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善導的忏悔思想(一)

  論善導的忏悔思想(一)

   忏悔作爲佛教的重要行法,從隋唐以來隨著宗派的興起,各宗派建立起各自的忏悔體系,如道宣、智顗都對忏悔思想作出自己的诠釋。[ 有關道宣的忏悔思想,見土橋秀高〈毗尼と忏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6卷,第1號,1979年。佐藤達玄《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釋見愍等譯,第六章〈道宣的忏悔觀〉,香光書鄉出版社,臺灣,1997年。他把忏悔分爲叁種——理忏、事忏、律忏,《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中說:“今忏悔之法,大略有二:初則律忏,二則事忏。此之二忏通道含俗,若論律忏唯局道衆。”見《四分律行事鈔》卷中4,《大正藏》卷40,96a。有關智顗的忏悔思想,見鹽入良道〈忏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場〉,《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7卷,第2號,1959年;鹽入良道〈天臺智顗禅師における忏悔の展開〉,《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第9號,1985年。]善導作爲淨土教大師,以其本身固有的淨土教立場,以其特有的方式將忏悔思想納入自己的體系。

   對于善導的忏悔思想,矢田了章、宮林昭彥、堀本賢順、福原隆善、澤田謙照諸位先生都已經作過研究,取得很大的成果。[ 矢田了章〈中國淨土教における忏悔について〉,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3集,1974年。宮林昭彥〈念佛と忏悔〉,《淨土宗學研究》,第11號,知恩院淨土宗學研究所,1978年。堀本賢順〈忏悔について〉,《西山學報》第27號,西山短期大學,1979年。福原隆善〈善導大師の忏悔思想〉,藤吉慈海編集《善導大師の淨土教》,知恩院淨土宗學研究所,京都,1980年。澤田謙照〈佛教に於ける忏悔の種種相と善導大師〉,藤堂恭俊編集《善導大師研究》,山喜房佛書林,東京,1980年。]但是,曆來諸位先生的研究,都是對忏悔在善導著作中不同的表現進行诠釋,而並沒有指出忏悔在善導淨土教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關系,如忏悔與修觀、滅罪、念佛往生等。所以,我們將在前輩先賢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善導忏悔思想的特色。

  

   1、忏悔與修觀

   善導的淨土信仰直接來自《觀無量壽經》,他一生致力于弘揚《觀經》,著《觀無量壽經疏》,以此經建構自己的淨土體系。《觀經》最後說:“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卷12,346b。]所以,《觀經》以觀佛、觀相爲主要內容,另外爲了能夠往生淨土必須淨除業障,所以隱含著忏悔在裏面。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善導的忏悔思想與修觀的關系。

   在善導以前,漢地早期淨土信仰者的都是以禅觀爲主。[ 見拙文〈論漢地早期彌陀淨土信仰的形態〉,《淨土》1998年特刊。道昱〈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圓光佛學學報》第2期,圓光出版社,臺灣,1997年。]隨著大乘佛教的發展,禅觀逐漸與忏悔相結合,忏悔成爲禅觀的重要前方便。如《普賢觀經》中說:

   爾時,行者複更忏悔,遍禮十方佛。禮十方佛已,普賢菩薩住其人前,教說宿世一切業緣,發露黑惡一切罪事,向諸世尊,口自發露。既發露已,尋時即得諸佛現前叁昧。[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卷9,390c。]

   經中說由于忏悔一切業緣、罪事,所以得到諸佛現前叁昧,所以忏悔便成爲修觀的前方便。

   《普賢觀經》的思想在中國由智顗得到繼承與發揚,智顗將禅觀與忏悔進行系統組織。忏悔不但成爲禅觀修行的前方便,在《摩诃止觀》四種叁昧“方等叁昧”更表現出忏悔與禅觀有不即不離的關系,禅觀是忏悔的根本,而修忏悔即是行觀法。[ 大野榮人《天臺止觀成立史の研究》,第402頁,法藏館,京都,1994年。]

   善導繼承智顗的忏悔思想,將忏悔放在修觀的前方便地位,是修觀的准備階段。在《觀經疏》“定善義”中解釋“日想觀”時,行者如果由于自己的業障,見到黑、黃、白叁種雲覆障,便必須按照如下的方法忏悔:

   行者若見此相,即須嚴飾道場,安置佛像,清淨洗浴,著淨衣。又燒名香,表白諸佛一切賢聖,向佛形像,現在一生,忏悔無始已來乃身口意業所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等罪,極須悲涕雨淚,深生慚愧,內徹心髓,切骨自責。忏悔已,還如前坐法,安心取境,境若現時,如前叁障盡除,所觀淨境朗然明淨,此名頓滅障也。[《觀無量壽佛經疏》卷3,《大正藏》卷37,262a。]

   行者因爲業障障蔽淨心境不得明了,所以必須“嚴飾道場,安置佛像”,做到“內心徹髓,切骨自責”的忏悔便可以頓滅罪障,淨境現前,從而使觀法得以成就。這些行法是佛教傳統的忏悔儀規,善導在這裏仍把忏悔放在修觀的前方便地位上。

   善導在闡明忏悔與觀法的關系時,在解釋第七“華座觀”時便顯現出自己的特色,他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說:

   正明教觀方便。問曰:衆生盲暗,逐想增勞,對目冥若夜遊,遠標淨境,何由可悉。答曰:若望衆生惑障動念,徒自疲勞,仰憑聖力遙加,致使所觀皆見。雲何作法住心而令得見也?欲作法者,諸行者等先于佛像前,至心忏悔,發露所造之罪,極生慚愧,悲泣流淚。悔過既竟,又心口請釋迦佛十方恒沙等佛,又念彼彌陀本願言: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處深,願佛慈悲攝受護念,指授開悟,所觀之境,願得成就。今頓舍身命,仰屬彌陀,見以不見,皆是佛恩力。道此語已,更複至心忏悔竟已,即向靜處,面向西方,正坐跏趺,一同前法。[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3,《大正藏》卷37,266a-b。]

   善導在闡述“華座觀”的觀法時,指出由于衆生根機暗冥,所以“如夜遊,遠標淨境”;但是,行者如果能于佛像前,發露忏悔,請釋迦等十方諸佛,念阿彌陀佛的本願,願諸佛“攝受護念,指授開悟”,依憑聖力的遙加,便可以見到淨境。

   善導對于“日想觀”與“華座觀”的忏悔的解釋,都將忏悔置于觀法的前方便的位置上,這一點都是相同的。[ 澤田謙照〈佛教に於ける忏悔の種種相と善導大師〉,藤堂恭俊編集《善導大師研究》,第62頁,山喜房佛書林,東京,1980年。]但是,在解釋“華座觀”時,請願攝受護念,得到佛的加被力,從而成就觀法,這就突出他在觀法修行上的他力本願思想。所以,忏悔本來作爲凡夫衆生對于自己罪惡,一種深刻自覺的反省,完全是一種自覺自力的行爲,若有諸佛現前等感應,則是因自己的罪障清淨所感。善導把忏悔逐漸與阿彌陀佛的他力本願聯系起來,突出忏悔的成就是因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力,于是忏悔便具有他力的色彩。

  

   2、忏悔與滅罪

   《觀無量壽佛經》又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中詳細地闡述修觀能滅罪的數量,諸觀滅罪量如下[ 各觀與九品段滅罪數量不同的原因,見末木文美士〈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佛教の思想》第2卷,第114-116頁,講談社,東京,1995年。另外,亦可參考山田明爾〈觀經考——無量壽佛と阿彌陀佛〉,《龍谷大學論集》第408號,第84-85頁,1976年。]:

   第叁觀——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第六觀——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第七觀——五萬劫生死之罪(麗本“五百億劫”、叁本等“五萬億劫”)

   第八觀——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第十觀——無數劫生死之罪

   第十一觀——無量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下品上生——(聞十二部經首題名字)千劫極重惡業

   (稱佛名)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下品中生——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下品下生——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流通分——(聞佛名二菩薩名)無量劫生死之罪

   在《觀經》中,雖然非常強調滅除罪障的數量,但是在經中並沒有提到忏悔。所以,善導《觀經疏》〈散善義〉中,當然對消滅業障的忏悔方法都沒有介紹,只有在解釋“下品下生”中提到:

   贊雲:下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等貪嗔,四重偷僧謗正法,未曾慚愧悔前愆。終時苦相如雲集,地獄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識,急勸專稱彼佛名。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心入寶蓮,叁華重障開多劫,于時始發菩提因。[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4,《大正藏》卷37,277b-c。]

   雖然這裏仍然沒有明顯地提到忏悔,但是由于凡夫將會墮入地獄,所以有忏悔除滅罪障的可能性。

   但是,善導在《法事贊》卷上,詳細地敘述地獄的恐怖,然後勸說忏悔:

   弟子道場衆等,自從元身已來,乃至今身至于今日,于其中間放縱叁業,作如是等罪,樂行多作無量無邊。今聞佛說阿鼻地獄,心驚毛豎,怖懼無量,慚愧無量。今對道場凡聖,發露忏悔,願罪消滅永盡無余。忏悔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卷上,《大正藏》卷47,429b。]

   善導在這裏指出,衆生由于造業,聞說地獄痛苦,于是生起怖懼、慚愧心,忏悔自己的罪惡,希望能夠消滅罪業。接著,善導又引用《地獄經》詳說阿鼻、刀林等地獄,敘述臨終時的痛苦,然後勸說忏悔:

   弟子衆等今聞地獄,心驚毛豎,怖懼無量,恐畏殘殃不盡,還複流浪。今生已來,縱暴叁業,造衆重罪,若不忏悔,定招此苦,無有出期。今對叁寶道場大衆前,發露忏悔即安樂,知而不敢覆藏。唯願十方叁寶法界衆生,發大慈悲,廣大慈悲,不計我惡,如草覆地,布施歡喜,受我忏悔,憶我清淨。[《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卷上,《大正藏》卷47,430b。]

   所以,忏悔不但是發露自己的罪業,…

《論善導的忏悔思想(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