命的误解,是一种极为荒谬的执著,也是由执著而产生的周遍计度、斤斤计较的心态,乃至与计较同时而起的动力——风,或称之为对象载体的运动。这些平时习惯了的误解,就象在心地上落下的烙印或尘埃一般,萦绕不去。在这个时候没有了四大的支撑,仍然作全面的显现,然后再融化于光明的白色心地之中。

  八十种遍计心的融化,要经过三个阶段的挣扎。这三个阶段分别与后面三次融化的心相应,第一阶段的三十三种心与第六次融化的白色显明之心相应(因为这三十三种心都是白色显明之心的烙印)、第二阶段的四十种心与第七次融化的红色增长之心相应(因为这四十种心都是红色增长之心的烙印)、第三阶段的七种心则与第八次融化的黑色近得之心相应(因为这七种心都是黑色近得之心的烙印)。

  第一阶段就是粗重的遍计心得到了融化,包括三十三种计较之心,分别是:

  1、大离欲:一种无所贪求之心。

  2、中离欲:一种中等的无所贪求之心。

  3、小离欲:一种微小的无所贪求之心。

  4、意念去来:一种攀缘外境和回归内境之心。

  5、大忧恼:快乐之境舍离时的极度痛苦之心。

  6、中忧恼:乐境舍离时的中等痛苦之心。

  7、小忧恼:乐境舍离时的一般痛苦之心。

  8、平安:善于安住之心。

  9、遍计性:由于境界欢悦而生起的激动之心。

  10、大恐惧:遇到了不可爱乐之境所生极大的怖畏之心。

  11、中恐惧:遇到了不可爱乐之境所生中等的怖畏之心。

  12、小恐惧:遇到了不可爱乐之境所生一般的怖畏之心。

  13、大系缚:被可爱境大为系缚的心情。

  14、中系缚:被可爱境之所系缚的心情。

  15、小系缚:被可爱境稍微系缚的心情。

  16、执著:完全执著于欲界各种情景的心情。

  17、不善或无知:对于善行的怀疑之心。

  18、饥饿:欲求食物之心。

  19、渴乏:欲求饮品之心。

  20、重受:出现显著的乐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1、中受:出现中等的乐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2、轻受:出现轻微的乐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3、计为知者:计较知者为我之心。

  24、计为能知:计较能知为我之心。

  25、计为所知:计较所知为我之心。

  26、分别观察:分析适宜不适宜之心。

  27、惭:对于不赞成的事或宗教禁戒产生避免犯罪之心。

  28、悲:希望能够拔除痛苦之心。

  29、慈:对于所观人产生全力保护之心。

  30、欲遇美色:希欲求得美色之心。

  31、疑虑不安:无法安住的迷惑之心。

  32、积聚:收集财物之心。

  33、嫉妒:见人好事而心被扰乱,产生嫉妒烦乱之心。

  第二阶段就是中等的遍计心得到了融化,包括四十种计较之心,分别为:

  1、欲望:未得求得之心。

  2、固执:已得不舍之心。

  3、大乐:见可爱境之大乐心。

  4、中乐:见可爱境之中乐心。

  5、小乐:见可爱境之小乐心。

  6、欢喜:所求既得之欢喜心。

  7、狂欢:反复享受所乐对象之心。

  8、惊奇:见到了未曾见过的境界,而反复猜度之心。

  9、激动:见到可爱境而被迷惑之心。

  10、满足:于可爱境产生满足之心。

  11、拥抱:想拥抱可爱境之心。

  12、接吻:想接吻可爱境之心。

  13、吮吸:想吮吸可爱境之心。

  14、稳定:相续不变之心。

  15、努力:向善之心。

  16、骄傲:自视高大之心。

  17、能动性:成就事业之心。

  18、抢劫:劫夺财物之心。

  19、武力:想去征服他人之心。

  20、热心:熟习向善之心。

  21、遭受大苦:由于骄傲而造恶业产生大苦之心。

  22、遭受中苦:由于骄傲而造恶业产生中苦之心。

  23、遭受小苦:由于骄傲而造恶业产生小苦之心。

  24、激烈:欲与俊杰无理争辩之心。

  25、调情:见动人之可爱色,欲往调戏之心。

  26、忿态:嗔怒之心。

  27、德行:于诸德行发起努力修学之心。

  28、言语清晰正见不渝:愿以言词令人晓了,于诸事实不予歪曲之心。

  29、不正见:于诸事实随意扭曲,又欲他人理解之心。

  30、肯定性:非常稳定的主意决定之心。

  31、不自负:不欲坚持己见之心。

  32、施主:施舍财物之心。

  33、规劝:奉劝懒惰之人,令其精进修学之心。

  34、自励:想要战胜烦恼等仇敌之心。

  35、无愧:作不善行,无所顾忌禁戒之心。

  36、欺诳:假作伪善欺诳他人之心。

  37、吝啬:狭隘贪著的吝啬之心。

  38、邪恶:习学恶见邪见之心。

  39、无慈:恼乱他人之心。

  40、狡诈:不老实的狡猾欺诈之心。

  第三阶段就是微弱的遍计心得到了融化,包括七种计较之心,分别是:

  1、健忘:记忆退化健忘之心。

  2、错误:如将幻景当作水汽实物之心。

  3、默然:沉默不语之心。

  4、郁抑:忧恼郁闷压抑之心。

  5、懒惰:不勤向善的懒惰之心。

  6、疑虑:怀疑忧虑之心。

  7、中贪:贪嗔各占一半的中等贪欲之心。

  以上八十种遍计心的融化,都是在白色光明前得到融化的,因为这八十种心与白色光明之心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具有粗糙与细致的很大差异,前者属于粗心,根本不能够在白色光明的细致心显现之时而存在。

  因此,这八十种遍计心在经过三个阶段的融化之后,就逐渐融化于白色的光明心相之中。此时,一种点烧着的酥油灯的景象就会出现了。全部融化于白色光明之后的心相征兆是:一片空明净寂,白光遍满,犹如月光笼罩在净无纤尘的秋空一般,明朗而寂静。

  此时的心境,可以用“明”和“空”两字来形容,这种情景并不是外在月光照耀到心中,而是内心闪耀着白色光明,很象月光高照秋空如洗一般的明亮,故称之为“明”。但是,八十种遍计心的各种相状和特征都已经完全消失空尽,不留任何痕迹,所以另一方面也叫做“空”。此时全体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白色显现的光明——白色显明之心。

  第六次融化:

  上一次的各种杂乱之心得到了融化,只剩下了白色显明之心,所以此次的融化也就变得简单许多了。就是在白色显明之心的基础上,开始融入于增长之心,这个增长之心也就逐渐得到生起,同时一种红色或者橙色的光明景象随之出现,其境界之相要比前面的白色光明更加清晰,空明净寂的程度也倍加高升,红色心…

《超越死亡 第四章 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 第一节 死亡的过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