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倫理:一種全球倫理資源的意義
一、“全球倫理”語境下的佛教倫理現代诠釋方法
“全球倫理”構想的出臺,是以1993年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和1996年的“維也納宣言”爲標志。按照《走向全球倫理宣言》的斷言,呼籲建立一種全球倫理的基本理由是,我們正處于苦難之中,而各種難以曆數而又深刻的當代人類苦難之根源,乃是當代人類的道德危機。這種道德危機的深刻已經足以使我們認識到,“沒有新的全球倫理,便沒有新的全球秩序”,“對于一種更好的全球秩序,我們都負有某種責任”1。世界各宗教正是本著這一認識並以它們各自原有的共享性倫理資源爲前提,爲建立新的全球倫理尋求共同的基礎而開辟道路。這種全球倫理的基礎,是關于一些有約束力的價值觀、不可或缺的標准以及根本的道德態度的一種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識險 2 。因此,有些學者認爲“全球倫理”是一種以人類公共理性和共享的價值秩序爲基礎,以人類基本道德生活、特別是有關人類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淑世道德問題爲基本主題的整合性倫理概念 3 。“全球倫理”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普遍性,而不是個人的或人格性的美德倫理,但是它必須落實于每個個人的道德實踐之中;同時,它具有現實生活的普遍合理性,是可以爲全人類所共同接受和履行的普遍倫理。
從人類道德觀念來說,人類原本就共享著許多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道德原則、道德規範和倫理觀念。德國杜賓斯大學的天主教學家孔漢思(漢斯·昆)把這些共享的道德原則、規範和理念稱之爲“金規則”,如中國儒家倫理傳統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原始佛教所說的“在我爲不喜不悅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悅加諸他人”。這種“金規則”不僅是有前提的、有限的,而且是絕對的、無可爭辯的、無條件的准則,而且是一種面臨極其複雜的境況時完全可以實施的東西 4 。但是,任何道德文化的倫理體系都有其共性與不共性,“全球倫理”要求現代人類達成道德共識的合理方式應該是低限度的普遍化方式,或者稱爲“底線倫理”,這就要求各種道德文化在保持各自不共性的同時,能夠保持對人類共同的道德問題和道德責任的關切和承諾。
“全球倫理”的基本主題是人類的基本道德生活及其普遍價值規範。人類的基本道德生活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結構的綜合性系統。萬俊人將此綜合性系統分爲叁個基本層次,即終極信仰的超越層次、社會實踐的交往層次和個人心性的內在人格層次。因此,倫理學家也常常有所謂“信仰倫理”、“社會規範倫理”和“美德倫理”之分。在這叁者之中,信仰倫理與美德倫理之間的關系形式表現爲一種外在超越與內在超越的對應和張力,社會規範倫理與個人美德倫理之間的關系則顯示出一種更爲確定的外在普遍化與內在特殊化的互動與緊張 5 。同時,在這叁個層次之中,“全球倫理”將社會規範倫理視爲其基本理論維度,同時保持對信仰倫理與美德倫理的追求。
理解“全球倫理”的基本理論層次結構和理論定位,有利于我們將各種道德文化傳統置于“全球倫理”語境下進行現代的新的诠釋。在建構“全球倫理”的過程中,各種道德文化傳統都可能成爲資源。“維也納宣言”聲稱:“不同的宗教的確可以以開放的胸襟相遇,以便對人類今日所面臨的困境的迫切性取得一致意見,也在爲解決這種世界危機所必需的倫理規範與標准作用問題上達成一致。另一方面,世界各大宗教一直有能力共同推進全球倫理標准,這一事實本身也會使得這些規範不難于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傳播。”6 所以,“全球倫理”並不是一種既定的倫理原則,而是開放性的平等對話,各種道德文化的差異性、特殊性是前提性的、在先性的。因此,在“全球倫理”的語境下進行各種道德文化的诠釋,必須注意各種文化的特殊性、多元性,同時又能保持一種開放、平等、溝通、理解的诠釋方法,這樣才能避免文化霸權主義或者所謂“話語權力”。
佛教倫理是佛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倫理道德體系,是以佛教信仰爲中心調節僧團內部及僧俗之間關系的道德准則和道德規範體系,是有關佛教道德的思想、觀念、學說 7 。佛教倫理的信仰力量及其對世俗倫理生活的約束力是獨特且有效的,“一種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倫理觀念只要維持了宗教規定的態度,就能産生一定的心理約束力。只要宗教信仰存在,這種約束力就極其有效”8 。佛教通過佛教倫理在現實社會中表現出深刻影響力,從而起著教化民衆的作用。
佛教的倫理思想,是在佛教發展過程中逐漸發展而成的。佛陀于菩提樹下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提出“四谛”、“八正道”、“十二緣起”等基本教義,這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內容。早期佛教注重個人的精神解脫,其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較偏重個人的身心修養和道德實踐,以五戒、十善作爲基本道德規範和實踐。大乘佛教強調“發無上菩提之心”,救渡一切衆生,在道德實踐方面強調“六度”、“四攝”。佛教傳人中國後,印度的佛教倫理觀念和中國傳統倫理及道德規範不斷融合,特別重視“孝親”,從而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和道德學說。
同時,作爲完整的倫理體系,佛教豐富的思想和倫理觀念爲其道德規範提供了許多信仰上、思想上、超越層面的依據,這就是佛教倫理的終極信仰的超越層次。佛教的善惡觀是佛教道德的價值取向,是以佛教的教義爲准則,是作爲衡量價值的標准。同時,佛教的業報輪回和善惡報應學說,爲佛教倫理的實踐提供了保證和約束力。佛性論則爲佛教倫理提供了道德形上學超越層面的思想依據,爲佛教倫理從世俗生活層面提升爲成佛解脫的出世層面提供了實踐的目標。
因此,作爲開放的倫理系統,從印度到中國,在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沖突、對話與融合中,佛教倫理豐富了中國傳統倫理的內容。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倫理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世俗倫理的巨大影響,又影響了世俗倫理生活,增強了對世俗倫理的約束力。
佛教倫理從印度傳到中國,曾經經曆了上千年的碰撞與融合。進入21世紀,佛教必然會受到來自西方文明的影響與挑戰。在“全球倫理”的大對話中,佛教倫理又如何以開放、平等的心態,迎接與回應這場討論,這是所有有識之士所關注的。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抛磚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鳴。
二、佛教倫理的叁個層次
作爲一種道德哲學或倫理理論研究,倫理學的基本主題應該涵括個人美德與社會倫理兩大類型,涉及到人與自然、人與人、自我反身叁種基本倫理關系。這樣,我們將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歸攝入“社會規範倫理”,將自我反身歸入“美德倫理”,仍然可以從“信仰倫理”、“社會規範倫理”和“美德倫理”叁個層次,來探討佛教倫理的基本內容及思想特質。
1、佛教的“信仰倫理”
佛教的“信仰倫理”主要是爲“社會規範倫理”和“美德倫理”提供堅實的信仰基礎、思想基礎,爲佛教徒的道德實踐提供動力、源泉、信念。同時,“信仰倫理”表現了佛教倫理的終極關懷和對圓滿、超越的追求,更多體現了佛教倫理的差異性與特殊性。
佛教尋求人生的“真實”,是著重對人生做出價值判斷,即以人生的意義是苦,人生的理想在于斷除現實生活所帶來的種種痛苦,並求得解脫。這種“真實”是道德方面所謂的“善”,淨善就是“真”,染惡就是“妄”,檢驗真與僞的尺度是道德。因此,佛教道德的價值取向是以是否契合佛法爲總體標准,從染淨論善惡爲具體標尺。《大乘義章》卷十二說:“順理爲善,違理爲惡。”這種“順益”之善,是以契證佛法、覺悟解脫爲實,是終極之善;而益己益他、益此益彼是權,這是佛教倫理通向世俗倫理的方便法門。同時,在中國佛教的思想中,宗教修行意義上的清淨無染、去除煩惱的性靈生活與世俗倫理意義上的舍惡行善、修身立德的社會生活相結合,從而將世俗生活進行神聖的“秩序化”,體現了佛教的最大社會功能。
佛教要實現勸善化俗的倫理目的,不僅需要教化人們分明善惡,還需要以善惡業報輪回的宗教理論與世俗的道德實踐相結合,從而使佛教倫理在衆生中産生信仰的約束力量。《增一阿含經》說:心爲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惡,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輪轹于轍。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爲,受其善報,如影隨形。
佛教認爲,有情衆生的內心思維活動以及隨之而起的自身的語言和行動,必定會引起一定的潛在力量。這種潛在力量在時空中存續下來,成爲一種“業力”。當衆生的行爲終結之後,這種業力並不隨之消失,而是處于一種積聚的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必將作用于行爲者本身,影響到未來的生命素質,從而有六道輪回的現象,這就是“業報輪回”。
業報輪回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佛教倫理的“因果律”,即善因必産生善果,惡因必産生惡果。因果律是以業力爲中心,強調道德行爲的主體與道德存在主體的一致性,主張“相同的原因造成相同的結果”。這種因果律規定著人們是作惡還是從善,也對人們的苦樂處境做出宗教倫理的解釋(今世苦果是前世的惡業,今世的善業可感後世善果)。在宗教倫理意義上,因果律強調人們必須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以警示人們的道德自律,成爲自覺實踐道德規範的強大驅動力量、支配力量和約束力量。
如果說因果律對道德的約束與保證帶有一種預設的色彩,那麼佛性論則涉及到內在道德精神的源泉。佛性論主要討論衆生成佛的依據、可能性以及人人是否都能成佛等問題,從佛教倫理學來看,佛性論實際上是關于人能否實現佛教的道德理想和能否達到佛教道德的至善境界問題。佛教各派對佛性論問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部派佛教時期,開始出現了衆生心性究竟是…
《佛教倫理:一種全球倫理資源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