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善導的忏悔思想(一)▪P2

  ..續本文上一頁而且還需要請法界衆生能發大慈悲心,能夠容恕自己的罪業,這樣才把忏悔的真正意義包含無余。

   同時,在《法事贊》卷下,對身、口、意十惡業一一進行忏悔,都說“發露忏悔,永盡無余”,說明忏悔具有滅罪的功能。但是,善導在忏悔後,都要求“至心歸命阿彌陀佛”,這正是他的淨土信仰立場,忏悔是爲了能滅除罪業,而滅罪正是爲了能夠往生淨土。

   我們在《觀經疏》中看到善導在解釋“華座觀”以下,善導將忏悔從自力轉換到“聖力遙加”,突出了他力本願的思想。他在《觀經疏》〈玄義分〉中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觀無量壽佛經疏》卷1,《大正藏》卷37,246b。],所以善導在闡釋忏悔時,同樣以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爲忏悔的動力因,即增上緣。在《觀經疏》〈定善義〉中,善導在解釋“真身觀”時,提出叁緣(親緣、近緣、增上緣),“衆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觀無量壽佛經疏》卷3,《大正藏》卷37,258a。],所以除多劫罪時,衆生的稱念不僅是自力的稱念,而且以如來的大願力爲援助,從而成就忏悔與稱念,所以稱爲增上緣。“以大願業力作爲增上緣的忏悔”,是善導獨特的解釋。[澤田謙照〈佛教に於ける忏悔の種種相と善導大師〉,藤堂恭俊編集《善導大師研究》,第69頁。]

   在《觀念法門》中收有《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一卷,專門闡述有關增上緣的問題。善導提出五種增上緣:滅罪、護念得長命、見佛、攝生、證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滅罪增上緣,善導引用種種經文來說明:

   言滅罪增上緣者,即如觀經下品上生人,一生具造十惡重罪,其得病欲死,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一聲,即除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即是現生滅罪增上緣。[《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大正藏》卷47,24c。]

   所引用的經文還有下品中生、下生所說的滅罪功德,定善中第叁地想觀、第六總觀、第七華座觀、第八像想觀、第九真身觀、第十觀音觀、第十一勢至觀的經文,而且共同的格式是“除滅五十億劫(八十億劫、無量億阿僧祇劫、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觀經》的次第,是從定善十叁觀,然後到散善十四、十五、十六觀;而善導則先詳說下品上、中、下叁生,然後簡單引用定善觀。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善導特別重視下品叁生,這也是他說滅罪增上緣的本意。所以,若自力忏悔,五逆十惡凡夫不可能除滅罪障,唯有憑如來的本願,才能除滅五十、八十、無量億劫等生死罪障,從而對凡夫衆生修行給予了無限希望。

   同時,善導在《觀念法門》中引用《觀佛叁昧海經》中“白毫觀”來闡明忏悔滅罪:

   若我滅後,佛諸弟子,舍離諸惡,樂少語法,日夜六時,能于一時分爲少時,少分之中于須臾間,念佛白毫者,若不見,如果等人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劫生死之罪。若複有人,聞是白毫,心不驚疑,歡喜信受,此人亦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諸比丘、比丘尼,若男女人,犯四根本十惡等罪、五逆罪及謗大乘,如是諸人若能忏悔,日夜六時,身心不息,五體投地,如大山崩,號泣雨淚,合掌向佛,念佛眉間白毫相光,一日至七日,前四種罪可得輕微。觀白毫暗不見者,應入塔中觀眉間白毫,一日至叁日,合掌啼泣,又暫聞亦除叁劫之罪。[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大正藏》卷47,29b。]

   白毫觀是以白毫爲觀想對象,本來是一種修觀方法,善導在《觀經疏》中反複敘述了叁十二相的順逆觀,又提出修白毫觀可以消除心中的雜亂。[ 《觀無量壽佛經疏》中說:“又觀像住心之法,一如前說,從頂一一想之,面眉毫相眼鼻口耳咽項肩臂手指,又抽心向上想,胸腹臍陰胫踝足十指千輪等,一一想之,從上向名順觀;從千輪向上名逆觀,如是逆順住心,不久必得成也。”“相好衆多,不得總雜而觀,唯觀白毫一相,但得見白毫者,一切衆相自然而觀也。”見卷3,《大正藏》卷37,267b、268b。《觀念法門》中說:“如是上下依前十六遍觀,然後住心向眉間白毫,極須捉心令正,更不得雜亂,即失定心。”見《大正藏》卷47,32b。有關白毫觀的研究,請參考福原隆善〈往生要集の白毫〉,《淨土宗學研究》第15、16號,1986年;同氏〈佛典における白毫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0卷,第1號,1991年。同氏〈天臺智顗の白毫觀〉,《天臺學報》第34號,1992年;同氏〈白毫觀在中國的展開〉,《佛學研究》創刊號,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2年。]但是善導引用《觀佛叁昧海經》強調其滅罪的功德。這是因爲善導是從佛同人的呼應關系上,強調佛對衆生的救濟作用,這就是善導的特色。

  

   3、忏悔與稱名念佛

   凡夫衆生若忏悔滅罪,于現世的利益則能滅除無量億劫等生死重罪,未來的利益則能往生極樂淨土,所以善導經常說:“忏悔已,歸命阿彌陀佛”。但是,善導在闡述忏悔滅罪時,多強調于臨終時候;而在平時則不可能忏悔無始以來的罪障,因爲平時心性粗劣,對痛苦沒有強烈的感受,很難生起忏悔心。所以,在平時則必須稱佛名號,這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淨影慧遠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二卷)中,關于往生淨土的實踐行,首先例舉了《般若經》、《涅槃經》、《維摩經》、《往生論》之說,然後指出《觀經》中所說的四種實踐,即修觀往生(定善——十六觀)、修業往生(散善——叁福九品)、修心往生(叁心)、歸向往生(中品下生、下品叁生)。[ 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印海譯,71頁,慧日講堂,臺北,1974年。]對此,善導認爲《觀經》中所說的實踐可以分爲定善(十叁觀)、散善(叁福九品),但原本皆在稱名一行。[ 高橋弘次〈善導淨土教的思想特色〉,《佛學研究》創刊號,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2年。]如《觀經疏》中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4,《大正藏》卷37,278a。]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善導也必須把忏悔納入稱名的體系中。

   對于忏悔與念佛,善導在不同著作中有不同的說法。在《觀念法門》中說:

   晝夜或叁時六時,表白諸佛一切賢聖天曹地府一切業道,發露忏悔一生已來身口意業所造衆罪,事依實忏悔,竟還依法念佛。所見境界不得辄說,善者自知,惡者忏悔。酒肉五辛,誓發願手不捉口不吃,若違此語,即願身口俱著惡瘡。或願誦阿彌陀經滿十萬遍,日別念佛一萬遍,誦經日別十五遍,或誦二十遍、叁十遍,任力多少,誓生淨土,願佛攝受。[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大正藏》卷47,24b。]

   從上面可以看出,忏悔是念佛前的行法,即是念佛的助緣。因爲由于忏悔諸罪障,所以便能清淨念佛。

  

《論善導的忏悔思想(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