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 第四章 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 第一节 死亡的过程▪P4

  ..续本文上一页光照耀的情景,犹如无尘秋空充满了阳光一样,而且光亮的强度也很高。

  这种境界通常都叫做“增相”和“甚空”。因为象是艳阳高照一般,光明非常鲜艳强烈,故称之为增相;又因为前面所说的白色光明之心相已经不复存在,此时极为空寂,所以有叫做甚空。总起来看,这个时候的内心世界充满红色增长的光明,完全融入一片红色光明的海洋——红色增长之心。

  第七次融化:

  此次是在红色增长之心的基础上,开始融入于近得之心,近得之心逐渐得到生起,同时也就有一种黑色的空寂景象随之出现了,其境界宛若无尘秋空弥漫着初夜的深黑。

  此种境界通常叫做“近得”和“大空”。因为此时已经临近死时的清净光明了,故称为近得;又因为增长之心及其相关的心识活动也已经不复存在,所以称其为大空。

  这里所说的近得之心,又有前后两个部分的区别:前一部分是伴随着对境界的感觉的,但在后一部分中,却是对任何事情都不记得了,好象不自觉地昏昧沉迷于黑暗之中。随后一切心识的活动也都宣告停止了。这就象黎明前的黑暗,还是属于一种黑色空明的状态,直到平生所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观念都消融了,完全融入了黑夜——黑色近得之心。

  第八次融化:

  这是实际死亡的最后一个阶段,当黑色的近得之心逐渐融入于清净光明的时候,第二部分之无所注意的近得之心也被清除了,处于心识活动完全停止的状态中。这时,一种极其清净的空明境界也随之出现了,就好象是全无月光、日光、黑夜三种干扰的秋日晴空,万里无云,明净极致。这种境界犹如在禅定境界中直接体验空性的心境,也很相似进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大定之中。

  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死时清净光明”而已!也可以称为“全空”,因为此时已经完全消除了八十种遍计心、明显、增长、近得,以及与此相关的任何心识活动。出现了这种一尘不染的清净光明,才是死亡全过程的结束,才是一期生命的终结!

  需要说明的是,就在进入这种“死时清净光明”的境界时,其境界的相状非常类似于佛陀的清净法身,所以被称为是“基础的法身”,这也是因为此境界亦属转入法身所需要的清净之基础,上述表中所列的“法界体性智”就是指此而言。如果能于此时此刻此境之中,灵光一现,当下扫除一切妄念执情,冲破我、法二执,那就立即证悟法身了。

  多数常人可以住在这个死时清净光明之中三天。但如果是疾病严重能量消耗过度的人,可能住不到一天。而平时具有一定修为的人,或者经过系统训练的修行人,就能够使这个死时的清净光明与法身完全融合,并能够住此更长时间。

  由此可见,死亡的前四个阶段,也就是在地、水、火、风四大融化的时候,四大分离确实具有强烈的痛苦,第五个阶段也是一个心灵挣扎的过程,而到了最后的三个阶段就再也没有肉体上的疼痛了,并能出现生活时从未有过的清净光明,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始料所不及的。

  同时,说明死亡具有两方面的消息:一方面,死亡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死亡之痛不应该受到自以为科技发达而且文明高尚的人类所漠视,大家对于死亡真相的探索,应该拿出一点儿勇气来面对,而不应萎萎缩缩、躲躲藏藏地含糊其词。另一方面,死亡过程的心灵境界,简直就是一个生命转换和升华的绝妙机会,而这个机会也只有明眼的人才能认识和把握,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坦然自如地予以升华,这又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庄严伟大和完美,真理的不可思议!

  佛陀彻底觉悟了宇宙之实相、人生之真理,宇宙间的奇妙现象,生命中的丰富内涵, 唯有佛陀能够完全了解,佛法对于心灵世界的阐述也因此而更显全面。所以,佛法就是生命的实践智慧学,无论是生活,还是死亡,只要是生命,就有其光辉灿烂的地方,也就有佛法予以关怀的声音。

  佛法的临终关怀是双向的:一是面对死亡,毫无保留、毫无隐秘地把疼痛、危难、剧变、苦毒全都说出来,指出死亡本身给临终者带来的肉体苦痛和观念冲击。同时,随顺世俗的价值观给予临终者人间真情的温暖、爱心的护理和灵魂的按摩,使之在生命的最脆弱时充满力量。一是面对死亡,也同样把死亡过程所蕴含的安祥、寂静、光明、欢喜全都说出来,指出了死亡也是一个升华生命层次的良机。同时,随顺不共世俗的佛法精神,而给予临终者觉悟的祈祷、慈悲的护念和智慧的开发,使之在生命历程的任何时候都有机会解脱一切痛苦,获得永恒的自由与幸福!此可谓: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不离佛法。

  因此,佛教的临终关怀,也就自然包括了人世间的基本关怀——真情和爱心的关怀,和出世间的殊胜关怀——智慧与慈悲的关怀。

  

  --------------------------------------------------------------------------------

  [1] 六种身风:据《显宗论》卷二十九载,指人体内的六种气息。一、入息风,谓诸众生处胎卵位时,先于脐中有业风起,穿身成穴,复有外风渐从口鼻相续而入。二、出息风,谓入息风方至身内,复有风续出。三、发语风,谓风从脐中生,流转冲喉,鼓动唇舌,由此势力而能发声。四、除弃风,谓有别风以除去体内之秽物,因心生痛苦之感受,欲除弃之,以风引出,此风力能令身安稳,故称除弃风。五、随转风,谓有别风遍随身体诸毛孔转。六、动身风,谓身动、转,皆属于风。

  

  

《超越死亡 第四章 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 第一节 死亡的过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